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版《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新《规程》第四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指出: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保持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接纳。由此可见,新《规程》增加了“促进心理健康”的要求,扩展了以往狭义的健康概念。
一、新《规程》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比较忽视的一个方面。幼儿园教师、家长最为看重的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卫生保健领域关注的是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口腔卫生等方面。大部分幼儿园都建立了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但很少有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一些具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都被教师界定为“不听话的孩子”。新《规程》强调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增加了“促进心理健康”的要求,在第四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中,还提出了:“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保持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接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身心健康并不是狭义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幼儿园在评价幼儿的身心健康时不应只看幼儿的出勤率,考察孩子们是否身体不舒服、生病,也应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努力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友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二、新《规程》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面情绪积聚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积聚的负面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羞怯、胆小、自私、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交流、攻击性行为等。笔者在一线工作多年,发现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心理健康确实受到了忽视,家长们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孩子的照顾几乎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生怕孩子吃少一口就饿着,少穿件衣服就会冻着,家长们和教师沟通最多的也是孩子的饮食、喝水、身体健康、安全问题等,很少关注幼儿的情绪等心理问题。很多幼儿园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照顾孩子”,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自己用心、细心、耐心地照顾好孩子的一日生活就行了,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当孩子们打闹、闹情绪的时候,有些教师就随意当众点名、警告,甚至恐吓孩子:“老师不再喜欢你了”“再这样就打电话让妈妈不要来接你了”等,致使孩子害怕上幼儿园,造成孩子紧张、焦虑的人园情绪。新《规程》在第五章“幼儿园的教育”还特别新增了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的要求:幼儿园应当营造尊重、接纳和关爱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同伴和师生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新《规程》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并不是被动的被照顾、被指令、被要求的群体,教师应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帮助幼儿化解消极情绪。
新《规程》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教育正在成为对个体具有适宜发展性的教育。幼儿教师群体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观,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实现保育和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一、新《规程》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比较忽视的一个方面。幼儿园教师、家长最为看重的是幼儿的身体健康,卫生保健领域关注的是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口腔卫生等方面。大部分幼儿园都建立了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但很少有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比较贫乏,一些具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都被教师界定为“不听话的孩子”。新《规程》强调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增加了“促进心理健康”的要求,在第四章“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中,还提出了:“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保持幼儿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接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身心健康并不是狭义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幼儿园在评价幼儿的身心健康时不应只看幼儿的出勤率,考察孩子们是否身体不舒服、生病,也应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努力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友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二、新《规程》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面情绪积聚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积聚的负面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羞怯、胆小、自私、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交流、攻击性行为等。笔者在一线工作多年,发现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心理健康确实受到了忽视,家长们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孩子的照顾几乎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生怕孩子吃少一口就饿着,少穿件衣服就会冻着,家长们和教师沟通最多的也是孩子的饮食、喝水、身体健康、安全问题等,很少关注幼儿的情绪等心理问题。很多幼儿园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照顾孩子”,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自己用心、细心、耐心地照顾好孩子的一日生活就行了,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当孩子们打闹、闹情绪的时候,有些教师就随意当众点名、警告,甚至恐吓孩子:“老师不再喜欢你了”“再这样就打电话让妈妈不要来接你了”等,致使孩子害怕上幼儿园,造成孩子紧张、焦虑的人园情绪。新《规程》在第五章“幼儿园的教育”还特别新增了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的要求:幼儿园应当营造尊重、接纳和关爱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同伴和师生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新《规程》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并不是被动的被照顾、被指令、被要求的群体,教师应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帮助幼儿化解消极情绪。
新《规程》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教育正在成为对个体具有适宜发展性的教育。幼儿教师群体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观,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实现保育和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