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时光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so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无色无味疾一阵缓一阵地向前流动。喜欢的时光和不喜欢的时光,耀眼的时光和黯然的时光,看得见的时光和看不见的时光,都在发生着一些云遮雾绕、貌似重要或者波澜壮阔,但实质上仍是明日黄花般的事情。
  我给时光泼过墨,我希望它能沉淀下来,沉淀出一幅深浅不同的水墨画。我也给时光加过水,我希望它变得淡一点,淡到我能像一根无色无味的羽毛在尘世中飘。时光你不能挣脱它,一生都在被它赶着走,花被它由青赶红了、抽谢了,四季都被它理顺了,我们还能怎么办。因此我更加喜欢那些难得的不一样的时光。不一样的时光闪着多少波光粼粼、多少痴心妄想啊。比如出行。出行并不代表旅行,但是如果你愿意出行确能起到和旅行一样的效果。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出行中体验着万物用彩色的盛筵把美打开、把美推向极致,万物又如同闪电,瞬间在我的身后消逝。
  终于上路了,把票塞向闸机口,人走向高空栈道,那些拉着行李箱、背着旅行包急匆匆地赶过一个又一个、唯恐被火车丢下的人,一看就不是地道的“远足族”,他们的腿已经荒芜很久了,他们的铁轨上长满了草。从进入闸机口到上车13分钟,你用3分钟火急火燎把这段路走完,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我在高空栈道上先四下里望一圈,对面新栽不久的小树林里的积雪已经没有了,上次我在这里远眺,它的根部还有一窝一窝的白。远方的寺庙,脚手架又被拆掉一座,它拆掉一座就会有一个大殿露出来,现在已经有七八座大殿立在那里了。还有这些高铁站,我亲眼见证了它们的从无到有,我亲眼目睹了那么多座高铁站的建成,见证了第一列高铁的运行。欣赏完这些东西,我从高空慢慢踱下,站台上的人一簇一簇地也在踱,全都弯着腰,后背像是被谁朝上提了一把,这里的风总是很大。这些人像落在地上的麻雀或者山鸡,目光涣散,偶尔跺跺脚,少有人在交谈,多数人盯着手机。这时我总是极力地东张西望,希望能发生一些事情。
  曾亲见对面一列高铁缓缓停下来,车上的旅客和车下的旅客互相交换。高铁缓缓起动,却见一锐利女子呼啸着冲向车厢,双手想把门扒开,她跟着高铁跑,或者是高铁引领着她跑。一位女列车员却也是“呼”的一下,箭一般贴向车壁,三下两下把那女子从车壁上给摘下来,那女子高呼,我的包在车里,我的行李在车里。女列车员也高呼,你去哪死我不管,你在这里死,我一年就白干了,我半年奖金就没有了。女列车员像摁一只小鸡子似的死死摁住她。那女子就因为下车打了一个电话。
  还亲见一个男子,高铁慢慢启动,那男子却把烟头一扔,呼啸着冲向车厢,双手想把车门扒开,一个男列车员却也是“呼”的一下,贴向车壁,三下两下把那男子从车壁上给摘下来,那男子也在高呼,我的钱包,我的行李。男列车员照例也在高呼,你在哪里死我不管,你在这里死,我一年就白干了,我半年奖金就没有了。男列车员不仅像摁小鸡子似的摁住他,我看男列车员还想揍他。
  还亲见一个男子在等车,他被一圈人围着。这男子脑袋深深地低着,额上一缕黑发垂下来,没过眼睛,一副黑口罩把嘴脸包着,他不看任何人。他的双臂扭向身后大概被铐着,一副银亮亮的脚镣拖在地上,这脚镣崭新,以前显然没有用过。围着他的人高矮不一,穿着便服,眼睛却不停东张西望。高铁缓缓进站,站台上的人慢慢散去,有的一边走一边回头看。这个人也将被高铁带走。不知道高铁把他带到哪里。
