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思政教育中的劳动观的渗透和宣传,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的精神,继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这样时代背景下,试图进一步淺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必要性以及实施策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04-02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丰富,不仅要发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还要重视新时代下的劳动创新。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劳动价值观。这一观点是对劳动价值的总体看法。在《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对其内涵、基本特点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界定。其二,劳动精神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劳动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也具有能动性。新时代下,我们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劳动者积极投身于自己坚守的岗位中。其三,劳动关系观。针对劳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时代变化,提出新的观点,他指出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解决好劳动者最根本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四,劳动教育观。这一观点是培养劳动者树立正确劳动观点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教育活动。在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直重视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主体提出不同教育要求。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阶段进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思想的渗透与宣传是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高度重视劳动观的教育与培养,在现阶段,大学不仅必须向学生传递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承担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素质并实现全面发展的职责。在大学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三下乡”等服务性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积累职业经验,树立合法劳动意识。在理解劳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深刻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条件
在高校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此次会议更加深刻地凸显了劳动在社会发展的深刻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对劳动观的理解,所以在高校进行劳动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劳动观的理论,深刻理解劳动的内涵和价值后,真正运用到实习服务性活动中,真正树立劳动意识和提高劳动素养。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纽带,必须全面培养其各项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这一阶段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楷模和工匠的辛苦劳作,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对于拓宽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理论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理论渲染,增强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功底,但是纯理论教育往往会造成纸上谈兵的问题,所以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开展劳动实践,在实践中认识问题,提高劳动素养。另一方面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教育过程,通过理论疏导和劳动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转化为现实行动,将来运用到工作中,以身作则,追求劳动楷模精神。在思政课中渗透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策略分析
(一)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育人任务
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内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思想应渗透在各个文化课课程中,结合本土文化,创设劳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锻造劳动素养。另一方面丰富教学课程内容,组织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置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意识。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应提倡高水平的劳动技术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注入与时俱进的劳动观内容、高科技含量的劳动技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丰富大学生劳动观的理论知识
高等教育阶段,通过通识性劳动教育深刻理解不同文明及其发源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劳动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懂得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并非绝对对立的,实则是背后劳动形态的差异,而不同劳动形态本质并无优劣之分,从而从劳动这个根源上懂得尊重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价值、深刻理解基于农耕文明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学会思考后工业文明和信息技术时代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未来走向,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共性知识、技能和伦理要求,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大学时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劳动的内涵和发展理念,并能够运用理论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掌握职业技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三)开发劳动育人特色课程,形成系统化劳动育人课程体系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细心设计劳动教育设计,形成系统化的劳动课程。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工作情感,厚植高尚的家国情怀。高校课程设置要符合各年级、各专业的特点,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高校应整合不同专业的劳动资源,确保课程育人的系统化,将劳动教育内容设为必修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结合大学生不同年级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劳动内容。对于大一的学生,他们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对社会实际劳动不熟悉,所以在大一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服务型劳动,有利于大一学生养成自我生存能力,加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对于大二学生,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习型劳动,在课堂上掌握劳动理论,锻炼劳动技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身体,提高心智。对于大三学生,应重视学生专业实践,提高专业素养。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大学生参加实习活动,体验职场生活,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作,积极开展劳动实践
在家庭中,从最基本的扫地、洗碗、烹饪、洗衣服等基本的家务做起,锻炼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父母减少溺爱的心理,鼓励子女尽其所能做家务,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学校中,学校要健全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在学生层面,要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建立数据可量化、过程可追踪、经验可复制、成果可推广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作为大学生评优、评先和毕业的参考依据,同时完善劳动教育评价的奖惩制度。通过这些奖惩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素养,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了解劳动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具备劳动技能素养。在教师层面,健全教师工作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一方面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大学教师考核机制中,纳入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和职务晋级各项考核机制中。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专项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培训。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的研学活动,提高业务能力、教学能力和政治素养,利用假期时间提高教师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以更加扎实的理论功底,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
在社会中,鼓励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大学生可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体验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实践结束后,可布置学生完成劳动实践活动报告、心得体会等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劳动实践。同时,积极开展“劳动楷模”“工匠精神”宣传活动,激励学生学习劳动模范,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际社会工作体验真实的劳动感受,学习实际劳動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并增强劳动能力。
总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下,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这一影响下,浅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育人任务,并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作,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运用系统措施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切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44.
