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汉隶碑刻中,《史晨碑》无疑是非常遵循“中和美”这一准则的典型。作为东汉后期的书法作品,《史晨碑》显然又是东汉隶书走向规范,定型后的代表。临习《史晨碑》要:善于读帖;讲究笔法,注重用笔的变化;通过背临、意临总结规律。
【关键词】汉碑;临习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3-0031-04
在东汉碑刻中,《史晨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該碑有二,并刻于一石,通常称《史晨前后碑》,刻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此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碑铭文17行,行36字。后碑铭文14行,行36字。此碑文字磨灭处极少,前后碑书风相类,似同出一人之手。书风温润典雅,笔致圆厚朴实,字形端庄严整,意态肃穆爽峻,为汉隶中之逸品,清方朔《枕经堂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浑,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清万经在《分隶偶存》中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清何绍基《史晨碑题跋》:“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由于历来评价很高,所以我们在学习隶书时,《史晨碑》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法帖。
一、《史晨碑》艺术价值和学习目的
庄严肃穆的曲阜孔庙,是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思想在汉文化中占正统地位的场所。而长期受孔子儒家美学思想支配的汉代,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之道便是一条至高无上的审美准则,它要求一切艺术美的形式都必须在不偏不倚,不激不厉的和谐统一中去追求;要求艺术的情感必须在一种非常理性、非常节制而又能被社会和统治阶级所普遍接受的情感中去表现。因此,在这种“准则”的直接影响下,使汉代书法艺术越加趋向于规矩和法度中去发展。
在汉隶碑刻中,《史晨碑》无疑是非常遵循这一“准则”的典型,而作为东汉后期的产物,《史晨碑》显然又是东汉隶书走向规范、定型后的代表。它结字平正秀润,法度森严。线条中锋圆融,提按分明,劲健遒逸;点划疏密匀称,顾盼有情;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一丝不苟、端庄典雅的美感。所以它的作品风貌极适合于置身在曲阜孔庙这种庄严的地方。
笔画间架一丝不苟的《史晨碑》,似乎就像一位办事认真严谨的长者,在忠实地完成着他最后的事业,而其中无可挑剔的手法,在微妙的变化中又是如此地庄重含蓄。显然,“严谨和含蓄”是《史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看上去,它与《曹全碑》颇为相近,但究其实质,它的含蓄却是《曹全碑》所不及的。因为《史晨碑》有规律可循、形式上也较为工整,所以它是初学者深入汉隶堂奥的最佳范本。初学者可以从工稳到强烈、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去学历隶书寻找跨度,获得经验。因此,要在众多的东汉隶书面前做到触类旁通、游刃有余的话,那么由《史晨碑》着手的意义就十分显然,这就是我们学习《史晨碑》的目的。
二、《史晨碑》的风格特点
《史晨碑》的整体布局,在汉隶中属横平竖直、纵横有列的典型,布局注重于字与字之间的行距上留有充分的间隔,端庄平正,整饬严谨,点画圆融朴厚,提按分明,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端庄典雅、堂堂正正的美感。这样的章法,很显然是为了传播文本内容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庙堂的庄严精神。再加上结字的平正外张内收和方正造型,更使其自然地透露出舒旷肃穆的艺术效果。字与字之间虽然字字独立,但在整体章法上并不孤立,而是有着自然书写气息的贯通,也是十分讲究呼应的。例如“死”字的燕尾与“史”字的波笔在长长的运笔过程中几乎相连的承接,“顿”字的燕尾和“晨”字的波笔在上下不同的走向以及被其分割了的错位间隔上的相互关联等等,都可能是书丹者经意为之的地方,这一点对我们的学习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当然,我们在汉碑的学习中,可能对整体把握不是太在意,可能会更加关注单字和单字点画,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对整体气象的把握与关注。做到“致广大”,才能真正地“尽精微”!