  这样一段时光说漫长也漫长,说短暂也短暂,全凭消费它的人怎么看。我经常看天看地地忍耐着它,它太有原则性,太有刚性,难以利诱,终是无法合理使用。总有一些时光是我们无法动手的。
  终于坐在车里了,长呼一口气,我的另一段时光开启了。这是我长久以来慢慢摸索、澄清、净化出来的一段时光,后来变成一种我孜孜以求的美妙时光,散文时光、诗歌时光、杂文时光。我从包里慢慢掏出一本书,现在面前终于没有电脑了,手机这会也不用理它。高铁正开着,我捧着一本书慢慢地看去,或是慢慢地睡去。任凭光线或明或暗地划过书本,我的脸。偶尔我抬起头向着窗外漫无目的地看。太阳在某一处定定地不动,天空灰白是灰白,绿是绿,如果它们混在一块,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房屋、绿树、田地、山川在薄暮之下温暖缠绵,沉思或也在叙述。我一年一年跟着火车跑,书本把它的神奇一页一页翻给我看,就像大自然把它的神奇一页一页翻给我看。
  我不停地在书本上划划、圈圈,如果是直线,说明高铁心情愉悦,乘风破浪。如果是波浪线,说明高铁有情绪,抖了几抖。早些年坐绿皮火车,我的笔画出的线堪比田畴,一行一行碧波万顷,白鸟也喜欢栖息其间。我一路上能画几亩地。情绪起伏最大的应该数汽车,即使在高速上,也喜欢“咯噔咯噔”闹几下,要是下了高速,它还会冷不丁蹦几下,我在看书,它在伴奏。出事最多的也总是它们。总之高铁是最温暖、最理想的书房了。
  我最不喜欢我旁边的人拿眼睛定定地冲着我的书本看,他在看我读什么书。曾经有一个人看我在书上圈圈点点地画,惊叹地说,竟还有你这样看书的。他们会随手翻翻我看的是什么书。不是传奇,也不是什么穿越故事,他们会索然放下。我讨厌他们的打搅,我根本不会和他们交谈,他们以为我是在做样子。只有一次我刚要下车,我的左邻,一位姑娘叫住了我,她说,姐姐你一定要给我加个微信,我都没敢打搅你,你看书的样子真入神。入神的世界可能也带了点神性吧。我立马和她加了个微信。不僅仅是我喜欢听别人夸,而是我喜欢崇敬读书的人。这个世界总得要有人给她们鼓励一把,这个世界总得有几个人站出来让她们崇敬一把。
  世界上最好的路读伴侣,是耳朵里插着耳机的,遇到她们你全然放心好了,世界都不在她们眼里,你坐在哪里她们都无所谓,世界在她们微闭的双目里飞奔。如果左边一个邻居在写ABC,右边一个邻居在写“借贷”,那也很好,这节车厢分明就是阅览室了。我们仨偶尔会朝窗外看看,大地静默,万物呈祥。
  世界上最糟糕的路读伙伴,要数那些孩子了。四五岁的孩子话多,走一路问一路,问得世界都黯然失色,问得他们的父母都恨不得捂上耳朵。六七岁的孩子事多,要不就是喝水打碎了杯子,要不就是要去尿尿,要不就是用豁了门牙的嘴,发出古怪的声音,吹喇叭哨子。对付这些孩子,我向来有办法,我从皮包的夹层里,摸出一副橙色耳塞,我迅速地把它们塞到耳朵里。我的世界依然是我橙色的世界。   我还遇到过一位可爱的路读伴侣。粉色的小包裹包着,整个脑袋拱在母亲山形的胸部,一路上都没有拿开。她的一只小腿耷拉在母亲的腿上,另一只小脚不偏不倚放在我打开的书页上。粉色的袜子、肉饼子一般的脚,显然是把我超大的书页当成了温暖的小床,我倒是紧张得大气也不敢出,我将就着把这一页书看完。我小心翼翼地抽出书本,翻开下一页,那只肥嘟嘟的肉饼子脚倒是不紧不慢地、理所当然地又压在上面。有几次她的头上冒着汗珠的母亲忽然发现了这种情况,呼啦一下,一把就把那只小肉饼子塞回了怀里。我的书本清净了一会,清净的书页似乎也缺少了什么。
