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际生活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和辩论、构建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通过生活实践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把学生拘泥于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中,利用生活材料进行探究,走进生活开展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在小学科学这一学科中,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有诸多益处,不但可有效拉近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结合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乐于实践
因为社会实践包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户外观察、考察、分析、研究以及搜集、查阅和整理各门各类的资料。所以在校的小学科学教育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很有限,因此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比在教室里“纸上谈兵”重要。例如:在教学《认识土壤》一课时,同学们可以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土壤,采集土壤,学生户外学习的机会不多,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都十分兴奋,积极行很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发现我们常见的土壤有着很多让人难以想象的现象,有的土壤是红色的,有的是黑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为了使同学们能把这次的外出活动在头脑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老师还可以讲了华人华侨回国热衷泥土的故事,并在一起热爱的原因,原来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土壤对人类有恩,学生可以采集一些土壤,用精致的小瓶装起来,互相赠送,也可自己珍藏。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贴近大自然,又获得了许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坚持做下去,无疑从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有了这种能力,那要比你直接教给他书本知识强得多。学生们在实践学习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好多学生都期待着下一次到大自然中实践学习。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若想实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就得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课堂趋向于生活化,例如: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依次请同学们来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平常在家都喝什么水”,相信定可有效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纷纷展开讨论,积极抢答问题,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就会这样说:“烧的开水”,有的可能会说:“矿泉水”,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同学们春游时都要带矿泉水,接下来我们就尝试自己制作矿泉水,现在有三个大小、形状、高矮等都各不相同的矿泉水瓶,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把它灌上水,并贴上价签”,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就会达成这样的一个共识,“要根据水的重量来决定价钱”,但是哪个瓶子的水多,哪个瓶子的水少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比较水的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拉近了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消除了对科学的神秘感。
三、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等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小学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时非常重要的。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又如:教师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像学生的塑料直尺、皮筋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尽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四、活动开展生活化
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学会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去,从家庭 、乃至整过社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与发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能把课本知识理解深化,又能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就是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
[2]胡培刚.浅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性与教育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6).
[3]周敏.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教学[J].吉林教育,2011(19).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在小学科学这一学科中,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有诸多益处,不但可有效拉近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结合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乐于实践
因为社会实践包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户外观察、考察、分析、研究以及搜集、查阅和整理各门各类的资料。所以在校的小学科学教育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很有限,因此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比在教室里“纸上谈兵”重要。例如:在教学《认识土壤》一课时,同学们可以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土壤,采集土壤,学生户外学习的机会不多,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都十分兴奋,积极行很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发现我们常见的土壤有着很多让人难以想象的现象,有的土壤是红色的,有的是黑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为了使同学们能把这次的外出活动在头脑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老师还可以讲了华人华侨回国热衷泥土的故事,并在一起热爱的原因,原来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土壤对人类有恩,学生可以采集一些土壤,用精致的小瓶装起来,互相赠送,也可自己珍藏。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贴近大自然,又获得了许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坚持做下去,无疑从中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有了这种能力,那要比你直接教给他书本知识强得多。学生们在实践学习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好多学生都期待着下一次到大自然中实践学习。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若想实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就得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课堂趋向于生活化,例如: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依次请同学们来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平常在家都喝什么水”,相信定可有效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纷纷展开讨论,积极抢答问题,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就会这样说:“烧的开水”,有的可能会说:“矿泉水”,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同学们春游时都要带矿泉水,接下来我们就尝试自己制作矿泉水,现在有三个大小、形状、高矮等都各不相同的矿泉水瓶,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把它灌上水,并贴上价签”,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就会达成这样的一个共识,“要根据水的重量来决定价钱”,但是哪个瓶子的水多,哪个瓶子的水少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比较水的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拉近了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消除了对科学的神秘感。
三、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等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小学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时非常重要的。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又如:教师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像学生的塑料直尺、皮筋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尽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四、活动开展生活化
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学会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去,从家庭 、乃至整过社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与发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能把课本知识理解深化,又能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就是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厉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
[2]胡培刚.浅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性与教育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6).
[3]周敏.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教学[J].吉林教育,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