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弗洛伊德开拓了写实绘画领域,确立了新的画风。他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独守传统,坐望具象,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将写实绘画变成了具有逼人眼球的表现力。他的艺术成就有力的证明了几乎被照相取代的写实绘画仍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对现代主义的挑战,说明“保守”的形式同样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
【关键词】: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现实主义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年12月出生于柏林,犹太人,弗洛伊德的父亲恩斯特·路德维希·弗洛伊德是 “一位建筑师”,也是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最小的儿子。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德意志魏玛共和国总理,排犹灭犹政策全面推行。恩斯特·路德维希·弗洛伊德举家“逃”到英国。此时10岁的弗洛伊德就这样跟随家人从柏林来到了英国。在希特勒的残杀中,他的伯父等人难逃厄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45年9月2日才平息的战争,夺去了5千万人的生命。弗洛伊德承受和见证着“动荡的、灾难的、胜利的日子”。
一、卢西安·弗洛伊德
少年时代就向往成为一名画家,他保存下来的油画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而他病逝于2011年,弗洛伊德的职业画家生涯延续了近70年。他成名远远晚于杜尚、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一些画家,他生活在一个许多前卫艺术活动盛行的时代,他的作品并不是某一类型优秀的传统画法的延续,亦或是同时代人生活和环境的写实,确切的说是弗洛伊德的意愿,勇敢的复兴了人体肖像画。有此巨大的成就也归功于他不愿意行规道矩的个性。在德国上小学时,学校专门教了学生按一定的方法自己系鞋带。80年之后他还记得此事,他说:“那时的我马上就想到以后我永远也不会用这样的方法来系自己的鞋带”他承认,只要对他说你必须这样做就足以使他叛逆地采用不用的方法,或干脆不做。从不想用特定的方法系鞋带就可隐射出他拥有不可掌控的个性与与生俱来的好奇精神。当然这也是作为一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家必不可少的优点。
1933年,那是的现代艺术对全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无比的,这个时候正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如火如荼的阶段。而弗洛伊德得绘画风格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步伐改变,而是坚持自己所看与感受到的。“不真实的感觉”在弗洛伊德的艺术或是生活中所不喜。相反,他看重的则是绝对的真实。“真实的颜色”,“真实的故事”或哪怕只是小说里的故事。弗洛伊德是一个工作速度极慢的画家,而他的慢,也许就是在于他所重视的“真实感”。在他开始新的创作时不可缺少的是与模特之间的交流,仿佛他对所有事情都充满着兴趣。他说:“与模特多交流,我想要的作品不是来自于我,我希望作品来自于模特们。”“必须持续而又仔细地观察绘画的主题——模特。” 与模特们的交流能使弗洛伊德更清晰的了解他们的内心,并且非常关注任何事物的特点,即便是两件一样的衬衫,他也能够从衣领折角或是线头的不同来区分,这样敏感的观察力怎么能使他的画面不震憾人心呢。而谈到弗洛伊德的创作,他的画法也与其他画家有所不同,他习惯于在画面中找准一个点,由此基本点向四周伸展开来,直到整个画面全部填满,这种画法与常规创作步骤完全不同,如不是对画面掌控力异常强悍的画家是做不到的。
二、作品分析
在弗洛伊德早期绘画作品风格细腻,他将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人关注到的细节表现出来,哪怕是模特头上的每一根头发。而他的笔触细微,用色稀薄。1950年中晚期时弗洛伊德开始转向一种更具绘画性的画法,画面也更富激情。而这时弗洛伊德会使用克雷姆斯白,这是一种含铅丰富的颜料,他形成一种团块,使画面更加粗糙。他致力于创作一种更富视觉的绘画性作品,采用一种更具“雕塑性”的方法来表现他的人物作品。将平面性的绘画转变为三维式的画法。弗洛伊德一生画的作品并不多,收入的油画是 260幅左右,其中一半都是头像,主要作品也就是100幅。他每画一幅作品都要历时半年、一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据说,每天正常的工作量达十个半小时。与那些几个小时就画一幅的艺术家相比,他的效率确实太低了。他不相信几个小时能够画出好画。长期作业,才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考察光线、形体,提取和归纳对象所给予的启示,让他有修改校正的机会。
