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教学观察发现,教师课堂讲授行为缺乏学习主体指向性,会导致事倍功半;课堂提问行为缺乏针对性,会导致未启不发;课堂教学行为侧重丁激发较低层次认知动机,会导致学牛学习兴趣丧失;课堂指导性教学行为缺乏“指导”,则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关键词: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困难;课堂教学行为;问卷调查
文章编号:1005 - 6629(2015)5 - 0027 - 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对实施过程中可变因素的选择、组织和运用的工作行为。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理解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2]。可见,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也不仅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而且是影响在校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其本源都来自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互为依存关系,因此,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必须从教学行为层面寻找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笔者曾于2012年跟随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调研组参与了江苏省的调研工作,在多次的访谈中,师生均表示最难学和最难教的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时存在诸多困难[3-6]。该模块集中了大量的化学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知识,需要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等多个角度观察、思考有关化学变化的问题,需要学生学会建立和转换多个概念间的关系,因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也对教师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为此,本文立足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过程,探查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困难之间的关联,以便为探究行之有效的解决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策略提供一些实证素材。
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由于教学行为是融合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育信息等的综合体,具有多样的、灵活的、富于弹性的特点,且会受各种因素如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学生状况以及教师理念、教学能力等的影响,因而教学行为的探查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处理方式是,首先对教学行为进行分类研究,然后就各类教学行为的表现进行探讨。循着这一思路,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笔者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将教学行为划分为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或称课堂教学行为)两类。课堂教学行为义分为口头语言行为、非口语媒体手段行为,口头语言行为包括讲授(如讲述、讲解、讲演等)、提问(如发问、追问、反问、质疑、设问等)、指导(如指导合作、指导实验、指导阅读、指导练习等)、评价(如对学生回答、讨论、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学习策略等的评价)等。非口语媒体手段行为包括展示(展示实物、模型、图表、投影、录像、PPT等)、演示(演示实验等)、板书等。然后根据这一分类,对两所学校教师讲授《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过程(包括讲稿、导学案和部分的授课PPT)进行分析,对部分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研究,以获取鲜活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课堂实施教学行为信息。
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困难、困难原因等方面编制了“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与学情况调查”的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选择了江苏三所四星级中学高二、高三年级的45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四月实施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53份,回收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45份(有效率为98.2%)。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在被调查的学校中选择了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教师的问卷调查于2014年7月进行。调查对象总计20人,其中男教师5人,女教师15人,中级职称占85%,高级职称占15%,教龄基本分布在8~15年之间。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讲授行为缺乏学习主体指向性,导致事倍功半
学生为何觉得化学反应原理知识难学?85%的教师认为,学习困难的产生可能与他们确定讲授内容时更多依据教师的思维过程而忽视学生认知规律有关,可能与他们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只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分析得到结论,没有充分过渡,使讲授内容思维跳跃性大而导致学生思维产生断点有关。
上述调查结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教师确定的讲解内容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中,有58.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语言中缺少了对他们感兴趣的实验功能和实验设计的分析。68.5%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增加应用实例的讲解,以便于他们能了解知识的价值。78.1%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典型例题的剖析,以便于他们能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95.4%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内容中需要增加学习策略训练的内容。有趣的是,有关学习策略的训练大部分教师却认为自己已经很关注了。通过访谈、文本分析和教学观察,笔者发现,教师主要关注的策略是如何记忆和怎样解题,而对于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怎样进行迁移、怎样进行对比和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策略训练很少。
二是说明讲解的过程未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情境教学是被学生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90%的教师也会经常以“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境,但当被问及“情境展示后,您的教学行为是”时,有50%的教师却表示“分析了情境中的相关信息后就进行核心知识点的讲解,直奔主题”,而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信息和已有知识经验推演得到结果的教学行为被忽视。通过对特级教师教学录像的分析,笔者发现,充分关注学习主体的讲授过程具有如下特点:讲授内容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然后进行逻辑性的、推演式的分析、比较、联想、想象、推理等,则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抽丝剥茧式的讲授中进行自我建构。这种讲解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速度和认知层级,因而使学生更能内化。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85%的教师也已意识到,教师的讲授行为中如缺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缺少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关注,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会导致花很多精力教学效果却甚微的后果。 3.2 课堂提问行为针对性不够,导致未启不发
《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特征决定了学生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用综合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如研究化学平衡,就必须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反应程度、化学反应条件等多种因素;再如多元弱酸盐的水解,不仅要考虑其水解程度,还需要考虑多元弱酸根的电离状况,更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关系。学生如果缺乏这种思考的习惯和方法,则在学习或问题解决中出现困难。
