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茶烘香透土楼外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安县城华丰古称“茶烘”,乍闻其名就隐约能嗅到茶叶的芬芳,九龙江流域妇孺皆知。这里种茶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据《华安县志》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到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制茶业达到鼎盛,华丰设有‘茶行’。”
  每到制茶季节,福建漳州华安城里香韵四起,令人陶醉。现在马坑乡和春村(海拔1050米)发现的三棵古老茶树,树龄至少在300年以上,历经岁月沧桑依然茁壮茂盛,它们见证了华安茶业史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九龙江北溪两岸古老茶乡的兴衰成败。
  1000多年前,华安张氏族谱中的《张睿轩制茶歌》记述了北宋时期茶业的繁荣。歌曰:“欲知茗中极品,吾曰难求醇怡香。人间众口别好,唯皇适口是留连”,足可见当时华安人制茶精益求精和品茶之风盛行。
  进入明朝,华安茶人对于制茶工艺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麻涩苦甘韵醇,灵活识变可登天”,将制茶技艺留下口诀真传以益子孙,光辉茶业。《龙溪县志》就有进贡茶叶的记载,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
  明清时期,华安制茶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达至鼎盛。据县志记载,茶烘(华丰)经营的茶行产品销往苏杭、广州、台湾、南洋等地,并有制茶工人到台湾传授制茶技术。相传清乾隆癸酉十八年(公元1753年)珍山乡(今湖林)林启张承祖业大开茶园、建茶厂,茶产业初具规模。据记载,100多年前,宜招(仙都)茶园不断扩大,茶叶所种品种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培育,引进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和铁观音,华丰及周边乡村种茶甚多,为茶叶转运的集散地。据《华安文史资料》记载,珍山(现湖林)乌龙茶在闽南极为出名,多由广东潮州茶行行购定销,外地只要看到珍山乌龙茶的标志就不必查验,立即放行。当时珍山乌龙茶、仙都茶叶在龙溪一带名闻遐迩,大量茶叶经由茶烘、新圩古榕渡口行水路运往海澄月港出口,茶叶作为家乡特产由华侨带出,传播至南洋(今东南亚),茶叶经营一度走向繁荣。
  昔日新圩古渡口奔洋,今朝厦门五缘湾过海。
  虽时空更替,华安茶叶却芳香依旧,从山区走向特区,从渡口走向码头,直至飘洋过海,茗扬全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港口,这一切均见证华安茶叶的辉煌历史,谱写华安茶业的灿烂诗篇,成为一段茶史佳话。
  以前,华安新圩古渡口,位于九龙江北溪沿岸新圩镇,是龙岩、漳平、安溪等地货运客运往来厦门、漳州的必经之路,从古渡口至芗城浦南全长47公里,为省属六级航道。解放初期,上下游的物品,都要用双肩从古渡口挑进挑出,然后再通过木帆船运送,华安茶叶也要经此运出。熙熙攘攘的人流物流,使这里热闹非凡,因而古渡口素有“小香港”之称。
  当时,华安有上万名华侨旅居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美国、德国、日本等地。由于珍山(湖林)乌龙茶、仙都茶叶闻名遐迩,大批量茶叶经由茶烘(华丰)、新圩古榕渡口免检就可外运出口,茶叶经营一度走向繁华,美“茗”遍扬海内外。
  这些年来,随着鹰厦铁路贯通华安全境及省道西港线华安段顺利通车,历史让古渡口沉静下来。然而,华安茶叶并没有因此尘封大山。铁路、公路的相继开通,华安茶叶运输从水运转为陆运,从小码头、小滩头转为大港口、大海湾,依然漂洋过海,香溢全球。
  时空跨越,韵味永流传,华安铁观音的清香自此飘更远,回味更长。
其他文献
安徽池州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它以戏曲演出的形式出现,娱神娱人,“人神共赏”。数百年世代沿袭,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亦很少经文人加工,风格古朴粗犷原始蛮赫,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安徽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
期刊
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
期刊
芗剧,起源于福建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新中国成立后,歌仔戏正式改称芗剧。如今,芗剧以成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  孕育时期  歌仔戏的孕育,始于明末清初,闽南文化大量传入台湾。它孕育的过程,就是汉文化,包括闽南文化传播台湾、扎根台湾的过程;也是汉文化和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中华文化新的子系统——台湾文化的过程。  闽
期刊
冬天已经到来,在冰岛的一个海滩上,一块重达800磅(约合363公斤)的大冰块在月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冰川消退后形成的泻湖,将冰块冲到了这里。摄影师詹姆斯·巴洛格试图在冰川消融的悲剧中寻找美丽,他将这些冰块称为“冰钻石”。
期刊
一、引言  比喻词语是通过比喻的造词方式孳生的词语。由于过多地涉及意义,该类词语饱受质疑,与其他造词方式造出的词语很难截然分开。需要正视的问题是,比喻词语的结构和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有时成为中文信息处理时的瓶颈。比如结构相同而意思不同的“白菜”和“木鱼”:“白菜”是“菜”而“木鱼”却不是“鱼”。
期刊
政和是我国著名的白茶原产地,产茶历史悠久。北宋政和年间,茶叶就被列为朝廷贡品,宋徽宗皇帝喝了贡茶白毫银针,龙颜大悦,将年号赐作县名。茶叶生产的繁荣,民间各种茶事活动应运而生。清中叶,茶灯戏从江西传入政和,主要流行于东平、苏地等地,表演形式是用灯笼、茶篮、扇子、手帕、彩伞等道具和舞蹈动作,表演时载歌载舞,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每年正月是其主要活动时期,村头村尾、农家小院均为演出场所。特别是在新春期间,
期刊
南方有嘉木。在中国版图之东南,有茶乡福鼎,地处闽浙交接、台海相望的海岸线上。曼妙的中国茶在此萌生发扬,茶香穿透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至今她拥有“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三项桂冠。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白茶是中国茶类的“白雪公主”,乃世界惟中国特有品种。中国拥有六大基本茶类,即绿茶、白茶、黑茶、黄茶、红茶与青茶(乌龙茶)以及数以千计的名丛、奇种,唯白
期刊
“品南靖丹桂,赏土楼奇景”,这是时下在“土楼之乡”南靖县时常可以看到的广告语。南靖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种茶条件得天独厚,是闽南乌龙茶传统产地之一。  南靖,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故乡。这里的土楼群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斐名天下。南靖更有生态家园的美誉。特别是“梅香别有韵,林静翠无尘”的梅林生态古镇——那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  灵山碧水美几许,慕名茶韵
期刊
形声字中有这样一类,“它们的意符只不过是强调了该形声字所属的义类而已,而它们的声符却完整地体现了该形声字的本义”,“这些声符,正是形声字的初文或本字”,苏宝荣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为“声符为本字”,精辟地概括出了这类形声字的特点。更具体地说:这类形声字是通过增加意符而形成,增加意符形成的形声字的本义与原字(声符)的本义相同。
期刊
关于福建产茶历史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泉州南安市丰州古镇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茶圣陆羽《茶经》记载的还要早300多年。历隋唐至宋,北苑贡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并创制了茉莉花茶;进入明清时期,在茶叶生产长期实践中,福建先民开创了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制茶工艺,再加上茶叶对外贸易渐盛,闽茶借“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路”走出国门,香飘寰宇。  “闽中茶品天下高。”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