  也还会遇到特殊的路讀伴侣。有一次我刚上车,我的右邻就开始打电话。客人你昨天一一都通知到了吧,下午五点之前再发一次短信。房间一定要三个八,这点务必给我定下来。三个九也行。海参小米粥要一人一份。木瓜炖雪蛤一人一份。鲍鱼要三十块钱一只的。西湖醋鱼来一份,还有神仙鸽子、玉带虾仁……哦,龙虾那么重的没有了,那就换成面包蟹……客人不能全到?你赶紧再给我核实一下,看例菜要去掉几份,刚才的菜我再重新编排一下……我迅速把橙色耳塞塞进耳里。我发现那香味还是不绝如缕,屏气凝神香味更劲,深吸一口气却什么也没有。我的耳塞竟然搞不定它。我一路闻着香气,一车厢的人都闻着香气,不知道高铁有没有咽下口水。等我下车时,那道盛宴还在继续,而我一道菜也没看见。
  还有我的同事,我们经常一同出差。买高铁票我经常是隔了几个时辰再买,我得确保我们中间穿插一定数量的人,不和同事们坐在一起。要是和同男事坐在一快,路上他们时不时要讨论,我们先到什么企业,再到什么企业,若是纳税人找不到或是不配合,我们应该怎么办。若是和女同事在一起,除了讨论必要的行程、案情,有时还要讨论孩子、房子,再抱怨工作为什么这么忙,人为什么老得这么快。我若是抱着一本书岩石一样地坐在他们中间,显然不合时宜,有时就只得附和地说,觉得一路的时光全是浪费了。而我离他们远一点,并不代表我下了高铁行动就会慢,并不代表我到现场工作积极性就不高,再说那些案情我们已讨论好多遍了。可是每次我打游击似的买票,还是经常性落在他们中间。
  现在我越来越担心有一天我老了,我的路跑完了,我到哪里去读书?有一次我从火车上下来,我并没有急于回家,我坐在地铁口的椅子上慢慢地想,火车把一拨一拨人送出来,又把一拨一拨人拉走。火车在不远的地方穿梭往来地跑,我忽然想到,火车把我扔下来,火车把我扔到这里,扔到这椅子上,就是想让我在这里安安静静地读书,火车在不远的地方跑,我在这里看书,我再也不要上车下车了,再也没有谁突兀地闯进来了,这整个地下大厅、这整个火车站广场,这漫天漫地都是我的路读时光了。
  想读的时候读一会,想划的时候划一划,抬起头来,站台上左顾右盼的时光向我走来,一节又一节的车厢向我走来,没有谁知道书是这样读的,没有谁知道一个渐渐老去的女人的时光是这样度过的。这是我和火车的秘密,这是我和书本的秘密。
  这也是我和远方的秘密,和时光的秘密。一直有这样的一列火车在等着我。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2015年劳动节期间,央视推出的8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过程中,幕后匠人的故事,从不同的环境再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的生动故事。除了反映中国航天、船舶、高铁等现代制造之外,还将目光投向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宣纸工匠。于是,周东红出现在镜头之中。  一双超凡的手  在世界藝术之林中,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是最能体现汉民族文化精髓的艺术门类之一,而这两种艺术门类无不与宣
期刊
程圣野不知自己在那棵枣树下坐了多久,才扛着行李,一步步走向自家小院儿。正北三间瓦房,瓦楞上长着茅草,红砖的院墙倒了一半。他一跨进家门,就听见白鹅“嘎嘎”叫起来。白颂正在檐下收拾棉桃,朝鹅骂一句,鹅便停住了叫声。  程圣野走进屋,女人端进洗脸水来。他放下行李,洗了手脸,看饭菜已经收拾好。女人从昨天的电话中知道他要回来,做了他最爱吃的糖醋里脊和干煸豆角。女人不吃,站在旁边问:“你还专门往家跑一趟?” 