课堂提问行为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状况,通过发问、追问、反问、质疑、设问等手段,则能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缺陷,拓展自己的思维角度,激发探究欲望,促进知识的理解。但8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追问、提问”并没有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问题出在哪里?本课题从教师教学行为层面考察,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师关注预设性问题的实施,忽视生成性问题的解决。问卷调查中,65%的教师承认,他们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质疑和追问不够。近半数的学生也表示,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存在困惑后,没有了解学生不懂的原因,而是自作主张地变换方式讲解。二是教师通常针对学科知识进行提问,而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思维角度、感悟方法的提问较少。如只有45.7%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其模糊认识进行追问,只有4.4%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他们肤浅的认识进行质疑,只有27.8%的学生表示,教师有时会通过提问引导他们产生多种认识。三是提出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通常用同样的问题提问所有的学生,忽视了难度或深度广度逐步提高的,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梯度性问题的使用,忽视了引导不同学习基础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教学,导致部分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
笔者对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和文本分析后发现,他们都具有这样共同的特点:擅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梯度式”问题解决情境,通过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白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拾级而上,使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向逻辑思维转化,搞清反应的实质,找出规律。这些特级教师的提问教学行为从正面说明,具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的提问对于学生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影响。
3.3 课堂教学行为侧重于激发较低层次认知动机,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积极良好的认知动机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内驱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已充分认识到促进学生认知动机的重要性,但访谈中许多教师表示,“明明说了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多次说明,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差”。其中缘故在学生问卷中找到了答案。68.3%的学生表示,教师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学习目的是高考,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高考很重要,但久而久之,脑海中的许多个“很重要”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很重要”已麻木,而重要在何处却不得而知。
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以考为纲,以考定教”的行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习惯这种目标定位,缺乏积极的认知动机。这样的认知动机从短期来看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学生脑海中“特别重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遗忘和混淆也越来越严重,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丧失。
问卷调查中,有87.7%的学生表示,教师分析化学原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时,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如果教师能给予积极的认知动机的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在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揭示化学反应规律、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揭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各种量的转变的乐趣,那无疑会深层次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3.4 课堂指导性教学行为缺乏“指导”,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笔者在教学观摩中发现,目前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教学行为多种多样,除讲解、提问、实验演示外,交流讨论、合作实验等也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问卷调查也表明,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如88.7%的学生认为交流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94.3%的学生表示喜欢讨论式课堂,认为讨论会加深白己对知识的理解。但许多学生认为,由于教师指导性教学行为不够充分,使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不高。如94.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交流讨论内容设计方面需要改进,88.1%的学生认为,交流和合作探究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合作效果进行评价的教学行为不充分,89.6%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行为不够。而在实验探究方面,89.2%的学生希望教师要说明“实验究竟用来干什么的”,且尽量让学生自己实验并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笔者通过观摩特级教师的教学,发现他们善于指导合作学习,其常见的教学行为有:一是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求学生立足于任务进行陈述,并通过不同学生的陈述引导思维的发散,教师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二是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或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模糊认识;三是善于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启示我们完善这些教学行为的方向。
4 总结
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不难得出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完善是学生《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困难原因之一的结论。同时,研究结果也启示我们,教师的讲授行为一定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推演,通过这种推演式、层级化的教学过程拓展学生的认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流畅,不断获得愉悦体验。另外,教师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通过有效的提问等行为,引领学生去思考不同概念、理论、现象以及现象与理论、操作与原理等等之间的关系,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并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
[2]傅道春.教师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
[3]任丽曼.高中生化学平衡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张少辉.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常见错误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7,(6)
[5]马世忠.化学教学中原电池与电解的综合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2)