《史晨碑》在结字上左右顾盼,疏密匀称,重心稳当,提按得法,有一种健劲遒逸、古朴敦厚和端庄典雅的风度。无论独体字、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的字,整体效果都是稳稳当当的,几乎“增一分太长,少一分太短”,如“临”“雍”“国”等字的结构安排四方饱满,下部又略宽于上,使字的结体稳如磐石,体现了隶贵平正的典型。如“官”“日”“国”“尚”等方形字,用对称结构将左右笔画互相朝揖,弧背向外成内抱之势,使字形显得饱满。如“书”“厚”“宁”等长方形的字,以及“顿”“首”“蒙”“毕”等长方形结构的字,结体显得非常严密,可以看出已有明显的严谨规范,形成典雅端庄、循规蹈矩的书风,因而成为隶法谨严的官方书体。《史晨碑》的横线条在结体上基本以均衡的比例来排列,但为了避免均衡可能会带来的呆板和缺乏变化的结果,却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它并寻求它的变化出处,如“臣”字,是利用左边这根由直线转变成曲状的线条来达到目的的,这样不仅调节了上部三根均衡的横线可能会造成的呆板,同时,也避免了内部与两根小竖线并列冲撞的后果,显然丰富而又稳重。当然,并不是所有横线的组合排列都是由直中带曲的线条来辅助调节的,书法之所以会成为一种艺术种类,就在于它的变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史晨碑》线条挺拔遒劲,古拙浑沉的特质十分明显,丰美多姿,波挑分明,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象。虽然此碑以藏锋着纸的用笔方式为主,但也有一些露锋,露而能藏,寓尖化圆,变化也就极为自然。不过,它对磔笔处的“燕尾”却非常讲究。一波三折的特色也较为典型,其用笔或平出,或上挑,或方折的变化尤为丰富。在用笔上方笔峻削,有外方内圆之趣;圆笔蕴藉,笔锋轻逆后运行,因得圆中有方之韵。而这种感受,后碑比前碑更甚,原因是后碑锤拓较少,字迹清晰,而且运笔稍放,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笔迹宛然。诸如横画,运用了方圆结合,藏露得宜,以笔势平稳、端正平和为主导的风格,同时又十分讲求轻重向背的变化,如“祀”“县”作重起轻收,“兴”“依”作轻起重收,“经”“援”轻重起收兼而有之,体现了《史晨碑》平正多变的用笔特点,使端正的结体与多变的用笔,形成静动间的统一和谐。又如竖画,一般都用圆笔,收笔回锋以呈垂露之状。但间亦有用悬针,如“南”字中间的一竖,这是偶尔的变例,当然,这样的变化恰是艺术性非常重要的体现。总的来说,都体现了该碑线条清逸遒丽、敛舒自如的风格特征。 三、如何临习《史晨碑》
前人很多书家都把此碑作为学习隶书入门的途径,甚至作为书艺创作的灵魂。如清代郑簠、邓石如、赵之谦等,《史晨碑》给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养分。在这里,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有几点感受也与大家交流:
一是善于读帖。宋人黄庭坚《论书》云:“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讲的是读帖的方法和重要性,读帖是要通过刀锋看笔锋,对碑字的用笔、结字、章法认真揣摩,细细品味其神采和形质。精于读帖有时胜于反复摹写,这样,更易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史晨碑》总体风格严整端庄,典雅俊秀,兼有遒劲、敦厚、超逸之美。其用笔方圆结合、波磔分明、轻重得法,结字扁平方正、安稳匀整,点画布局中宫紧密、外宫疏放,章法布局统一和谐、井然有序,具有成熟隶书的众多特征。所以我们在读帖时要有目的地对碑中用笔、结字、章法认真揣摩,细细品味其神采,力争化碑中之形为胸中之意。同时,还要勤于临碑。临习是学习书法的必要过程,是贯穿于一个人毕生的艺术追求之中的主要的借鉴取法的手段,初学隶书自然要从此入手。
