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需要对新 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进行思索.在如今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的:“上课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众多教师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们抱怨:某些内容已经讲了很多遍了,学生还是不懂,更谈不上运用,如果条件略加改变就束手无策。学生也很困惑:上课教师讲的时候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但自己做的时候就什么都不会了。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有效性得不到提升。那么,如何提高课高中化学堂教学有效性呢?对此,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而创设情境恰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检验学生上课是否在积思考的方式就是看学生能否就教师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产生置疑,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毕竞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课堂上一环扣一环,处处设疑,步步紧逼,学生情绪振奋,兴趣盎然,课已尽而意无穷”。第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这些问题的趣味性和应用性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
比如:在过氧化钠的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平时我们用水和CO2来灭火,今天老师却要用水和CO2来“点火”。用棉花包住适量淡黄色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几滴水,棉花燃烧起来了。在一个盛有少量Na2CO3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淡黄色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脱脂棉剧烈燃烧。这些引人入胜的化学实验,起到了拨动学生心弦的作用,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黄色物质是什么?与水和CO2反应生成什么物质?为什么不需点燃棉花就可以燃烧起来?学生能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习更为有效。
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知识经验能起同化作用,所能提供的联系愈多,愈容易同化新知识;相反,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基础知识,或者是认知结构不完备,学生头脑中缺少与新知识发生联系的知识,或只有一些肤浅的不完全适合的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那就难以有效地同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是中学化学中串起元素化合物这一大块知识体系的主要经脉,其最初的概念是从初三教材H2还原CuO这一原理导入的,仅仅从反应的表现现象给学生一个初步概念:即失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得氧反应是氧化反应;到高一教材,又再一次从实质上引入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从直观的表面现象(得失氧)上升到内在的本质特征(得失电子),对于学生认知结构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也是一次质的飞跃。
三、加强实验教学,促进教学有效性
高中学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化学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化学规律、原理、公式,体验化学世界的奥秘,消除对化学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化学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化学兴趣的好形式。
比如“乙醇性质”的教学,探究性实验内容应侧重乙醇的催化氧化及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质进行探究,探究环节应侧重猜想与假设,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和实施。关于乙醇的溶解性与被强氧化剂的氧化不宜作为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验证性实验在课堂上演示更适宜。这样,恰当地选择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既能保证学生探究进行得比较充分,又能顺利完成课时计划,因而它是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四、运用教学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过程中传递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许多有助于学生直观学习的硬件设备,如音响、计算机、投影仪、模型等。正确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有效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的教学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立体感知。
同时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的时候,其观察、分析、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某些带有一定危险性、毒性、操作复杂等因素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过程和播放录像来进行演示,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创造情境条件,增强直观教学,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想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要对课堂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设计,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构建有效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强.新课改环境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究. 《高考:综合版》,2015(10)
[2]魏贤达.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2)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们抱怨:某些内容已经讲了很多遍了,学生还是不懂,更谈不上运用,如果条件略加改变就束手无策。学生也很困惑:上课教师讲的时候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但自己做的时候就什么都不会了。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有效性得不到提升。那么,如何提高课高中化学堂教学有效性呢?对此,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而创设情境恰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检验学生上课是否在积思考的方式就是看学生能否就教师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产生置疑,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毕竞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课堂上一环扣一环,处处设疑,步步紧逼,学生情绪振奋,兴趣盎然,课已尽而意无穷”。第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这些问题的趣味性和应用性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
比如:在过氧化钠的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平时我们用水和CO2来灭火,今天老师却要用水和CO2来“点火”。用棉花包住适量淡黄色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几滴水,棉花燃烧起来了。在一个盛有少量Na2CO3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淡黄色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脱脂棉剧烈燃烧。这些引人入胜的化学实验,起到了拨动学生心弦的作用,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黄色物质是什么?与水和CO2反应生成什么物质?为什么不需点燃棉花就可以燃烧起来?学生能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习更为有效。
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知识经验能起同化作用,所能提供的联系愈多,愈容易同化新知识;相反,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基础知识,或者是认知结构不完备,学生头脑中缺少与新知识发生联系的知识,或只有一些肤浅的不完全适合的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那就难以有效地同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是中学化学中串起元素化合物这一大块知识体系的主要经脉,其最初的概念是从初三教材H2还原CuO这一原理导入的,仅仅从反应的表现现象给学生一个初步概念:即失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得氧反应是氧化反应;到高一教材,又再一次从实质上引入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从直观的表面现象(得失氧)上升到内在的本质特征(得失电子),对于学生认知结构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也是一次质的飞跃。
三、加强实验教学,促进教学有效性
高中学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化学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化学规律、原理、公式,体验化学世界的奥秘,消除对化学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化学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化学兴趣的好形式。
比如“乙醇性质”的教学,探究性实验内容应侧重乙醇的催化氧化及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质进行探究,探究环节应侧重猜想与假设,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和实施。关于乙醇的溶解性与被强氧化剂的氧化不宜作为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验证性实验在课堂上演示更适宜。这样,恰当地选择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既能保证学生探究进行得比较充分,又能顺利完成课时计划,因而它是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四、运用教学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过程中传递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许多有助于学生直观学习的硬件设备,如音响、计算机、投影仪、模型等。正确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有效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的教学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立体感知。
同时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的时候,其观察、分析、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某些带有一定危险性、毒性、操作复杂等因素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过程和播放录像来进行演示,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创造情境条件,增强直观教学,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想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要对课堂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设计,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构建有效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强.新课改环境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探究. 《高考:综合版》,2015(10)
[2]魏贤达.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