[3]黄妹香.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2).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高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04-02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丰富,不仅要发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还要重视新时代下的劳动创新。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劳动价值观。这一观点是对劳动价值的总体看法。在《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对其内涵、基本特点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界定。其二,劳动精神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劳动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也具有能动性。新时代下,我们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劳动者积极投身于自己坚守的岗位中。其三,劳动关系观。针对劳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时代变化,提出新的观点,他指出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解决好劳动者最根本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四,劳动教育观。这一观点是培养劳动者树立正确劳动观点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教育活动。在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直重视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主体提出不同教育要求。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阶段进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思想的渗透与宣传是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高度重视劳动观的教育与培养,在现阶段,大学不仅必须向学生传递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承担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素质并实现全面发展的职责。在大学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三下乡”等服务性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积累职业经验,树立合法劳动意识。在理解劳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深刻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条件
在高校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此次会议更加深刻地凸显了劳动在社会发展的深刻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对劳动观的理解,所以在高校进行劳动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劳动观的理论,深刻理解劳动的内涵和价值后,真正运用到实习服务性活动中,真正树立劳动意识和提高劳动素养。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纽带,必须全面培养其各项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这一阶段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楷模和工匠的辛苦劳作,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对于拓宽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理论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理论渲染,增强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功底,但是纯理论教育往往会造成纸上谈兵的问题,所以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开展劳动实践,在实践中认识问题,提高劳动素养。另一方面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教育过程,通过理论疏导和劳动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转化为现实行动,将来运用到工作中,以身作则,追求劳动楷模精神。在思政课中渗透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策略分析
(一)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育人任务
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内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思想应渗透在各个文化课课程中,结合本土文化,创设劳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锻造劳动素养。另一方面丰富教学课程内容,组织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置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意识。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应提倡高水平的劳动技术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注入与时俱进的劳动观内容、高科技含量的劳动技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丰富大学生劳动观的理论知识
高等教育阶段,通过通识性劳动教育深刻理解不同文明及其发源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劳动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懂得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并非绝对对立的,实则是背后劳动形态的差异,而不同劳动形态本质并无优劣之分,从而从劳动这个根源上懂得尊重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价值、深刻理解基于农耕文明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学会思考后工业文明和信息技术时代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未来走向,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共性知识、技能和伦理要求,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大学时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劳动的内涵和发展理念,并能够运用理论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掌握职业技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三)开发劳动育人特色课程,形成系统化劳动育人课程体系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细心设计劳动教育设计,形成系统化的劳动课程。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工作情感,厚植高尚的家国情怀。高校课程设置要符合各年级、各专业的特点,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高校应整合不同专业的劳动资源,确保课程育人的系统化,将劳动教育内容设为必修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结合大学生不同年级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劳动内容。对于大一的学生,他们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对社会实际劳动不熟悉,所以在大一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服务型劳动,有利于大一学生养成自我生存能力,加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对于大二学生,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习型劳动,在课堂上掌握劳动理论,锻炼劳动技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身体,提高心智。对于大三学生,应重视学生专业实践,提高专业素养。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大学生参加实习活动,体验职场生活,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作,积极开展劳动实践
在家庭中,从最基本的扫地、洗碗、烹饪、洗衣服等基本的家务做起,锻炼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父母减少溺爱的心理,鼓励子女尽其所能做家务,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学校中,学校要健全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在学生层面,要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建立数据可量化、过程可追踪、经验可复制、成果可推广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作为大学生评优、评先和毕业的参考依据,同时完善劳动教育评价的奖惩制度。通过这些奖惩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素养,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了解劳动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具备劳动技能素养。在教师层面,健全教师工作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一方面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大学教师考核机制中,纳入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和职务晋级各项考核机制中。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专项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培训。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的研学活动,提高业务能力、教学能力和政治素养,利用假期时间提高教师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以更加扎实的理论功底,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
在社会中,鼓励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大学生可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体验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劳动实践结束后,可布置学生完成劳动实践活动报告、心得体会等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劳动实践。同时,积极开展“劳动楷模”“工匠精神”宣传活动,激励学生学习劳动模范,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际社会工作体验真实的劳动感受,学习实际劳動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并增强劳动能力。
总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下,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这一影响下,浅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育人任务,并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作,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运用系统措施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切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44.
[3]黄妹香.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4-29(2).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