[6]高峰.高中生《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学习现状和认知策略的调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困难;课堂教学行为;问卷调查
文章编号:1005 - 6629(2015)5 - 0027 - 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对实施过程中可变因素的选择、组织和运用的工作行为。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理解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2]。可见,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也不仅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而且是影响在校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其本源都来自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互为依存关系,因此,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必须从教学行为层面寻找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笔者曾于2012年跟随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调研组参与了江苏省的调研工作,在多次的访谈中,师生均表示最难学和最难教的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时存在诸多困难[3-6]。该模块集中了大量的化学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知识,需要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等多个角度观察、思考有关化学变化的问题,需要学生学会建立和转换多个概念间的关系,因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也对教师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为此,本文立足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过程,探查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困难之间的关联,以便为探究行之有效的解决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策略提供一些实证素材。
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由于教学行为是融合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育信息等的综合体,具有多样的、灵活的、富于弹性的特点,且会受各种因素如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学生状况以及教师理念、教学能力等的影响,因而教学行为的探查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处理方式是,首先对教学行为进行分类研究,然后就各类教学行为的表现进行探讨。循着这一思路,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笔者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将教学行为划分为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或称课堂教学行为)两类。课堂教学行为义分为口头语言行为、非口语媒体手段行为,口头语言行为包括讲授(如讲述、讲解、讲演等)、提问(如发问、追问、反问、质疑、设问等)、指导(如指导合作、指导实验、指导阅读、指导练习等)、评价(如对学生回答、讨论、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学习策略等的评价)等。非口语媒体手段行为包括展示(展示实物、模型、图表、投影、录像、PPT等)、演示(演示实验等)、板书等。然后根据这一分类,对两所学校教师讲授《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过程(包括讲稿、导学案和部分的授课PPT)进行分析,对部分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研究,以获取鲜活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课堂实施教学行为信息。
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困难、困难原因等方面编制了“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与学情况调查”的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选择了江苏三所四星级中学高二、高三年级的45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四月实施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53份,回收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45份(有效率为98.2%)。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在被调查的学校中选择了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教师的问卷调查于2014年7月进行。调查对象总计20人,其中男教师5人,女教师15人,中级职称占85%,高级职称占15%,教龄基本分布在8~15年之间。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讲授行为缺乏学习主体指向性,导致事倍功半
学生为何觉得化学反应原理知识难学?85%的教师认为,学习困难的产生可能与他们确定讲授内容时更多依据教师的思维过程而忽视学生认知规律有关,可能与他们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只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分析得到结论,没有充分过渡,使讲授内容思维跳跃性大而导致学生思维产生断点有关。
上述调查结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教师确定的讲解内容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中,有58.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语言中缺少了对他们感兴趣的实验功能和实验设计的分析。68.5%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增加应用实例的讲解,以便于他们能了解知识的价值。78.1%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典型例题的剖析,以便于他们能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95.4%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内容中需要增加学习策略训练的内容。有趣的是,有关学习策略的训练大部分教师却认为自己已经很关注了。通过访谈、文本分析和教学观察,笔者发现,教师主要关注的策略是如何记忆和怎样解题,而对于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怎样进行迁移、怎样进行对比和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策略训练很少。
二是说明讲解的过程未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情境教学是被学生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90%的教师也会经常以“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境,但当被问及“情境展示后,您的教学行为是”时,有50%的教师却表示“分析了情境中的相关信息后就进行核心知识点的讲解,直奔主题”,而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信息和已有知识经验推演得到结果的教学行为被忽视。通过对特级教师教学录像的分析,笔者发现,充分关注学习主体的讲授过程具有如下特点:讲授内容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然后进行逻辑性的、推演式的分析、比较、联想、想象、推理等,则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抽丝剥茧式的讲授中进行自我建构。这种讲解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速度和认知层级,因而使学生更能内化。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85%的教师也已意识到,教师的讲授行为中如缺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缺少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关注,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会导致花很多精力教学效果却甚微的后果。 3.2 课堂提问行为针对性不够,导致未启不发
《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特征决定了学生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用综合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如研究化学平衡,就必须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反应程度、化学反应条件等多种因素;再如多元弱酸盐的水解,不仅要考虑其水解程度,还需要考虑多元弱酸根的电离状况,更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关系。学生如果缺乏这种思考的习惯和方法,则在学习或问题解决中出现困难。
