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从我国设立辅导员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辅导员仍然活跃于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但是却没有形成职业化,实在引人深思。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以及解决辅导员队伍现存问题的长远途径和对策。本文试图从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障碍,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化 障碍
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我国教育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讨论逐渐增多。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力量,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学生管理水平。他们不仅要从事有关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活、心理、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而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信仰缺失、生活贫困、心理问题及就业压力等等新情况激增。高校学生思想多元化,差异性的出现使得身处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对于增强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维护校园和谐和安全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思想政治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也要求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清晰的职业定位。辅导员是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导者和学业上的指导者。是某些人一种长期的、稳定从事的职业并以此项工作的薪金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辅导员工作不再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工作,辅导员队伍也不是过几年就换一次的队伍。二是指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辅导员工作不是万金油,谁想做就能做,它应有显著的、有别于其他工作的从业资格,包括准入要求和上岗培训。应该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选聘机制、培训机制、奖惩机制、考评机制,合理的工作绩效考核和奖惩体系,健全职务聘任、晋级制度。使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具有从业资格,按照规定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工作。能以此获得职业成就感也满足感。三是全面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指辅导员所应具有的高尚的职业道德、系统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健康的职业心理等。要把辅导员打造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建立辅导员专业职称评聘机制、物质待遇保障机制、提拔使用机制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使辅导员岗位成为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辅岗位。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过程中所遇见的障碍
1.高校辅导员的岗位缺乏独特性,工作职责和职业定性不明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传统观念认为,辅导员就是管管学生的行政管理人员,人们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其身份的认同是从广义的高校教师来确定的,其职业定性不明晰,甚至出现错位,在评价机制更看重教学和科研的高校里,辅导员由于身份的不明确, 必然在各项工作中缺乏自信心和归属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阻碍着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
2.辅导员事物繁杂,职业认同感差。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规定,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这个队伍工作的主线。但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学生人数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各高校引进辅导员的速度,一个辅导员少则面对一两百名学生,多则二三百。。只要涉及到学生的事情,高校的各部门,如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教务处、保卫处、财务处、图书馆、校医院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形成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大、范围宽泛,“几手都在抓,几手都没有硬”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育人的积极性。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低,业务能力不强
目前辅导员队伍没有专门的选拔准入机制,我国高校也尚未成立专门的辅导员专业。大部分学校目前都是将本专业优秀的学生留校后担任辅导员工作,这部分人在专业学习领域往往自身学习成绩优异,但大多数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工作中更多的还是依靠“经验主义”。而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一专多能”。一专是指在学生工作中所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具有专长;多能是指具有较广的人文自然学科知识和一定的政策水平、理论素养,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基本能力。
四、缺乏合理的薪酬标准和待遇政策,术业无专攻前景模糊
辅导员既没有科研项目可做,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第二职业获得额外收入,与同期毕业的教师、行政人员比较起来收入差距很大。岗位的特殊性使其工作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工作过程和成效难以量化,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受到限制,在学生心目中不如专业老师威信高,处境尴尬,“保姆型”的工作内容使辅导员觉得前途渺茫,越干越自卑,只能考虑转岗或升学等其他出路,使整个辅导员队伍便缺乏稳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该做好辅导员入职后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为辅导员提供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辅导员队伍真正职业化。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规范的辅导员职业准入门槛,加强辅导员职业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既要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 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 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对辅导员实行严格、严格招聘程序,把好入口关。也要坚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培训并举,把好辅导员培养关。高校要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通过常规的培训,使这支队伍充分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通过组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参观访问、校际交流、挂职锻炼等活动,使他们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成为高水平的专业学生工作者。
2.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体系,为辅导员职业化铺平道路。现在辅导员申报职称大都依然按照普通专业教师申报职称的办法和条件要求申报高教系列职称, 但对于一个长期从事事务性工作的辅导员来说, 实施起来无疑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而导致这支队伍在申报职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进程。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审文件时,应该充分考虑高校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 把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标准与专业教师区别开来,制定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特点、规律相适应的职称评定标准,给予建立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以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3.辅导员应坚持自我完善,正确给自己的工作、人生价值取向定位。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产生一种偏见,错误地认为:辅导员是“保姆型”老师。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自己也看轻了自己的工作,或情绪低落,不思进取或随遇而安,或拼命准备考研、考博,寻找另外的出路。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人生价值多元化,正确给自己的工作、人生价值取向定位, 、树立自强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钻研业务,提高能力素养,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日常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4.积极建立辅导员职业协会,开展学生工作的学科建设和专业研究。辅导员专业组织的成立,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而言,既是客观需要,也是重要契机。应积极推进辅导员职业协会建设,一方面鼓励辅导员在这个平台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展开科学研究,为辅导员队伍培养人才,以促进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为辅导员和有志于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的人员搭建一个交流思想的专业平台,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凝聚力,增强职业归属感,并通过辅导员协会来展示辅导员工作的业绩,提升社会认同度,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朵.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 . 武汉理工大学,2008.
