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岁末年节之后,决定艺考生命运的时刻到来。场外惴惴不安的家长,场内或淋漓揮洒、或同样焦躁的考生和忙碌的考官,共同构成春天的一道独特风景。特别是每试公榜时,学校、考生与家长均如临大敌,榜上有名喜而欢呼者有之,喜极而泣者亦不在少数;不幸落榜者落寞遗憾之态难掩面庞,真可谓众生之百态尽显。
据笔者参与音乐学院招生十余年来旁观揣度,成绩突出一年即金榜提名者不在少数,接连考两次中榜者大有人在,更有执着者连续三四年报考而不中。初试被淘汰者更是金字塔之底座无以数计。
报考准备之时日自不必说,所有艺考科目中最吃童子功者乃乐器与舞蹈类。没有经年累月苦练之功,绝无报考之勇气与信心。但有成绩,无不举全家之力。若是大学、研究生备考,考生体魄心智均已成熟,清晰明澈所踏之路自不必说。对于报考附小、附中,十几岁乃至8、9岁的少儿,笔者不禁心生疑惑,人生路千万条,为何要把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孤注一掷在一条荆棘遍布之路?
随机采访一些考生家长之后,笔者了解到这种现象背后五花八门的想法和动机。有传承上古信念的考取名校之功名说,有弥补文化课欠缺的曲线救国说,有懵懂茫然的跟风报考说,有长远考虑就业趋势的易于就业说,有郎朗等名人示范效应的出圈明星说等等。
听后不禁愕然。以上说法,无一不显示父母的期盼,为孩子对时事与未来的周密考量。却又无一从人本出发,以孩子是否真正热爱所报考之艺术门类为报考的评判标准。
热爱与兴趣,是愿意主动花时间在其中。对于乐器练习来说,像王羽佳那种,从小要被妈妈三令五申从琴凳上拽下来喝水吃饭的琴童凤毛麟角。大多数琴童在练琴初期形成自觉的练习习惯之前,需要大人陪伴和坚持。
即使逼迫如郎爸者,郎朗也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大家都认为我是被狼爸逼出来的,这是事实。然而,沉浸在音乐中的乐趣才是让我在重压之下没有放弃的那盏灯、那束光。”笔者反对郎爸式的逼迫方式。然而逆向而思,凡是逼迫未放弃者,则可确凿无误称为真爱。
热爱与兴趣,与老师的洞察与引导关系重大。好的老师,会剥丝抽茧,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神坛之地。然而,一首简单的练习曲觉得很好听,一条颤音的手指指法替换练习觉得很有趣,只能用有兴趣与热爱来解释。
更兼,幼学时孩童尚处于开萌期,心智未定,变数很大。在音乐学院,笔者亲见数例从小研习之乐器实无进展,半路转学其他乐器或音乐相关专业者;亦有头顶熠熠光环,被称为“小神童”进入附小,十几岁后弹的曲子确再无灵性可言者;反之亦然,有的琴童开始在班里默默无闻,弱冠之期如神助之蓦然开化,突飞猛进一路高歌。琴童众生相,千人千面,若有摄制组能深入跟踪拍摄其成长轨迹与人生境遇,可堪称纪录片之巨作。
笔者最怕又经常被问到的史上最难回答问题之TOP1即为,老师您看我家孩子是不是学音乐这块料?诚然,每个孩子对音乐感受的敏感度不同、对音乐知识的领悟能力不同,但这能像理科做实验一样,用一个数据或几条硬性指标划线了事?笔者曾就这个问题咨询过几位德高望重的央院老教授,他们一致认为,这涉及到道路选择问题,决定孩子今后的人生。即便有几十年经验如央院老教授者,也不敢断下妄言,本着不能误伤一个好苗的负责态度,至少要观察三五年至数年。
站上舞台淋漓挥洒的须臾之瞬,是背后至少十年+十万小时起步的埋头苦练。而技术,仅仅是情绪表达的手段,每个跳动的音符背后,凝结着丰盈的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老舍先生在描述文学创作理论时曾说:“始于精神,终于技术”,精辟的直捣文学创作之要义。笔者把这句话颠倒过来,意觉用于音乐演奏领域恰如其分:“始于技术、终于精神”。