期刊
当下以高校为背景的小说很多,大多数小说不敢直面现实中的问题,或许只是就某些阴暗面打些擦边球,陷入隔靴搔痒的乏味境地。在我看来,如果隐喻式的遮遮掩掩言不及义,反倒不如直陈积弊动人心魄。年轻的夏麦,带着蓬勃的锐气,以女博士的视角,直击痛点,酣畅淋漓。我想,拥有一些高校研究经历的读者,读之更是低眉顿首,深有会意。  翻读这篇《猎鹿游戏》,便可窥探到一些阴暗的侧面,跟社会“潜规则”如出一辙。在校园越来越社
期刊
掩卷,不禁莞尔。  《安徽文学》是一本敢抢吃螃蟹的刊物,就我的涉猎而言,尚未看到哪一家文学期刊如此大胆,倾力推介某一位作者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抨击该作者的作品。用砸招牌的手段来吸引看客,吃这只螃蟹,必得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安徽文学》做到了,正如它对这个栏目的定位:建构咏叹者、批判者和读者三重审判的文学审美体系。这简直是一个类于乌托邦的宏大想象,得益于编者的魄力和勇气,以及险中求胜的缜密心思。  基
期刊
在回答李云雷采访中的提问时,洪子诚先生谈过一个有意味的现象:“我在不同的学校演讲,总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为什么没有写路遥之外,还有为什么不写王朔,为什么没有写王小波。为什么?我也有点纳闷。”我是在多年之后才读到这段话,倘或当时有幸聆听洪子诚先生的演讲,我可能也会在提问环节问类似的问题。  2009年博士毕业后到华东师大中文系教书,仿佛被莫可名状的力量所牵引,工作后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写的路遥,之
期刊
宏伟下班后回到家,发现老爸不见了。他到每个房间喊了几声,仍不见老爸的身影,心里一慌,老爸又跑丢了!  这是老爸第几次跑丢了,宏伟已经记不确切了。这些天让他头疼的事就是老爸一个劲跑丢。第一次跑丢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老爸早早起床,坐在床沿上发呆。因为刚从乡下来到城里,在他家装修一新的单元楼里还不习惯,可能是怕宏伟和媳妇瞪白眼,他不敢吸烟。要是往常在家,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吧嗒吧嗒美美地吸上一锅子旱烟,
期刊
新学校动工的那天,天空灰扑扑的。村长特意买来了几挂鞭炮。他让人将那些鞭炮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字排开,一只手捂着耳朵,一只手从嘴里拔下烟头点燃了引线。鞭炮是湖南浏阳生产的,声音特别响亮。那噼里啪啦的响声把整个村庄的空气都给搅和得热乎了起来。除了过年,村子里还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大家纷纷跑出来观望。  一时间,满村子的狗都跟着叫了起来。  那时,父亲正在给学生们上课。鞭炮声响了,噼里啪啦的把学生们的耳朵炸
期刊
醉翁亭  “环滁皆山”,偌大的琅琊山  腾出时间和空间,腾出想象和神思  就为着收留一座亭子  收留从大宋的午后  一路逶迤至今的那段迷人传奇  山石有灵,浅赭的纹路里  还起伏着波浪式的笑语和欢歌  那是贬谪的欧阳太守,终究未改  与民同乐的初心  偕同手下登山岭,绰绰的身影历历可见  有人惯爱在清醒时说胡话  用黑白颠倒的词句,换取蛆虫似的苟安  有人即便大醉,也有清醒的情思  独倚秋风,六一
期刊
飞泻而下!飞泻而下!  以玉碎之决绝  泻入山岚、紫雾  溅起,我眼瞳那束骇异之光  你好贪婪啊,七彩珠宝  全采自太阳这座富矿  掠来后  又漂洗山泉,悉数捐出  大别山,也够豪爽  季节犹如四块转着的屏风  听任飞瀑  七色彩笔涂抹,七调音阶弹唱……  我是个胆怯的懦夫  只想掬一捧你喷溅过来的珠玉  装扮自己,在舞台咿呀悲欢  不敢伫立于你直泻的崖下  敞开五脏六腑,肌肉骨头  任劈头盖脸之
期刊
春风落进水里  湖面总是脸色沉静  偶尔,被鱼群的抢滩登陆  弄出响动。没有美人  柳絮显得漫不经心  桃花也不再轻薄逐流水  见到客人,它们只是笑笑  便笑成十里。還未至夕阳下沉  浅滩边的红花草已自成风景  如果你走得更深  就能遇见一位老人  戴着斗笠,穿着蓑衣  在掌舵摇行。指点江山时  仿佛整个水面都听他的  连一草一木也听他的  鸟鸣是座城堡  有时是一声  有时是两声  有时是雨后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