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社著名诗人胡蕴(1868—1938),昆山蓬阆人,字介生,号石予,别署萱百、胡布衣、半兰等,终生从事教学,桃李满天下,叶圣陶、郑逸梅等都是他的高徒。他多才多艺,作诗神速,有“七步八叉”的美誉,擅长画梅,善于书法,这些已有多人撰文。他以号行世,世称“胡石予”。这里拟专门介绍他的《近游图》和《倚闾图》,两件画作寄托着胡石予的一片赤诚之心。
胡石予是个老来子,石予出生时,父亲已经45岁,母亲也已39岁。1884年,石予17岁时父亲就弃世而去,从此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为了支撑门户,石予就在蓬阆镇上开馆授徒,当起了私塾先生。年轻稚嫩的石予一边教书,一边刻苦自学,次年应考秀才,县试、府试及院试均名列前茅,进学成为县学生员。19岁,赴江宁参加秋闱,可是乡试不第,从此不再应试,终生教书,教学之暇以诗书自娱。
民国元年(1912年),石予45岁,母亲已经83岁高龄。当时石予在吴中草桥中学执教,每月必回蓬阆一次,探望母亲。石予爱好祖国的名山大川,更爱深蕴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可是,有年迈的母亲在堂,他牢记“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现在父亲不在,只有老母在,更不能远游。1912年秋,他决意将自己的情思化作图画作为寄托,写了一篇《近游图序》,请南社友人描画《近游图》,序言说:“余性喜游览,奈卒卒无暇,足迹所至,乃局千里。顾闻人述佳山水,辄心向往之。不得已,请友人绘图寄意……继自今,风之朝,雨之夕,灯之右,榻之畔,披图即是,神游无定,森奇景于几席,缩长房之万里,近莫近于是矣。”这篇序言深深触动了石予的一批朋友,南社社友、广东顺德蔡哲夫与安徽歙县黄宾虹各绘了一幅《近游图》,还有林琴南也画了一幅。接着,石予广泛征求南社社友的题咏。民国三年(1914年),正好柳亚子作了《分湖旧隐图》,请南社社友撰序、写跋、题写诗词,石予题了4首七绝,诗中附言,也乞亚子为《近游图》一题墨宝。几年下来,除柳亚子之外,陆续收到了高天梅、高吹万、刘泽湘、沈昌眉、林百举、陶小牧、万以增、张挥孙、周人菊、谭天凤、王大觉、姚石子等数十位南社社友的诗词和文章,汇编成一本厚厚的册页,石予珍藏如同拱璧。
胡石予蓬阆老家本有一个堂皇的砖刻门楼,可是经过兵乱之后,门额砖刻只剩下半个“兰”字,因此石予取有居室名“半兰旧庐”,发表文章取笔名“半兰”。每当月末,石予休假之日,老母总是倚着那半兰旧庐,盼儿心切,常令儿子热泪盈眶。继《近游图》之后,石予又请蔡守夫人、同隶南社的女画家张倾城,画了一幅《门闾倚望图》,简称《倚闾图》,再次请友朋题咏。
民国九年(1920年)胡母已经91岁高龄,石予更加尽心尽力照料亲娘,他专门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号“萱百”。古人以父喻椿,以母喻萱,称母亲为萱堂。萱百,祈求上苍能够让老母长命百岁的意思。
《近游图》、《倚闾图》两本厚厚的册页,不仅满溢着爱子对慈母的一片孝心,而且融合了南社社友的种种情思。这两幅丹青触动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神经,纷纷为之写序、作记、吟诗、填词、作曲。石予的两幅图,犹如一个平台,南社社友在此各抒己见,甚至借题发挥。
