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由于饱受台风、海浪的侵袭,兰屿东、南两岸断崖陡立、浪涛拍岩,形成了独特的海蚀地形景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情人洞”。
建造一艘拼板舟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种树、取材、组装、雕刻、上色……各类船板用材之栽培须数十年,因此往往是祖父栽树、儿孙取材。
每年春季,当飞鱼族群随着黑潮来到兰屿附近的海域时,达悟族人便开始举行盛大的“招鱼祭”,意在招请飞鱼、祈求丰收。
如果说西、北两面旖旎的自然风光,为兰屿披上了奇幻的色彩,那么东、南两岸嶙峋的礁石,则凸显出了小岛特有的魅力。千百年來,由于饱受台风、海浪的侵袭,兰屿东、南两岸断崖陡立、浪涛拍岩,形成了独特的海蚀地形景观,在这片光怪陆离的珊瑚礁岩中,最著名的当属“情人洞”。
“情人洞”位于东清部落,原是滩岩上的海蚀洞,因岛上青年多在此约会,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其为“情人洞”。其实,关于此洞,还有一段隐没的古老传说:岛上有一名善良的少年,在出海捕鱼时,救助了一只受伤的蝴蝶,后来蝴蝶化作少女,来到小岛报恩,并与少年承诺此后相守相依。谁知好景不长,海里一条作恶多端的青龙,趁少年和岛民们出海捕鱼时,抓走了女孩,并在一怒之下掀起惊涛骇浪,扬言要淹没整个兰屿。女孩为了拯救小岛,遂与青龙搏斗,最终以命相搏,换来了兰屿的平安。但此后,少年却抑郁成疾,夜以继日地守在岸边流泪,时间飞逝,他的眼泪汇成了一洼潭水,化成了如今“情人洞”的一部分……
“地下屋”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供睡眠和煮炊使用的主屋,供工作和储藏使用的工作房,以及供乘凉和看海使用的凉台。其中,主屋建造在人工挖掘的凹地上,外围多用石头垒成墙;工作坊建于浅穴之上,其地板大致和地表平行;凉台是高于地表的干栏式建筑,有顶无壁。整个房屋看起来比地面低,故称“地下屋”。兰屿的传统地下屋大都已有百年历史,住起来冬暖夏凉,极具特色。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达悟族人也开始在岛上修建起新的楼房样式,目前,仅有野银部落的地下屋保存较为完整。
除了部落建筑独具特色外,在兰屿,达悟族人以捕鱼为生,他们的海上生计和传统仪式中都少不了一件重要工具——拼板舟。 拼板舟由达悟族人纯手工制作,不含一颗钉子。一般来说,拼板舟分为大船和小船,大船由27块板子组成,小船由21块板子拼成,每块板子都要按照它所在的位置及不同功能来选择不同的材料,并且船身的内部结构也分别由不同的木材拼版组合而成:大船船底的龙骨要选择质地坚硬、耐腐耐磨、不易反翘的木材,如台东龙眼、兰屿赤楠、兰屿福木等;船舷侧板要选择拥有宽大板根、质地轻软的木材,如台湾胶木、面包树干等。建造一艘拼板舟,通常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种树、取材、组装、雕刻、上色……各类船板用材需要栽培数十年,因此在兰屿,往往是祖父栽树、儿孙取材。
每艘拼板舟建成后都会得到一位部落年长者的祝福,并刻画上传统图腾。此外,达悟族人还将举行庄严而复杂的“大船下水礼”——祈求先祖之灵,保佑船只不被邪灵侵扰,保佑驾驶船只的子孙们平安、多收获,这也是当地男子凝聚家庭与家族成员、扩展社会关系的方式之一。
每年春天的飞鱼季海洋民族的夜钓文化
在兰屿,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岛上的人们习惯在海潮退后将贝类、蟹类、飞鱼等混着煮食,很多居民却因此生病。一天晚上,鱼神给一位老人托梦,让他去一个地方,老人到达了指定地点,发现有一条长着黑翅膀的大飞鱼在等他,大飞鱼告诉了老人正确的食鱼方法。回去后,老人便开始在部落里传授飞鱼的食用知识,其他部落知道后,纷纷前来学习,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达悟族极具代表性的飞鱼祭典仪式。
达悟族人世代以猎捕飞鱼为业,衣食丰足,他们把飞鱼视为天神赐予的美食,作为岛上居民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之一,捕捉飞鱼也成为了达悟族海洋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兰屿,达悟族人一般将捕来的鱼分为三类:老人鱼、男人鱼和女人鱼。“老人鱼”是指仅有老人才可食用的鱼类;“男人鱼”指皮粗、肉腥的鱼种;而“女人鱼”则是味道鲜美、肉质细腻的海鱼。其实不止鱼类,螃蟹也有这种分类模式,如光手酋妇蟹就只有老人和女人可以食用。其实,这一切都源于达悟族传统的男女观念:男性主外,外出征服海洋;女性主内,在家耕耘农田。女人们用勤劳的双手默默地抚养着子女、操持着家务农活,因此,族人们认为女人是最为辛苦的,应该得到最好的营养。
除了食物的严格区分外,达悟族尊重女性的传统观念还渗透在一种“夜钓文化”里:在达悟族的家庭中,女性若是处于怀孕、哺乳期,男人就会在夜晚拿上鱼竿、出海垂钓,或带上头灯、下海捕鱼,待到次日清晨,男人会将捕获的海鱼熬成鲜美的鱼湯,给妻子滋补身体。如今,这种“夜钓文化”沿袭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夜钓”项目,成为了众多游客来到兰屿必选择的体验之一。