若想演奏出《魔王》的精髓,要先拜读歌德诗作。若对莎士比亚及其文风一无所知,则对李斯特三首《彼得拉克十四行诗》不知所云。若想探究巴赫《英国组曲》《法国组曲》,最好先穿越回巴洛克时期,跳一跳各种风格的舞蹈。否则,只能称之为音乐匠人。可见,艺术学习及所达成就,需要长期坚持与全面培养。
专业音乐之路看上去美妙,压力实非常人所受。众人从《傅雷家书》中看到一位学贯中西的慈父尽其所能的殷殷教诲与深远广博。音乐学院的琴童们,都幻想自己能有这样的父亲。的确,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没有傅雷,就没有傅聪。傅聪以其演奏中别具一格的东方韵味而屹立世界乐坛,无不得益于父亲从小自编自教的国文功底。
然而,自嘲为“钢琴奴隶”的傅聪,是从8岁起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开始每天在家练习8小时钢琴,其余时间补习国文、英语、数学中度过。每天练琴8小时,雷打不动从8岁坚持到80岁,手指全部受伤戴着护套也要练。他把时间、把生活几乎全部献给了钢琴,以至于搬到伦敦几十年,伦敦一个景点都没去过。
这种一辈子奉行苦行僧式的练琴方式,是众多演奏家与大师们的极端个例。然则,又何尝不是每位琴童从小练琴之缩影。不是真爱,不是兴趣使然,不是苦中作乐,找到练琴之乐趣,没有人能够坚持的下来。
老子《道德经》曰:“为无为,则无不治。”,被后人称作“无为之治”。这里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即为天道,则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引申至孩子的兴趣培养中来。对于孩子的兴趣养成,不能放任置之,更不能以功利之心、人云亦云之态,需耐心观察,发现引导,终成大器。
此道之楷模,当属梁启超,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每个名字响当当的丰功伟业背后,是宽父梁启超对九子的趣味教育与尊重其个性与个人意愿的结果。次女梁思庄在加拿大求学期间,询问父亲其专业选择。梁启超从中国发展计建议选择生物学专业。起初,思庄遵从父亲嘱托学习生物学,然终不得法而向大哥诉苦。梁启超得知立即去信,并未站在过来人角度慨然论述一番,而是说明自己建议武断之处,表明支持次女的爱好,选择当今看来依然冷门的图书馆学。最终,成就思庄成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
热爱与兴趣,是梦想之源头,是坚持探索之无限动力所在。坚持不懈,无问西东。艺考,不仅是一门考试,更是为孩子挑选的一条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这条路漫长艰辛,唯有用兴趣引导学习,专业耐心,赋能以宽容支持,引导以张弛有度,方能无怨无悔、成就人生。
据笔者参与音乐学院招生十余年来旁观揣度,成绩突出一年即金榜提名者不在少数,接连考两次中榜者大有人在,更有执着者连续三四年报考而不中。初试被淘汰者更是金字塔之底座无以数计。
报考准备之时日自不必说,所有艺考科目中最吃童子功者乃乐器与舞蹈类。没有经年累月苦练之功,绝无报考之勇气与信心。但有成绩,无不举全家之力。若是大学、研究生备考,考生体魄心智均已成熟,清晰明澈所踏之路自不必说。对于报考附小、附中,十几岁乃至8、9岁的少儿,笔者不禁心生疑惑,人生路千万条,为何要把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孤注一掷在一条荆棘遍布之路?