在弗洛伊德的作品里,细节和整体的关系开始有所调整,整体虽然仍强调得比细节多,但是细节的刻画绝不简单是服从整体需要,相反,弗洛伊德为了让细节特征更明显、更吸引观众注意,常常有意让画面显得不整体。这样做的结果是:粗略一看会一位弗洛伊德的画不像他画得对象,会觉得有点夸张。但是越看会越觉得很像,每个地方都表现是很细致,甚至一般我们所需要画虚的暗部,他也表现的很认真,在他的画中,没有被虚化掉的部分,这也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突破与革新。而他对画面构图也同样做了精心的变革,他每张作品构图都很饱满,甚至冲出画外,直逼人眼球,画家采取俯视图使人物看起来更奇特,还经常营造一种不稳定感,这种组织画面的不平衡感是通过特殊的视点来完成特殊的构图。他背弃了现实主义绘画平衡感的原则,利用现代艺术对传统构图均衡性的解构观对传统绘画的构图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独有的一致性效果。使他的作品更具魅力,同样也上升为积极创造新原则的高度。
三、结语
弗洛伊德开拓了写实绘画领域,确立了新的画风。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哈格斯形容弗洛伊德说“他是还在世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纵观20世纪的西方艺术,从现代到后现代,转换频率之快,角色面目变化之迅速,让人目不暇接。弗洛伊德的出现,在这喧嚣的后现代艺术的衬托下显得孤高独诣。贡布里希认为,只有那些不抛头露面,不随波逐流,按自己信念从事创作的艺术家才是未来的希望。卢西安·弗洛伊德不愧为其中的一员。他独守传统,坐望具象,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将写实绘画变成了具有逼人眼球的表现力。他的艺术成就有力的证明了几乎被照相取代的写实绘画仍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对现代主义的挑战,说明“保守”的形式同样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英〕马丁·盖福特著,赵琦译.《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王钟涛.《论弗洛伊德对写实绘画的贡献》[J].文艺研究,2012(11)
[3]任涛.《大师的语言——解读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的形式感》[J].艺术评论,2010(8)
[4]胡沙金.《穿越灵魂的肉体》[J].世界美术,2011.
[5]罗石涌.《敏感者的生命色彩——卢西安·弗洛伊德及其艺术的主观解读》[J].美术大观,2010.
【关键词】: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现实主义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年12月出生于柏林,犹太人,弗洛伊德的父亲恩斯特·路德维希·弗洛伊德是 “一位建筑师”,也是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最小的儿子。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德意志魏玛共和国总理,排犹灭犹政策全面推行。恩斯特·路德维希·弗洛伊德举家“逃”到英国。此时10岁的弗洛伊德就这样跟随家人从柏林来到了英国。在希特勒的残杀中,他的伯父等人难逃厄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45年9月2日才平息的战争,夺去了5千万人的生命。弗洛伊德承受和见证着“动荡的、灾难的、胜利的日子”。
一、卢西安·弗洛伊德
少年时代就向往成为一名画家,他保存下来的油画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而他病逝于2011年,弗洛伊德的职业画家生涯延续了近70年。他成名远远晚于杜尚、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一些画家,他生活在一个许多前卫艺术活动盛行的时代,他的作品并不是某一类型优秀的传统画法的延续,亦或是同时代人生活和环境的写实,确切的说是弗洛伊德的意愿,勇敢的复兴了人体肖像画。有此巨大的成就也归功于他不愿意行规道矩的个性。在德国上小学时,学校专门教了学生按一定的方法自己系鞋带。80年之后他还记得此事,他说:“那时的我马上就想到以后我永远也不会用这样的方法来系自己的鞋带”他承认,只要对他说你必须这样做就足以使他叛逆地采用不用的方法,或干脆不做。从不想用特定的方法系鞋带就可隐射出他拥有不可掌控的个性与与生俱来的好奇精神。当然这也是作为一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家必不可少的优点。
