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教师的语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从而乐学普通话。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热情。为了达到语言的生动,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节奏,利用声调的高低、升降、快慢以及长短的变化,形成语音的抑扬顿挫,唤起学生的听觉。教师还必须讲究遣词造句,讲究语言表达的修饰,讲究多种句式的变换,增强语言表达的色彩。这样,令学生情绪高涨,乐于汲取丰富的营养,陶冶学生的性情,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领悟性,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情感,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时空等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完整的控制系统。教师作为系统的控制者,应尽可能地、艺术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听”起来,自觉地“动”起来。面对与他们有较大距离的文章,我们不妨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提问,或是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在教学《药》时,学生在谈初读课文感受时,普遍表示,不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我说:“那么我们现在不把它当作是鲁迅的文章,而是当作一个长辈向我们叙述辛亥革命时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从华老栓说到为什么用药引子,药引子是什么,从为什么不去看医生谈到社会底层的代表华老栓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逐渐对本文有了深刻理解。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他们很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在将书本知识用教学语言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课堂教学语言的激励性要求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效果。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如短篇小说《窗》,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奇峰突兀,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这一空白处包含了多少复杂的、难以言传的浓缩了的情感内容。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作者留下的空白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这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的。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技巧。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少一点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点抽象,多一些具体;少一点凝滞,多一些灵动。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提高学生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责编 覃亮生)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学生语言的样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规范纯正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从而乐学普通话。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热情。为了达到语言的生动,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节奏,利用声调的高低、升降、快慢以及长短的变化,形成语音的抑扬顿挫,唤起学生的听觉。教师还必须讲究遣词造句,讲究语言表达的修饰,讲究多种句式的变换,增强语言表达的色彩。这样,令学生情绪高涨,乐于汲取丰富的营养,陶冶学生的性情,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领悟性,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情感,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时空等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完整的控制系统。教师作为系统的控制者,应尽可能地、艺术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听”起来,自觉地“动”起来。面对与他们有较大距离的文章,我们不妨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提问,或是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在教学《药》时,学生在谈初读课文感受时,普遍表示,不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我说:“那么我们现在不把它当作是鲁迅的文章,而是当作一个长辈向我们叙述辛亥革命时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从华老栓说到为什么用药引子,药引子是什么,从为什么不去看医生谈到社会底层的代表华老栓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逐渐对本文有了深刻理解。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他们很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在将书本知识用教学语言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课堂教学语言的激励性要求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效果。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如短篇小说《窗》,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奇峰突兀,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这一空白处包含了多少复杂的、难以言传的浓缩了的情感内容。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作者留下的空白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这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的。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技巧。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少一点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点抽象,多一些具体;少一点凝滞,多一些灵动。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提高学生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