建造一艘拼板舟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种树、取材、组装、雕刻、上色……各类船板用材之栽培须数十年,因此往往是祖父栽树、儿孙取材。
每年春季,当飞鱼族群随着黑潮来到兰屿附近的海域时,达悟族人便开始举行盛大的“招鱼祭”,意在招请飞鱼、祈求丰收。
如果说西、北两面旖旎的自然风光,为兰屿披上了奇幻的色彩,那么东、南两岸嶙峋的礁石,则凸显出了小岛特有的魅力。千百年來,由于饱受台风、海浪的侵袭,兰屿东、南两岸断崖陡立、浪涛拍岩,形成了独特的海蚀地形景观,在这片光怪陆离的珊瑚礁岩中,最著名的当属“情人洞”。
“情人洞”位于东清部落,原是滩岩上的海蚀洞,因岛上青年多在此约会,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其为“情人洞”。其实,关于此洞,还有一段隐没的古老传说:岛上有一名善良的少年,在出海捕鱼时,救助了一只受伤的蝴蝶,后来蝴蝶化作少女,来到小岛报恩,并与少年承诺此后相守相依。谁知好景不长,海里一条作恶多端的青龙,趁少年和岛民们出海捕鱼时,抓走了女孩,并在一怒之下掀起惊涛骇浪,扬言要淹没整个兰屿。女孩为了拯救小岛,遂与青龙搏斗,最终以命相搏,换来了兰屿的平安。但此后,少年却抑郁成疾,夜以继日地守在岸边流泪,时间飞逝,他的眼泪汇成了一洼潭水,化成了如今“情人洞”的一部分……
“地下屋”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供睡眠和煮炊使用的主屋,供工作和储藏使用的工作房,以及供乘凉和看海使用的凉台。其中,主屋建造在人工挖掘的凹地上,外围多用石头垒成墙;工作坊建于浅穴之上,其地板大致和地表平行;凉台是高于地表的干栏式建筑,有顶无壁。整个房屋看起来比地面低,故称“地下屋”。兰屿的传统地下屋大都已有百年历史,住起来冬暖夏凉,极具特色。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达悟族人也开始在岛上修建起新的楼房样式,目前,仅有野银部落的地下屋保存较为完整。
除了部落建筑独具特色外,在兰屿,达悟族人以捕鱼为生,他们的海上生计和传统仪式中都少不了一件重要工具——拼板舟。 拼板舟由达悟族人纯手工制作,不含一颗钉子。一般来说,拼板舟分为大船和小船,大船由27块板子组成,小船由21块板子拼成,每块板子都要按照它所在的位置及不同功能来选择不同的材料,并且船身的内部结构也分别由不同的木材拼版组合而成:大船船底的龙骨要选择质地坚硬、耐腐耐磨、不易反翘的木材,如台东龙眼、兰屿赤楠、兰屿福木等;船舷侧板要选择拥有宽大板根、质地轻软的木材,如台湾胶木、面包树干等。建造一艘拼板舟,通常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种树、取材、组装、雕刻、上色……各类船板用材需要栽培数十年,因此在兰屿,往往是祖父栽树、儿孙取材。
每艘拼板舟建成后都会得到一位部落年长者的祝福,并刻画上传统图腾。此外,达悟族人还将举行庄严而复杂的“大船下水礼”——祈求先祖之灵,保佑船只不被邪灵侵扰,保佑驾驶船只的子孙们平安、多收获,这也是当地男子凝聚家庭与家族成员、扩展社会关系的方式之一。
每年春天的飞鱼季海洋民族的夜钓文化
在兰屿,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岛上的人们习惯在海潮退后将贝类、蟹类、飞鱼等混着煮食,很多居民却因此生病。一天晚上,鱼神给一位老人托梦,让他去一个地方,老人到达了指定地点,发现有一条长着黑翅膀的大飞鱼在等他,大飞鱼告诉了老人正确的食鱼方法。回去后,老人便开始在部落里传授飞鱼的食用知识,其他部落知道后,纷纷前来学习,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达悟族极具代表性的飞鱼祭典仪式。
达悟族人世代以猎捕飞鱼为业,衣食丰足,他们把飞鱼视为天神赐予的美食,作为岛上居民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之一,捕捉飞鱼也成为了达悟族海洋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兰屿,达悟族人一般将捕来的鱼分为三类:老人鱼、男人鱼和女人鱼。“老人鱼”是指仅有老人才可食用的鱼类;“男人鱼”指皮粗、肉腥的鱼种;而“女人鱼”则是味道鲜美、肉质细腻的海鱼。其实不止鱼类,螃蟹也有这种分类模式,如光手酋妇蟹就只有老人和女人可以食用。其实,这一切都源于达悟族传统的男女观念:男性主外,外出征服海洋;女性主内,在家耕耘农田。女人们用勤劳的双手默默地抚养着子女、操持着家务农活,因此,族人们认为女人是最为辛苦的,应该得到最好的营养。
除了食物的严格区分外,达悟族尊重女性的传统观念还渗透在一种“夜钓文化”里:在达悟族的家庭中,女性若是处于怀孕、哺乳期,男人就会在夜晚拿上鱼竿、出海垂钓,或带上头灯、下海捕鱼,待到次日清晨,男人会将捕获的海鱼熬成鲜美的鱼湯,给妻子滋补身体。如今,这种“夜钓文化”沿袭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夜钓”项目,成为了众多游客来到兰屿必选择的体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