二是讲究笔法,注重用笔的变化。笔法就是书写时的用笔方法,即笔毛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运笔包括起伏、中侧、方圆、藏露、轻重、疾涩等变化,康有为曾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而《史晨碑》的妙处更在运笔的变化多端,所以我们要真正写好《史晨碑》务必讲求运笔方法,使笔画线条生动自然、富于变化。比如用笔的方圆轻重变化。方笔方整庄重、刚健斩截,倘纯用方笔,则又显得呆板拘谨缺乏神采;圆笔圆转遒劲、活泼秀丽,但如果单用,则易流于轻浮、单薄。《史晨碑》的用笔不同于《礼器碑》的用笔多方及《曹全碑》的纯用圆笔,而是方圆互用,其点画平直相安、轻重得法,用笔周到、娴熟,具有严格的法度要求。另外我们要清楚的是《史晨碑》和《乙瑛碑》《孔宙碑》《礼器碑》等同属东汉时期雄伟高大的碑石,内容多严肃而庄重,因此书写时多采用工整精美的笔法,以示庄严,一般不可纯用《石门颂》或简帛一类的草隶笔法来写。此外,我们在临写时还要注意藏锋、露锋、轻提重按、疾行涩进的用笔变化,既要忠于原碑,又不拘于一法,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另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史晨碑》书体安稳、法度鲜明,是学习隶书入门的极佳范本,然习此碑宜求变法,于平正严谨中求变化,于温润古雅中求自然之趣,防止雕饰圆臃的写法,以免误入俗格。《史晨碑》处于东汉隶书的鼎盛时期,也是最为成熟的时期,与其同时笔法风格近似的隶书碑刻很多,如《朝侯小子碑》《曹全碑》《乙瑛碑》《华山碑》《张景碑》《礼器碑》《张寿碑》等都可作为我们研习的对象,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史晨碑》的用笔、结字和章法,有重要的作用。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工具材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当然,时代在变化,工具材料也有变化,而且每一种工具材料都有自身不同的性能,只有真正掌握发挥好,才能表现出上佳的效果,要试验寻找到一种符合自己的适应的工具才好。
三是通过背临、意临总结规律。临帖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传统法帖的精华,改变自己固有的不良习惯。那么,无论在临帖的初级阶段还是能自己创作的阶段,临摹都该是一个长期坚持的功课,在这个临摹的过程中,最核心的目标即是寻找原法帖的规律,如用笔、结字等等,这样化为我用,自可积跬步而致千里。
其临习方法,一般分对临、背临、意临三个环节。对临,是面对范本进行模仿训练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是将碑文的笔迹写得准确,模仿得像,通过临习掌握基本技法。对临有助于初学者加深对字形、笔画的认识理解,有助于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高书写的判断能力,以便从传统中摸索书写的规律法则,最终转化为自身的书写能力。对临要反复进行,不可采用流水账式的机械方法,防止轻率地临习。要经过反复对照练习,直至能够熟练地再现古人的风貌为止。背临,是建立在对临基础上的一种检验自己对临成果的方法,也是为从事创作做准备的必要过程。在实践中有些学书者临习能力并不差,也下过大气力,但在创作作品时,总不能很好地在作品中运用和体现出传统技法。这一问题出现,多是因为在训练中缺少背临这一基本环节,反映出了学习传统技法的不扎实。因此,临习并非是机械地照着写,还须经过背临的过程来验证自身的真实书写能力。意临,是取古代传统技法之“意”(即某些规律)的一种方法。意临是一种灵活的临习方法,力求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技法规律,书写时注意对古人书法神采风韵的体现。意临中某些字形或笔法可以有些出入,只要符合一定的规律法则就可以。意临可以表现出书法者自身对古字的认识理解,可以变化发挥,但意临必须慎重,如果把意临当作对范本的有意“改造”,或降低书写的认真程度,从根本上远离了范本的要求,就领会错了。以上三種临习方法,是临习过程中的三个不同环节,可以说,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如果能把握好每一环节的根本要求,循环往复坚持练习,自然可总结规律,获得书写的快乐。
还有就是要学习与《史晨碑》风格不同的汉碑,以增强自己的书法艺术修养。《史晨碑》是隽雅秀逸书风的典型,那么像古茂质朴的《张迁碑》《衡方碑》,结字用笔宽疏大度的《西狭颂》《郙阁颂》,用笔纵逸飞动的《石门颂》以及汉晋简牍、章草等都可以作为观摩、临习的对象,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掌握更多的运笔方法和各种书写风格的特点,以使我们的书学之路越走越宽。
【关键词】汉碑;临习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3-0031-04