对《近游图》,江苏淮安的周人菊、浙江嘉兴的谭天凤等人,都说石予胸中有丘壑。上海青浦万以增在他的《胡石予近游图序》中说,石予忙碌无暇,作图卧游,堪称善游。高燮的《题胡石予近游图》(见《高燮集》504页),那是36句的排律,在感叹世道艰难之后,说到石予,“珍重名山好著述,英雄自古多潜藏”。在高燮看来,当时的世道,还是潜藏下来多多著述为好。湖南醴陵的刘泽湘,赞同石予的避世之举,“天下名山大川一一张四壁,万怪千奇五光十色何悠悠。于焉薄富贵,轻王侯,消块垒,遣春秋。但觉此中尘垢净,坐看纸上烟云浮。”(见《南社三刘遗集》25页)柳亚子则感叹自身沉浮于世,未得自由,羡慕石予的闲适悠游。
对《倚闾图》,南社的仁者、智者也各有所见。柳亚子于1920年的《题胡石予倚闾图》中有句云:“五十三翁母九一,人间此福最难消”,感叹胡石予好福气。上海金山的高燮、湖南醴陵的傅尊等南社社友都有题赠之作。高燮题了一首五言排律:“事亲有真乐,富贵何足数。胡君贤孝人,五十犹孺慕。母年逾九十,矍铄能健步。风雪衣裳单,游子出门去。负米百里间,岁时致反哺。岂无弓旌招,道远宁忍赴。白云起咫尺,知是亲舍处。啮指亦偶然,儿归何急遽。母曰嗟余子,行役何太苦。家贫轻别离,总缘衣食故。儿跪听母言,爱子情弥露。儿心益以碎,母颜益以豫。谓儿母恋恋,但当勤尔务。儿能善保身,常免母心虑。是母有是儿,孳教相回互。”(见《高燮集》618页《胡石予属〈题门闾倚望图〉》)高燮与石予相善,因而笔下能有这些母慈子孝的情节。数十年中,自有高位良座相招,可石予为了母亲,不愿赴任。傅屯艮的诗满含真情,非常感人:“孝可传家俭可师,半兰庐舍日迟迟。为图一慰平生意,九十亲娘五十儿。五十年中儿有孙,儿心不改亦亲恩。儿行未远归须早,怕见归迟母倚门。”(见郑逸梅《南社丛谈》531页)出语晓畅,琅琅上口,满含真情,真正令人过目而成诵。
《近游图》与《倚闾图》又是艺术的集合体。绘画、书法、诗词、文章,再加印章,朱墨灿然,荟粹着多种技艺。这里有不同画派、不同书风的交流。还有各种印章,朱墨灿然,赏心而悦目,朱文、白文,浙派、皖派,篆刻艺术同样颇耐咀嚼。
历史的烟云飘然而过,80多年过去,石予这两集册页已经散佚。2002年,昆山市的《昆仑堂》第1期(总第2期)杂志刊登过方唯一等人题写《近游图》的两件手迹。看来,保藏收集此类珍品者自有人在。不仅是胡石予,南社中人大半有过此类作图寄意之兴。目前,仅苏州籍的南社社员,笔者就发现了99件。但愿此稿能够成为引玉之砖。
胡石予是个老来子,石予出生时,父亲已经45岁,母亲也已39岁。1884年,石予17岁时父亲就弃世而去,从此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为了支撑门户,石予就在蓬阆镇上开馆授徒,当起了私塾先生。年轻稚嫩的石予一边教书,一边刻苦自学,次年应考秀才,县试、府试及院试均名列前茅,进学成为县学生员。19岁,赴江宁参加秋闱,可是乡试不第,从此不再应试,终生教书,教学之暇以诗书自娱。
民国元年(1912年),石予45岁,母亲已经83岁高龄。当时石予在吴中草桥中学执教,每月必回蓬阆一次,探望母亲。石予爱好祖国的名山大川,更爱深蕴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可是,有年迈的母亲在堂,他牢记“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现在父亲不在,只有老母在,更不能远游。1912年秋,他决意将自己的情思化作图画作为寄托,写了一篇《近游图序》,请南社友人描画《近游图》,序言说:“余性喜游览,奈卒卒无暇,足迹所至,乃局千里。顾闻人述佳山水,辄心向往之。不得已,请友人绘图寄意……继自今,风之朝,雨之夕,灯之右,榻之畔,披图即是,神游无定,森奇景于几席,缩长房之万里,近莫近于是矣。”这篇序言深深触动了石予的一批朋友,南社社友、广东顺德蔡哲夫与安徽歙县黄宾虹各绘了一幅《近游图》,还有林琴南也画了一幅。接着,石予广泛征求南社社友的题咏。民国三年(1914年),正好柳亚子作了《分湖旧隐图》,请南社社友撰序、写跋、题写诗词,石予题了4首七绝,诗中附言,也乞亚子为《近游图》一题墨宝。几年下来,除柳亚子之外,陆续收到了高天梅、高吹万、刘泽湘、沈昌眉、林百举、陶小牧、万以增、张挥孙、周人菊、谭天凤、王大觉、姚石子等数十位南社社友的诗词和文章,汇编成一本厚厚的册页,石予珍藏如同拱璧。