1933年,那是的现代艺术对全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无比的,这个时候正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如火如荼的阶段。而弗洛伊德得绘画风格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步伐改变,而是坚持自己所看与感受到的。“不真实的感觉”在弗洛伊德的艺术或是生活中所不喜。相反,他看重的则是绝对的真实。“真实的颜色”,“真实的故事”或哪怕只是小说里的故事。弗洛伊德是一个工作速度极慢的画家,而他的慢,也许就是在于他所重视的“真实感”。在他开始新的创作时不可缺少的是与模特之间的交流,仿佛他对所有事情都充满着兴趣。他说:“与模特多交流,我想要的作品不是来自于我,我希望作品来自于模特们。”“必须持续而又仔细地观察绘画的主题——模特。” 与模特们的交流能使弗洛伊德更清晰的了解他们的内心,并且非常关注任何事物的特点,即便是两件一样的衬衫,他也能够从衣领折角或是线头的不同来区分,这样敏感的观察力怎么能使他的画面不震憾人心呢。而谈到弗洛伊德的创作,他的画法也与其他画家有所不同,他习惯于在画面中找准一个点,由此基本点向四周伸展开来,直到整个画面全部填满,这种画法与常规创作步骤完全不同,如不是对画面掌控力异常强悍的画家是做不到的。
二、作品分析
在弗洛伊德早期绘画作品风格细腻,他将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人关注到的细节表现出来,哪怕是模特头上的每一根头发。而他的笔触细微,用色稀薄。1950年中晚期时弗洛伊德开始转向一种更具绘画性的画法,画面也更富激情。而这时弗洛伊德会使用克雷姆斯白,这是一种含铅丰富的颜料,他形成一种团块,使画面更加粗糙。他致力于创作一种更富视觉的绘画性作品,采用一种更具“雕塑性”的方法来表现他的人物作品。将平面性的绘画转变为三维式的画法。弗洛伊德一生画的作品并不多,收入的油画是 260幅左右,其中一半都是头像,主要作品也就是100幅。他每画一幅作品都要历时半年、一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据说,每天正常的工作量达十个半小时。与那些几个小时就画一幅的艺术家相比,他的效率确实太低了。他不相信几个小时能够画出好画。长期作业,才让他有足够的时间考察光线、形体,提取和归纳对象所给予的启示,让他有修改校正的机会。
在弗洛伊德的作品里,细节和整体的关系开始有所调整,整体虽然仍强调得比细节多,但是细节的刻画绝不简单是服从整体需要,相反,弗洛伊德为了让细节特征更明显、更吸引观众注意,常常有意让画面显得不整体。这样做的结果是:粗略一看会一位弗洛伊德的画不像他画得对象,会觉得有点夸张。但是越看会越觉得很像,每个地方都表现是很细致,甚至一般我们所需要画虚的暗部,他也表现的很认真,在他的画中,没有被虚化掉的部分,这也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突破与革新。而他对画面构图也同样做了精心的变革,他每张作品构图都很饱满,甚至冲出画外,直逼人眼球,画家采取俯视图使人物看起来更奇特,还经常营造一种不稳定感,这种组织画面的不平衡感是通过特殊的视点来完成特殊的构图。他背弃了现实主义绘画平衡感的原则,利用现代艺术对传统构图均衡性的解构观对传统绘画的构图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独有的一致性效果。使他的作品更具魅力,同样也上升为积极创造新原则的高度。
三、结语
弗洛伊德开拓了写实绘画领域,确立了新的画风。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哈格斯形容弗洛伊德说“他是还在世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纵观20世纪的西方艺术,从现代到后现代,转换频率之快,角色面目变化之迅速,让人目不暇接。弗洛伊德的出现,在这喧嚣的后现代艺术的衬托下显得孤高独诣。贡布里希认为,只有那些不抛头露面,不随波逐流,按自己信念从事创作的艺术家才是未来的希望。卢西安·弗洛伊德不愧为其中的一员。他独守传统,坐望具象,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将写实绘画变成了具有逼人眼球的表现力。他的艺术成就有力的证明了几乎被照相取代的写实绘画仍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对现代主义的挑战,说明“保守”的形式同样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英〕马丁·盖福特著,赵琦译.《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王钟涛.《论弗洛伊德对写实绘画的贡献》[J].文艺研究,2012(11)
[3]任涛.《大师的语言——解读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的形式感》[J].艺术评论,2010(8)
[4]胡沙金.《穿越灵魂的肉体》[J].世界美术,2011.
[5]罗石涌.《敏感者的生命色彩——卢西安·弗洛伊德及其艺术的主观解读》[J].美术大观,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