随机采访一些考生家长之后,笔者了解到这种现象背后五花八门的想法和动机。有传承上古信念的考取名校之功名说,有弥补文化课欠缺的曲线救国说,有懵懂茫然的跟风报考说,有长远考虑就业趋势的易于就业说,有郎朗等名人示范效应的出圈明星说等等。
听后不禁愕然。以上说法,无一不显示父母的期盼,为孩子对时事与未来的周密考量。却又无一从人本出发,以孩子是否真正热爱所报考之艺术门类为报考的评判标准。
热爱与兴趣,是愿意主动花时间在其中。对于乐器练习来说,像王羽佳那种,从小要被妈妈三令五申从琴凳上拽下来喝水吃饭的琴童凤毛麟角。大多数琴童在练琴初期形成自觉的练习习惯之前,需要大人陪伴和坚持。
即使逼迫如郎爸者,郎朗也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大家都认为我是被狼爸逼出来的,这是事实。然而,沉浸在音乐中的乐趣才是让我在重压之下没有放弃的那盏灯、那束光。”笔者反对郎爸式的逼迫方式。然而逆向而思,凡是逼迫未放弃者,则可确凿无误称为真爱。
热爱与兴趣,与老师的洞察与引导关系重大。好的老师,会剥丝抽茧,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神坛之地。然而,一首简单的练习曲觉得很好听,一条颤音的手指指法替换练习觉得很有趣,只能用有兴趣与热爱来解释。
更兼,幼学时孩童尚处于开萌期,心智未定,变数很大。在音乐学院,笔者亲见数例从小研习之乐器实无进展,半路转学其他乐器或音乐相关专业者;亦有头顶熠熠光环,被称为“小神童”进入附小,十几岁后弹的曲子确再无灵性可言者;反之亦然,有的琴童开始在班里默默无闻,弱冠之期如神助之蓦然开化,突飞猛进一路高歌。琴童众生相,千人千面,若有摄制组能深入跟踪拍摄其成长轨迹与人生境遇,可堪称纪录片之巨作。
笔者最怕又经常被问到的史上最难回答问题之TOP1即为,老师您看我家孩子是不是学音乐这块料?诚然,每个孩子对音乐感受的敏感度不同、对音乐知识的领悟能力不同,但这能像理科做实验一样,用一个数据或几条硬性指标划线了事?笔者曾就这个问题咨询过几位德高望重的央院老教授,他们一致认为,这涉及到道路选择问题,决定孩子今后的人生。即便有几十年经验如央院老教授者,也不敢断下妄言,本着不能误伤一个好苗的负责态度,至少要观察三五年至数年。
站上舞台淋漓挥洒的须臾之瞬,是背后至少十年+十万小时起步的埋头苦练。而技术,仅仅是情绪表达的手段,每个跳动的音符背后,凝结着丰盈的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老舍先生在描述文学创作理论时曾说:“始于精神,终于技术”,精辟的直捣文学创作之要义。笔者把这句话颠倒过来,意觉用于音乐演奏领域恰如其分:“始于技术、终于精神”。
若想演奏出《魔王》的精髓,要先拜读歌德诗作。若对莎士比亚及其文风一无所知,则对李斯特三首《彼得拉克十四行诗》不知所云。若想探究巴赫《英国组曲》《法国组曲》,最好先穿越回巴洛克时期,跳一跳各种风格的舞蹈。否则,只能称之为音乐匠人。可见,艺术学习及所达成就,需要长期坚持与全面培养。
专业音乐之路看上去美妙,压力实非常人所受。众人从《傅雷家书》中看到一位学贯中西的慈父尽其所能的殷殷教诲与深远广博。音乐学院的琴童们,都幻想自己能有这样的父亲。的确,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没有傅雷,就没有傅聪。傅聪以其演奏中别具一格的东方韵味而屹立世界乐坛,无不得益于父亲从小自编自教的国文功底。
然而,自嘲为“钢琴奴隶”的傅聪,是从8岁起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开始每天在家练习8小时钢琴,其余时间补习国文、英语、数学中度过。每天练琴8小时,雷打不动从8岁坚持到80岁,手指全部受伤戴着护套也要练。他把时间、把生活几乎全部献给了钢琴,以至于搬到伦敦几十年,伦敦一个景点都没去过。
这种一辈子奉行苦行僧式的练琴方式,是众多演奏家与大师们的极端个例。然则,又何尝不是每位琴童从小练琴之缩影。不是真爱,不是兴趣使然,不是苦中作乐,找到练琴之乐趣,没有人能够坚持的下来。
老子《道德经》曰:“为无为,则无不治。”,被后人称作“无为之治”。这里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即为天道,则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引申至孩子的兴趣培养中来。对于孩子的兴趣养成,不能放任置之,更不能以功利之心、人云亦云之态,需耐心观察,发现引导,终成大器。
此道之楷模,当属梁启超,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每个名字响当当的丰功伟业背后,是宽父梁启超对九子的趣味教育与尊重其个性与个人意愿的结果。次女梁思庄在加拿大求学期间,询问父亲其专业选择。梁启超从中国发展计建议选择生物学专业。起初,思庄遵从父亲嘱托学习生物学,然终不得法而向大哥诉苦。梁启超得知立即去信,并未站在过来人角度慨然论述一番,而是说明自己建议武断之处,表明支持次女的爱好,选择当今看来依然冷门的图书馆学。最终,成就思庄成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
热爱与兴趣,是梦想之源头,是坚持探索之无限动力所在。坚持不懈,无问西东。艺考,不仅是一门考试,更是为孩子挑选的一条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这条路漫长艰辛,唯有用兴趣引导学习,专业耐心,赋能以宽容支持,引导以张弛有度,方能无怨无悔、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