在东汉碑刻中,《史晨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該碑有二,并刻于一石,通常称《史晨前后碑》,刻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此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碑铭文17行,行36字。后碑铭文14行,行36字。此碑文字磨灭处极少,前后碑书风相类,似同出一人之手。书风温润典雅,笔致圆厚朴实,字形端庄严整,意态肃穆爽峻,为汉隶中之逸品,清方朔《枕经堂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浑,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清万经在《分隶偶存》中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清何绍基《史晨碑题跋》:“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由于历来评价很高,所以我们在学习隶书时,《史晨碑》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法帖。
一、《史晨碑》艺术价值和学习目的
庄严肃穆的曲阜孔庙,是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思想在汉文化中占正统地位的场所。而长期受孔子儒家美学思想支配的汉代,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之道便是一条至高无上的审美准则,它要求一切艺术美的形式都必须在不偏不倚,不激不厉的和谐统一中去追求;要求艺术的情感必须在一种非常理性、非常节制而又能被社会和统治阶级所普遍接受的情感中去表现。因此,在这种“准则”的直接影响下,使汉代书法艺术越加趋向于规矩和法度中去发展。
在汉隶碑刻中,《史晨碑》无疑是非常遵循这一“准则”的典型,而作为东汉后期的产物,《史晨碑》显然又是东汉隶书走向规范、定型后的代表。它结字平正秀润,法度森严。线条中锋圆融,提按分明,劲健遒逸;点划疏密匀称,顾盼有情;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一丝不苟、端庄典雅的美感。所以它的作品风貌极适合于置身在曲阜孔庙这种庄严的地方。
笔画间架一丝不苟的《史晨碑》,似乎就像一位办事认真严谨的长者,在忠实地完成着他最后的事业,而其中无可挑剔的手法,在微妙的变化中又是如此地庄重含蓄。显然,“严谨和含蓄”是《史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看上去,它与《曹全碑》颇为相近,但究其实质,它的含蓄却是《曹全碑》所不及的。因为《史晨碑》有规律可循、形式上也较为工整,所以它是初学者深入汉隶堂奥的最佳范本。初学者可以从工稳到强烈、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去学历隶书寻找跨度,获得经验。因此,要在众多的东汉隶书面前做到触类旁通、游刃有余的话,那么由《史晨碑》着手的意义就十分显然,这就是我们学习《史晨碑》的目的。
二、《史晨碑》的风格特点
《史晨碑》的整体布局,在汉隶中属横平竖直、纵横有列的典型,布局注重于字与字之间的行距上留有充分的间隔,端庄平正,整饬严谨,点画圆融朴厚,提按分明,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端庄典雅、堂堂正正的美感。这样的章法,很显然是为了传播文本内容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庙堂的庄严精神。再加上结字的平正外张内收和方正造型,更使其自然地透露出舒旷肃穆的艺术效果。字与字之间虽然字字独立,但在整体章法上并不孤立,而是有着自然书写气息的贯通,也是十分讲究呼应的。例如“死”字的燕尾与“史”字的波笔在长长的运笔过程中几乎相连的承接,“顿”字的燕尾和“晨”字的波笔在上下不同的走向以及被其分割了的错位间隔上的相互关联等等,都可能是书丹者经意为之的地方,这一点对我们的学习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当然,我们在汉碑的学习中,可能对整体把握不是太在意,可能会更加关注单字和单字点画,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对整体气象的把握与关注。做到“致广大”,才能真正地“尽精微”!
