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赣南原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最大的革命根据地,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较低,虽然受到振兴政策和扶贫战略的倾斜,但发展速度仍较缓慢。本文尝试利用面板数据,结合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发展现状,进行细致化分析研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剖析,从而发现其问题所在,并相应提出
1.引言
为了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2012年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扶持赣南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21年,赣南原中央苏区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快农村发展步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从而实现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学者们对于赣南原中央苏区也进行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其中吳德进(2014)认为资源禀赋落后和政策支持缺位是其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曾纪发(2012)认为制约赣南苏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交通落后、贫困程度深、工业基础薄弱、政策支持缺位和未能抓住发展机会。李钧等(2016)认为人才是赣南苏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必须高度重视。以及李晓园等(2012)认为增加赣南苏区的“造血”功能需从财政投入入手。因此,本文参照上述研究,尝试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细化研究,科学具体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此为赣南原中央苏区苏区农村发展献计献策,促进革命老区建设发展。
2.数据来源
2011年9月1日,关于原中央苏区认定范围作出了确认,即42个中央苏区县中,广东省有7个,福建省有22个,剩下的13个均在江西省,即本文研究对象,分别为信丰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瑞金市、黎川县和广昌县。本文将利用《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获取数据,整理以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十个时间段建立数据库。对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探究,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赣南原中央苏区13县(市)的农村转型所处的阶段,特选取江西省其它区域与其进行对比,从江西省五个市中选取了非中央苏区县(市),最终选取了江西省除赣南原中央苏区外中的11县和江西省非中央苏区县中的10个县与赣南原中央苏区13县进行一个对比。并简称为非核心苏区,包括:赣县区、龙南县、新干县、泰和县、安福县、永新县、南丰县、崇仁县、宜黄县、金溪县、资溪县,以及非苏区,包括:东乡县、武宁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
3.现状分析
3.1经济发展现状
(1)核心苏区人均GDP现状
GDP通常是一个地区所有企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所有的社会价值,最能直观的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统计数据可得,核心苏区的人均GDP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通过将其与非核心苏区、非苏区和江西对比发现,核心苏区人均GDP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它在1978-2005年期间的人均GDP略高于非核心苏区,但是到了2010年非核心苏区开始超过核心苏区,并在接下来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同时它在整个时期内都大大落后非苏区与江西省的平均水平。就最近一期我们来看,江西省的人均GDP在2018年达到47434元,而非核心苏区、非苏区的人均GDP分别为33301元、50361元,核心苏区仅有27437元,核心苏区与其余几个区域分别相差5864元、22926元和19997元,与非核心苏区的差距最小,与非苏区的差距最大,将近是本身人均GDP的一倍。但是最值得关注也是深思的是,核心苏区的人均GDP水平落后整个江西省太多,2018年仅占江西省平均水平的57.84%,所以核心苏区人均GDP水平处在一个非常落后的局面,值得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
(2)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处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第二个阶段,二三产业产值所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是可以很好的衡量这个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水平。由数据可以很直观的发现,核心苏区、非核心苏区、非苏区和江西省二三产业的比重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核心苏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二三产业的比重基本都落后于其它三个区域,仅仅在1978-1985年期间略高于非核心苏区,随后就被赶超,可见核心苏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就最近一期来看,2018年核心苏区、非核心苏区、非苏区和江西省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3%、86%、89%和91%,核心苏区的二三产业比重虽然与非核心和非苏区未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其特殊的环境背景和地理条件等原因,如果不对其重视,很有可能会被拉大;核心苏区与江西省总体水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中,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历程中加强各产业的融合。
(3)人均财政总收入状况
财政总收入可以很直观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收入状况,其变化不仅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速率,同样也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的重要参考因素。在1978-1995年之间,各区域间的人均财政总收入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各区域间也未存在较大的差异,自1995年之后,各区域间的差距开始显现,核心苏区一直落后于其它三个区域,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所以从人均财政总收入方面可以发现,核心苏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的落后,虽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其它区域增长的态势也相当明显。就最近一期来看,2018年核心苏区、非核心苏区、非苏区和江西省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3342元、4150元、7659元和5120元,其中核心苏区与非核心苏区的差距最小为808元,与非苏区的差距最大为4317元,是核心苏区2018年人均财政总数的一倍之多,所以核心苏区与非苏区经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我们来观察2018年核心苏区与江西省的人均财政收入,江西省的人均财政收入可能可以代表江西省人均财政总收入的一个及格线,但是核心苏区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仅为江西省的65.28%,所以核心苏区的下一步规划对其发展极为重要。