[2]朱平.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 ]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2) .要
[3]李世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陈立民.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6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化 障碍
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我国教育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讨论逐渐增多。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力量,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学生管理水平。他们不仅要从事有关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活、心理、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而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信仰缺失、生活贫困、心理问题及就业压力等等新情况激增。高校学生思想多元化,差异性的出现使得身处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对于增强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维护校园和谐和安全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思想政治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也要求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清晰的职业定位。辅导员是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导者和学业上的指导者。是某些人一种长期的、稳定从事的职业并以此项工作的薪金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辅导员工作不再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工作,辅导员队伍也不是过几年就换一次的队伍。二是指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辅导员工作不是万金油,谁想做就能做,它应有显著的、有别于其他工作的从业资格,包括准入要求和上岗培训。应该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选聘机制、培训机制、奖惩机制、考评机制,合理的工作绩效考核和奖惩体系,健全职务聘任、晋级制度。使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具有从业资格,按照规定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工作。能以此获得职业成就感也满足感。三是全面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指辅导员所应具有的高尚的职业道德、系统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健康的职业心理等。要把辅导员打造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建立辅导员专业职称评聘机制、物质待遇保障机制、提拔使用机制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使辅导员岗位成为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辅岗位。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过程中所遇见的障碍
1.高校辅导员的岗位缺乏独特性,工作职责和职业定性不明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传统观念认为,辅导员就是管管学生的行政管理人员,人们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其身份的认同是从广义的高校教师来确定的,其职业定性不明晰,甚至出现错位,在评价机制更看重教学和科研的高校里,辅导员由于身份的不明确, 必然在各项工作中缺乏自信心和归属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阻碍着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
2.辅导员事物繁杂,职业认同感差。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规定,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这个队伍工作的主线。但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学生人数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各高校引进辅导员的速度,一个辅导员少则面对一两百名学生,多则二三百。。只要涉及到学生的事情,高校的各部门,如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教务处、保卫处、财务处、图书馆、校医院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形成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大、范围宽泛,“几手都在抓,几手都没有硬”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育人的积极性。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低,业务能力不强
目前辅导员队伍没有专门的选拔准入机制,我国高校也尚未成立专门的辅导员专业。大部分学校目前都是将本专业优秀的学生留校后担任辅导员工作,这部分人在专业学习领域往往自身学习成绩优异,但大多数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工作中更多的还是依靠“经验主义”。而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一专多能”。一专是指在学生工作中所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具有专长;多能是指具有较广的人文自然学科知识和一定的政策水平、理论素养,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基本能力。
四、缺乏合理的薪酬标准和待遇政策,术业无专攻前景模糊
辅导员既没有科研项目可做,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第二职业获得额外收入,与同期毕业的教师、行政人员比较起来收入差距很大。岗位的特殊性使其工作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工作过程和成效难以量化,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受到限制,在学生心目中不如专业老师威信高,处境尴尬,“保姆型”的工作内容使辅导员觉得前途渺茫,越干越自卑,只能考虑转岗或升学等其他出路,使整个辅导员队伍便缺乏稳定性。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该做好辅导员入职后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为辅导员提供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辅导员队伍真正职业化。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规范的辅导员职业准入门槛,加强辅导员职业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既要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 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 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对辅导员实行严格、严格招聘程序,把好入口关。也要坚持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培训并举,把好辅导员培养关。高校要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通过常规的培训,使这支队伍充分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通过组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参观访问、校际交流、挂职锻炼等活动,使他们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成为高水平的专业学生工作者。
2.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体系,为辅导员职业化铺平道路。现在辅导员申报职称大都依然按照普通专业教师申报职称的办法和条件要求申报高教系列职称, 但对于一个长期从事事务性工作的辅导员来说, 实施起来无疑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而导致这支队伍在申报职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进程。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审文件时,应该充分考虑高校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 把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标准与专业教师区别开来,制定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特点、规律相适应的职称评定标准,给予建立相适应的职称评定体系。以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3.辅导员应坚持自我完善,正确给自己的工作、人生价值取向定位。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产生一种偏见,错误地认为:辅导员是“保姆型”老师。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自己也看轻了自己的工作,或情绪低落,不思进取或随遇而安,或拼命准备考研、考博,寻找另外的出路。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人生价值多元化,正确给自己的工作、人生价值取向定位, 、树立自强意识,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钻研业务,提高能力素养,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日常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4.积极建立辅导员职业协会,开展学生工作的学科建设和专业研究。辅导员专业组织的成立,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而言,既是客观需要,也是重要契机。应积极推进辅导员职业协会建设,一方面鼓励辅导员在这个平台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展开科学研究,为辅导员队伍培养人才,以促进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为辅导员和有志于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的人员搭建一个交流思想的专业平台,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凝聚力,增强职业归属感,并通过辅导员协会来展示辅导员工作的业绩,提升社会认同度,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朵.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 . 武汉理工大学,2008.
[2]朱平.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 ]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2) .要
[3]李世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陈立民.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