《史晨碑》在结字上左右顾盼,疏密匀称,重心稳当,提按得法,有一种健劲遒逸、古朴敦厚和端庄典雅的风度。无论独体字、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的字,整体效果都是稳稳当当的,几乎“增一分太长,少一分太短”,如“临”“雍”“国”等字的结构安排四方饱满,下部又略宽于上,使字的结体稳如磐石,体现了隶贵平正的典型。如“官”“日”“国”“尚”等方形字,用对称结构将左右笔画互相朝揖,弧背向外成内抱之势,使字形显得饱满。如“书”“厚”“宁”等长方形的字,以及“顿”“首”“蒙”“毕”等长方形结构的字,结体显得非常严密,可以看出已有明显的严谨规范,形成典雅端庄、循规蹈矩的书风,因而成为隶法谨严的官方书体。《史晨碑》的横线条在结体上基本以均衡的比例来排列,但为了避免均衡可能会带来的呆板和缺乏变化的结果,却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它并寻求它的变化出处,如“臣”字,是利用左边这根由直线转变成曲状的线条来达到目的的,这样不仅调节了上部三根均衡的横线可能会造成的呆板,同时,也避免了内部与两根小竖线并列冲撞的后果,显然丰富而又稳重。当然,并不是所有横线的组合排列都是由直中带曲的线条来辅助调节的,书法之所以会成为一种艺术种类,就在于它的变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史晨碑》线条挺拔遒劲,古拙浑沉的特质十分明显,丰美多姿,波挑分明,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象。虽然此碑以藏锋着纸的用笔方式为主,但也有一些露锋,露而能藏,寓尖化圆,变化也就极为自然。不过,它对磔笔处的“燕尾”却非常讲究。一波三折的特色也较为典型,其用笔或平出,或上挑,或方折的变化尤为丰富。在用笔上方笔峻削,有外方内圆之趣;圆笔蕴藉,笔锋轻逆后运行,因得圆中有方之韵。而这种感受,后碑比前碑更甚,原因是后碑锤拓较少,字迹清晰,而且运笔稍放,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笔迹宛然。诸如横画,运用了方圆结合,藏露得宜,以笔势平稳、端正平和为主导的风格,同时又十分讲求轻重向背的变化,如“祀”“县”作重起轻收,“兴”“依”作轻起重收,“经”“援”轻重起收兼而有之,体现了《史晨碑》平正多变的用笔特点,使端正的结体与多变的用笔,形成静动间的统一和谐。又如竖画,一般都用圆笔,收笔回锋以呈垂露之状。但间亦有用悬针,如“南”字中间的一竖,这是偶尔的变例,当然,这样的变化恰是艺术性非常重要的体现。总的来说,都体现了该碑线条清逸遒丽、敛舒自如的风格特征。 三、如何临习《史晨碑》
前人很多书家都把此碑作为学习隶书入门的途径,甚至作为书艺创作的灵魂。如清代郑簠、邓石如、赵之谦等,《史晨碑》给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养分。在这里,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有几点感受也与大家交流:
一是善于读帖。宋人黄庭坚《论书》云:“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讲的是读帖的方法和重要性,读帖是要通过刀锋看笔锋,对碑字的用笔、结字、章法认真揣摩,细细品味其神采和形质。精于读帖有时胜于反复摹写,这样,更易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史晨碑》总体风格严整端庄,典雅俊秀,兼有遒劲、敦厚、超逸之美。其用笔方圆结合、波磔分明、轻重得法,结字扁平方正、安稳匀整,点画布局中宫紧密、外宫疏放,章法布局统一和谐、井然有序,具有成熟隶书的众多特征。所以我们在读帖时要有目的地对碑中用笔、结字、章法认真揣摩,细细品味其神采,力争化碑中之形为胸中之意。同时,还要勤于临碑。临习是学习书法的必要过程,是贯穿于一个人毕生的艺术追求之中的主要的借鉴取法的手段,初学隶书自然要从此入手。