1.引言
为了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2012年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扶持赣南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21年,赣南原中央苏区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快农村发展步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从而实现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学者们对于赣南原中央苏区也进行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其中吳德进(2014)认为资源禀赋落后和政策支持缺位是其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曾纪发(2012)认为制约赣南苏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交通落后、贫困程度深、工业基础薄弱、政策支持缺位和未能抓住发展机会。李钧等(2016)认为人才是赣南苏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必须高度重视。以及李晓园等(2012)认为增加赣南苏区的“造血”功能需从财政投入入手。因此,本文参照上述研究,尝试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细化研究,科学具体的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此为赣南原中央苏区苏区农村发展献计献策,促进革命老区建设发展。
2.数据来源
2011年9月1日,关于原中央苏区认定范围作出了确认,即42个中央苏区县中,广东省有7个,福建省有22个,剩下的13个均在江西省,即本文研究对象,分别为信丰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瑞金市、黎川县和广昌县。本文将利用《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获取数据,整理以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十个时间段建立数据库。对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探究,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赣南原中央苏区13县(市)的农村转型所处的阶段,特选取江西省其它区域与其进行对比,从江西省五个市中选取了非中央苏区县(市),最终选取了江西省除赣南原中央苏区外中的11县和江西省非中央苏区县中的10个县与赣南原中央苏区13县进行一个对比。并简称为非核心苏区,包括:赣县区、龙南县、新干县、泰和县、安福县、永新县、南丰县、崇仁县、宜黄县、金溪县、资溪县,以及非苏区,包括:东乡县、武宁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
3.现状分析
3.1经济发展现状
(1)核心苏区人均GDP现状
GDP通常是一个地区所有企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所有的社会价值,最能直观的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统计数据可得,核心苏区的人均GDP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通过将其与非核心苏区、非苏区和江西对比发现,核心苏区人均GDP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它在1978-2005年期间的人均GDP略高于非核心苏区,但是到了2010年非核心苏区开始超过核心苏区,并在接下来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同时它在整个时期内都大大落后非苏区与江西省的平均水平。就最近一期我们来看,江西省的人均GDP在2018年达到47434元,而非核心苏区、非苏区的人均GDP分别为33301元、50361元,核心苏区仅有27437元,核心苏区与其余几个区域分别相差5864元、22926元和19997元,与非核心苏区的差距最小,与非苏区的差距最大,将近是本身人均GDP的一倍。但是最值得关注也是深思的是,核心苏区的人均GDP水平落后整个江西省太多,2018年仅占江西省平均水平的57.84%,所以核心苏区人均GDP水平处在一个非常落后的局面,值得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
(2)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处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第二个阶段,二三产业产值所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是可以很好的衡量这个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水平。由数据可以很直观的发现,核心苏区、非核心苏区、非苏区和江西省二三产业的比重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核心苏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二三产业的比重基本都落后于其它三个区域,仅仅在1978-1985年期间略高于非核心苏区,随后就被赶超,可见核心苏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就最近一期来看,2018年核心苏区、非核心苏区、非苏区和江西省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3%、86%、89%和91%,核心苏区的二三产业比重虽然与非核心和非苏区未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其特殊的环境背景和地理条件等原因,如果不对其重视,很有可能会被拉大;核心苏区与江西省总体水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中,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历程中加强各产业的融合。
(3)人均财政总收入状况
财政总收入可以很直观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收入状况,其变化不仅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速率,同样也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的重要参考因素。在1978-1995年之间,各区域间的人均财政总收入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各区域间也未存在较大的差异,自1995年之后,各区域间的差距开始显现,核心苏区一直落后于其它三个区域,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所以从人均财政总收入方面可以发现,核心苏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的落后,虽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其它区域增长的态势也相当明显。就最近一期来看,2018年核心苏区、非核心苏区、非苏区和江西省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3342元、4150元、7659元和5120元,其中核心苏区与非核心苏区的差距最小为808元,与非苏区的差距最大为4317元,是核心苏区2018年人均财政总数的一倍之多,所以核心苏区与非苏区经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我们来观察2018年核心苏区与江西省的人均财政收入,江西省的人均财政收入可能可以代表江西省人均财政总收入的一个及格线,但是核心苏区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仅为江西省的65.28%,所以核心苏区的下一步规划对其发展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