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鲜活载体, 课程规划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建校四年来,学校立足“让每一棵小树茁壮成长”的育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基点,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坚持做到四点:一是基于学生需求开发课程,二是基于教师自身专业特长开发课程,三是基于家长及社会需要开发课程,四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课程。丰富的校本课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共性需求,奠定根基;又满足了个性需求,发展品质。
1.课程设置,依需而定
为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学校一直坚持借助大数据设置校本课程内容。每一届新生入学前,学校都会做一次大数据调查,内容有十几项之多,其中包括孩子有什么兴趣特长、入学前上过哪些课程、希望学校开设什么课程等。在大数据汇总分析之后,学校着手设计一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学校每年都坚持大数据调查,为课程设置提供依据,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长的需求。目前,学校共设有传统文化、艺术、体育、科技、阅读、思维训练、劳动共七大类35门校本课程,体现了全方位、多领域的特点。丰富的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专属课程表,学生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按照自己的喜好,走进对应的教室、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依据需求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课程优化,依生而行
学校设置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会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学校的课程优化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完成的。
一是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会不经意产生一个个疑问,这会对授课教师设计活动产生很大启发,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设计新的课程内容。因此,学校鼓励教师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点和生长点有效链接,在学习过程中,倾听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基于学生头脑中的疑惑,设计并改进课程内容。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更能够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内生力。站在课程优化的角度,学习或体验内容的推进,一定是在与学生需求的互动过程中流动向前进行的。學生真正的需求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引擎,也是学校建设课程体系的钥匙。
二是学期结束时的评价筛选。每学期末,学校都会以问卷的形式进行满意度测评,让学生对参与的课程发表意见;还会在学期末进行校本课程展示,形式自定,可以是授课过程展示,可以是作品展览,也可以是现场展演。通过以上两种形式的评价,最终确定哪些课程需要继续保留,哪些需要调整。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一直在不断思考与改进,让所有的学生都被课程的魔力吸引,让所有学生都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在课程学习中都能体验探究的意趣和发现的惊喜。课程优化提高了校本课程的质量,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3.课程创新,依师而动
学校致力于不断丰富课程门类,鼓励教师依据自身优势自主开发课程,积极探索“学生需要 教师扬长 跨界融合”的课程创新路径。参与绘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开发出思维训练课程;古筝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开设了古筝课程;研究景泰蓝的教师,分年段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景泰蓝的世界;书法造诣颇深的教师,设立了跨年级的书法工作室……这样的课程充分彰显教师专业特长,挖掘教师专业潜能,赋予了教师专业展示的平台,激发了教师课程建设与创新的积极性。
尽管建校时间短,但学校的校本课程依然结出了丰硕果实:参与京剧课程的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戏曲节目的录制、登上了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举手投足展现京剧之美,抑扬顿挫唱出国粹之魂;网球社团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已参与多项市区级竞赛,在比赛中崭露头角、勇创佳绩,并在比赛中学会坚持与拼搏;阅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增强底蕴、树立理想。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要学好国家课程,还要很好地完成学校为他们设计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文化的浸润下立根树品,逐渐成长为“会学习,健身心,善合作,乐探究,有特长”的潞苑品质少年。
1.课程设置,依需而定
为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学校一直坚持借助大数据设置校本课程内容。每一届新生入学前,学校都会做一次大数据调查,内容有十几项之多,其中包括孩子有什么兴趣特长、入学前上过哪些课程、希望学校开设什么课程等。在大数据汇总分析之后,学校着手设计一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学校每年都坚持大数据调查,为课程设置提供依据,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长的需求。目前,学校共设有传统文化、艺术、体育、科技、阅读、思维训练、劳动共七大类35门校本课程,体现了全方位、多领域的特点。丰富的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专属课程表,学生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按照自己的喜好,走进对应的教室、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依据需求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课程优化,依生而行
学校设置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会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学校的课程优化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完成的。
一是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会不经意产生一个个疑问,这会对授课教师设计活动产生很大启发,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设计新的课程内容。因此,学校鼓励教师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点和生长点有效链接,在学习过程中,倾听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基于学生头脑中的疑惑,设计并改进课程内容。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更能够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内生力。站在课程优化的角度,学习或体验内容的推进,一定是在与学生需求的互动过程中流动向前进行的。學生真正的需求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引擎,也是学校建设课程体系的钥匙。
二是学期结束时的评价筛选。每学期末,学校都会以问卷的形式进行满意度测评,让学生对参与的课程发表意见;还会在学期末进行校本课程展示,形式自定,可以是授课过程展示,可以是作品展览,也可以是现场展演。通过以上两种形式的评价,最终确定哪些课程需要继续保留,哪些需要调整。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一直在不断思考与改进,让所有的学生都被课程的魔力吸引,让所有学生都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在课程学习中都能体验探究的意趣和发现的惊喜。课程优化提高了校本课程的质量,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3.课程创新,依师而动
学校致力于不断丰富课程门类,鼓励教师依据自身优势自主开发课程,积极探索“学生需要 教师扬长 跨界融合”的课程创新路径。参与绘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开发出思维训练课程;古筝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开设了古筝课程;研究景泰蓝的教师,分年段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一步步走进景泰蓝的世界;书法造诣颇深的教师,设立了跨年级的书法工作室……这样的课程充分彰显教师专业特长,挖掘教师专业潜能,赋予了教师专业展示的平台,激发了教师课程建设与创新的积极性。
尽管建校时间短,但学校的校本课程依然结出了丰硕果实:参与京剧课程的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戏曲节目的录制、登上了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举手投足展现京剧之美,抑扬顿挫唱出国粹之魂;网球社团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已参与多项市区级竞赛,在比赛中崭露头角、勇创佳绩,并在比赛中学会坚持与拼搏;阅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增强底蕴、树立理想。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要学好国家课程,还要很好地完成学校为他们设计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文化的浸润下立根树品,逐渐成长为“会学习,健身心,善合作,乐探究,有特长”的潞苑品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