二是讲究笔法,注重用笔的变化。笔法就是书写时的用笔方法,即笔毛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运笔包括起伏、中侧、方圆、藏露、轻重、疾涩等变化,康有为曾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而《史晨碑》的妙处更在运笔的变化多端,所以我们要真正写好《史晨碑》务必讲求运笔方法,使笔画线条生动自然、富于变化。比如用笔的方圆轻重变化。方笔方整庄重、刚健斩截,倘纯用方笔,则又显得呆板拘谨缺乏神采;圆笔圆转遒劲、活泼秀丽,但如果单用,则易流于轻浮、单薄。《史晨碑》的用笔不同于《礼器碑》的用笔多方及《曹全碑》的纯用圆笔,而是方圆互用,其点画平直相安、轻重得法,用笔周到、娴熟,具有严格的法度要求。另外我们要清楚的是《史晨碑》和《乙瑛碑》《孔宙碑》《礼器碑》等同属东汉时期雄伟高大的碑石,内容多严肃而庄重,因此书写时多采用工整精美的笔法,以示庄严,一般不可纯用《石门颂》或简帛一类的草隶笔法来写。此外,我们在临写时还要注意藏锋、露锋、轻提重按、疾行涩进的用笔变化,既要忠于原碑,又不拘于一法,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另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史晨碑》书体安稳、法度鲜明,是学习隶书入门的极佳范本,然习此碑宜求变法,于平正严谨中求变化,于温润古雅中求自然之趣,防止雕饰圆臃的写法,以免误入俗格。《史晨碑》处于东汉隶书的鼎盛时期,也是最为成熟的时期,与其同时笔法风格近似的隶书碑刻很多,如《朝侯小子碑》《曹全碑》《乙瑛碑》《华山碑》《张景碑》《礼器碑》《张寿碑》等都可作为我们研习的对象,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史晨碑》的用笔、结字和章法,有重要的作用。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工具材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当然,时代在变化,工具材料也有变化,而且每一种工具材料都有自身不同的性能,只有真正掌握发挥好,才能表现出上佳的效果,要试验寻找到一种符合自己的适应的工具才好。
三是通过背临、意临总结规律。临帖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传统法帖的精华,改变自己固有的不良习惯。那么,无论在临帖的初级阶段还是能自己创作的阶段,临摹都该是一个长期坚持的功课,在这个临摹的过程中,最核心的目标即是寻找原法帖的规律,如用笔、结字等等,这样化为我用,自可积跬步而致千里。
其临习方法,一般分对临、背临、意临三个环节。对临,是面对范本进行模仿训练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是将碑文的笔迹写得准确,模仿得像,通过临习掌握基本技法。对临有助于初学者加深对字形、笔画的认识理解,有助于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高书写的判断能力,以便从传统中摸索书写的规律法则,最终转化为自身的书写能力。对临要反复进行,不可采用流水账式的机械方法,防止轻率地临习。要经过反复对照练习,直至能够熟练地再现古人的风貌为止。背临,是建立在对临基础上的一种检验自己对临成果的方法,也是为从事创作做准备的必要过程。在实践中有些学书者临习能力并不差,也下过大气力,但在创作作品时,总不能很好地在作品中运用和体现出传统技法。这一问题出现,多是因为在训练中缺少背临这一基本环节,反映出了学习传统技法的不扎实。因此,临习并非是机械地照着写,还须经过背临的过程来验证自身的真实书写能力。意临,是取古代传统技法之“意”(即某些规律)的一种方法。意临是一种灵活的临习方法,力求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技法规律,书写时注意对古人书法神采风韵的体现。意临中某些字形或笔法可以有些出入,只要符合一定的规律法则就可以。意临可以表现出书法者自身对古字的认识理解,可以变化发挥,但意临必须慎重,如果把意临当作对范本的有意“改造”,或降低书写的认真程度,从根本上远离了范本的要求,就领会错了。以上三種临习方法,是临习过程中的三个不同环节,可以说,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如果能把握好每一环节的根本要求,循环往复坚持练习,自然可总结规律,获得书写的快乐。
还有就是要学习与《史晨碑》风格不同的汉碑,以增强自己的书法艺术修养。《史晨碑》是隽雅秀逸书风的典型,那么像古茂质朴的《张迁碑》《衡方碑》,结字用笔宽疏大度的《西狭颂》《郙阁颂》,用笔纵逸飞动的《石门颂》以及汉晋简牍、章草等都可以作为观摩、临习的对象,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掌握更多的运笔方法和各种书写风格的特点,以使我们的书学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