胡石予蓬阆老家本有一个堂皇的砖刻门楼,可是经过兵乱之后,门额砖刻只剩下半个“兰”字,因此石予取有居室名“半兰旧庐”,发表文章取笔名“半兰”。每当月末,石予休假之日,老母总是倚着那半兰旧庐,盼儿心切,常令儿子热泪盈眶。继《近游图》之后,石予又请蔡守夫人、同隶南社的女画家张倾城,画了一幅《门闾倚望图》,简称《倚闾图》,再次请友朋题咏。
民国九年(1920年)胡母已经91岁高龄,石予更加尽心尽力照料亲娘,他专门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号“萱百”。古人以父喻椿,以母喻萱,称母亲为萱堂。萱百,祈求上苍能够让老母长命百岁的意思。
《近游图》、《倚闾图》两本厚厚的册页,不仅满溢着爱子对慈母的一片孝心,而且融合了南社社友的种种情思。这两幅丹青触动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神经,纷纷为之写序、作记、吟诗、填词、作曲。石予的两幅图,犹如一个平台,南社社友在此各抒己见,甚至借题发挥。
对《近游图》,江苏淮安的周人菊、浙江嘉兴的谭天凤等人,都说石予胸中有丘壑。上海青浦万以增在他的《胡石予近游图序》中说,石予忙碌无暇,作图卧游,堪称善游。高燮的《题胡石予近游图》(见《高燮集》504页),那是36句的排律,在感叹世道艰难之后,说到石予,“珍重名山好著述,英雄自古多潜藏”。在高燮看来,当时的世道,还是潜藏下来多多著述为好。湖南醴陵的刘泽湘,赞同石予的避世之举,“天下名山大川一一张四壁,万怪千奇五光十色何悠悠。于焉薄富贵,轻王侯,消块垒,遣春秋。但觉此中尘垢净,坐看纸上烟云浮。”(见《南社三刘遗集》25页)柳亚子则感叹自身沉浮于世,未得自由,羡慕石予的闲适悠游。
对《倚闾图》,南社的仁者、智者也各有所见。柳亚子于1920年的《题胡石予倚闾图》中有句云:“五十三翁母九一,人间此福最难消”,感叹胡石予好福气。上海金山的高燮、湖南醴陵的傅尊等南社社友都有题赠之作。高燮题了一首五言排律:“事亲有真乐,富贵何足数。胡君贤孝人,五十犹孺慕。母年逾九十,矍铄能健步。风雪衣裳单,游子出门去。负米百里间,岁时致反哺。岂无弓旌招,道远宁忍赴。白云起咫尺,知是亲舍处。啮指亦偶然,儿归何急遽。母曰嗟余子,行役何太苦。家贫轻别离,总缘衣食故。儿跪听母言,爱子情弥露。儿心益以碎,母颜益以豫。谓儿母恋恋,但当勤尔务。儿能善保身,常免母心虑。是母有是儿,孳教相回互。”(见《高燮集》618页《胡石予属〈题门闾倚望图〉》)高燮与石予相善,因而笔下能有这些母慈子孝的情节。数十年中,自有高位良座相招,可石予为了母亲,不愿赴任。傅屯艮的诗满含真情,非常感人:“孝可传家俭可师,半兰庐舍日迟迟。为图一慰平生意,九十亲娘五十儿。五十年中儿有孙,儿心不改亦亲恩。儿行未远归须早,怕见归迟母倚门。”(见郑逸梅《南社丛谈》531页)出语晓畅,琅琅上口,满含真情,真正令人过目而成诵。
《近游图》与《倚闾图》又是艺术的集合体。绘画、书法、诗词、文章,再加印章,朱墨灿然,荟粹着多种技艺。这里有不同画派、不同书风的交流。还有各种印章,朱墨灿然,赏心而悦目,朱文、白文,浙派、皖派,篆刻艺术同样颇耐咀嚼。
历史的烟云飘然而过,80多年过去,石予这两集册页已经散佚。2002年,昆山市的《昆仑堂》第1期(总第2期)杂志刊登过方唯一等人题写《近游图》的两件手迹。看来,保藏收集此类珍品者自有人在。不仅是胡石予,南社中人大半有过此类作图寄意之兴。目前,仅苏州籍的南社社员,笔者就发现了99件。但愿此稿能够成为引玉之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