课堂提问行为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状况,通过发问、追问、反问、质疑、设问等手段,则能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缺陷,拓展自己的思维角度,激发探究欲望,促进知识的理解。但8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追问、提问”并没有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问题出在哪里?本课题从教师教学行为层面考察,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师关注预设性问题的实施,忽视生成性问题的解决。问卷调查中,65%的教师承认,他们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质疑和追问不够。近半数的学生也表示,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存在困惑后,没有了解学生不懂的原因,而是自作主张地变换方式讲解。二是教师通常针对学科知识进行提问,而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思维角度、感悟方法的提问较少。如只有45.7%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其模糊认识进行追问,只有4.4%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他们肤浅的认识进行质疑,只有27.8%的学生表示,教师有时会通过提问引导他们产生多种认识。三是提出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通常用同样的问题提问所有的学生,忽视了难度或深度广度逐步提高的,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梯度性问题的使用,忽视了引导不同学习基础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教学,导致部分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
笔者对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和文本分析后发现,他们都具有这样共同的特点:擅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梯度式”问题解决情境,通过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白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拾级而上,使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向逻辑思维转化,搞清反应的实质,找出规律。这些特级教师的提问教学行为从正面说明,具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的提问对于学生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影响。
3.3 课堂教学行为侧重于激发较低层次认知动机,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积极良好的认知动机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内驱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已充分认识到促进学生认知动机的重要性,但访谈中许多教师表示,“明明说了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多次说明,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差”。其中缘故在学生问卷中找到了答案。68.3%的学生表示,教师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学习目的是高考,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高考很重要,但久而久之,脑海中的许多个“很重要”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很重要”已麻木,而重要在何处却不得而知。
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以考为纲,以考定教”的行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习惯这种目标定位,缺乏积极的认知动机。这样的认知动机从短期来看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学生脑海中“特别重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遗忘和混淆也越来越严重,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丧失。
问卷调查中,有87.7%的学生表示,教师分析化学原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时,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如果教师能给予积极的认知动机的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在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揭示化学反应规律、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揭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各种量的转变的乐趣,那无疑会深层次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3.4 课堂指导性教学行为缺乏“指导”,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笔者在教学观摩中发现,目前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教学行为多种多样,除讲解、提问、实验演示外,交流讨论、合作实验等也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问卷调查也表明,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如88.7%的学生认为交流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94.3%的学生表示喜欢讨论式课堂,认为讨论会加深白己对知识的理解。但许多学生认为,由于教师指导性教学行为不够充分,使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不高。如94.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交流讨论内容设计方面需要改进,88.1%的学生认为,交流和合作探究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合作效果进行评价的教学行为不充分,89.6%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行为不够。而在实验探究方面,89.2%的学生希望教师要说明“实验究竟用来干什么的”,且尽量让学生自己实验并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笔者通过观摩特级教师的教学,发现他们善于指导合作学习,其常见的教学行为有:一是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求学生立足于任务进行陈述,并通过不同学生的陈述引导思维的发散,教师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二是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或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模糊认识;三是善于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启示我们完善这些教学行为的方向。
4 总结
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不难得出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完善是学生《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困难原因之一的结论。同时,研究结果也启示我们,教师的讲授行为一定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推演,通过这种推演式、层级化的教学过程拓展学生的认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流畅,不断获得愉悦体验。另外,教师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通过有效的提问等行为,引领学生去思考不同概念、理论、现象以及现象与理论、操作与原理等等之间的关系,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并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
[2]傅道春.教师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
[3]任丽曼.高中生化学平衡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张少辉.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常见错误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7,(6)
[5]马世忠.化学教学中原电池与电解的综合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2)
[6]高峰.高中生《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学习现状和认知策略的调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