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个人手机、个人电脑等设备普及后,大数据市场进一步扩大,信息的高度共享、信息的高速传播以及信息规模的迅速膨胀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改变了国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高校思政工作也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具体影响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模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线上教育,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本等进行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大数据技术的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个人手机、个人电脑等设备普及后,大数据市场进一步扩大,信息的高度共享、信息的高速传播以及信息规模的迅速膨胀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改变了国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高校思政工作也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具体影响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模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线上教育,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本等进行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大数据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娱乐生活,大学生能够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广泛的获取信息数据,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但网络空间内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认知、价值观偏差等问题,同时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多元化,这使得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难度显著提升.概括来说,大数据技术既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路径,但也对高校思政工作产生了冲击,加大了思政工作的难度.
其他文献
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与正式的行政管理组织机制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开放性组织形态,在推动新时期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首先梳理了实践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及教师共同体的概念,以教育部2018和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为例,研究和总结了实践共同体本土实施在“问题导向-机制创新-模式探索-资源建设-教师成长-均衡发展”六个方面取得的系统成效;深入分析了实践共同体项目在“工作机制、运行机制、协同机制和参与机制”四个方面的机制创新;提出了实践共同体项目深入发展需要
碎片化时代不断发展的认知盈余给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教师学习同样面临基于认知盈余的变革.认知盈余的发展对教师学习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更新教师学习的知识基础,不断增强教师学习的自主性等.要实现认知盈余促进教师学习在数字时代的变革,需要促进教师认知盈余形成共享和分享,改进基于认知盈余的教师学习方法,同时要注重优化技术平台提升教师的学习体验.
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高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高阶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深受基础教育者的青睐.然而,项目式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项目设计形式单一、过程性数据的收集与评价时间成本高且滞后、缺乏有效评价等诸多问题.基于证据的教与学强调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已被证实的研究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习证据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建立联系;培养学生基于证据推理的能力,为解决当前项目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同时,证据中心的设计理论是指导众多高阶能力测评设计的理论基
访谈者:Kelchtermans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对个人解释框架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其中包括专业自我理解和主观教育理论.您能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及其含义吗?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总体上对落实立德树人具有决定作用.聚焦到基础教育领域,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需要将立德树人的工作融入区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发展的进程,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工作主线,把握多元治理格局、弹性法治思维、行政行为转变三大行动逻辑,建立教育治理体系中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环节、治理结果四大要素的运作机制,推动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以及高质量育人成果的实现.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活动具有跨越时空、支持大规模协同等优势,已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活动.但是,其在应用中存在突出问题,如难以从大量非结构化的多源反馈数据中及时发现教师集体共识信息,难以精确诊断与改进教学问题,难以实现教师同伴之间互助学习.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依据观察学习理论与学习分析技术,构建了包含课堂观察活动全过程数据采集、多元分析、可视化反馈报告、社会知识网络自动推荐、精准改进等要素的课堂观察多元分析与改进模型,并开发了支撑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实现了对教师教学知识技能、观察参与行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抖音、微博、网易云等数字媒体全面普及之后,我国音乐产业进入了全面数字化的高速发展时代.一方面,音乐的传播与发展能够享受到网络媒体的便利性,其加速了音乐作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使得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传播,另一方面网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自媒体频道(如:抖音)极大的降低了音乐创作与发表的成本,使得“草根艺术”快速崛起,从而涌现了一批有天赋但无资源的音乐艺术家或表演者,新媒体平台的开放与普及,解决了草根艺人在音乐创作与发表上的资源局限,使之成为了
为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借助智能教学平台与工具,构建了一种面向精准教学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并进行实证研究.该模式在数据层与技术层的支持下,从预期结果出发,强调以学习目标作为起点和归宿,使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构建了按照“精准目标设定→精准评价设计→精准活动设计→一致性检验→教学实施→聚焦思维的课堂评价”顺序进行的教学设计实践路径.且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业成绩对比分析、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对比分析,以及线上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探究,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未来发展趋势,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可以满足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对先进教育技术的诉求,并按照高等教育规律与实践的要求,从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转变.近年来,《地平线报告》正在成为国际教育信息化领域中信息技术进步和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实践的重要指引,而在《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以下简称《2017地平线报告》)中,更是第一次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客观、科学地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教育
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检验高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金标准”.“互联网+”条件下的高校价值观教育,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获得了时代所赋予的良机.“互联网+”只是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工具性变革,其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无法实现价值引领.“互联网+”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价值困境是:自身的技能化;师生关系的离散化;学生思维的唯我化.“数据至上”遮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模式的过度形式化无法实现价值引领,“网络诸神之争”侵蚀学生的价值信仰,三者共同构成了高校教育中价值式微的缘由.以信息化的手段进行高校教育价值观塑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