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高职学生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文章针对高职学生素质现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为目的,从高职学生素质及其原因入手,提出了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培养措施,全面开发高职学生的潜在能力,对高职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为操作途径的教育训练。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当今市场化、经济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具有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能,还要有宽泛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与积累。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对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的严峻形势,高职教育往往把知识作为经济建设的工具传递给学生,单纯强调“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而忽视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不能“高质”现象的产生,为此高职院校开始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学生素质的基本情况
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于人的思想品质、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地立足于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职学生素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高职学生的道德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尽管增设了素质教育课程的门类和课时,但效果仍不理想,课堂上大部分都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互不干扰。很多高职学生甚至认为“只求索取,少讲奉献或不讲奉献”才是聪明之举,“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已经渗入,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也正在不断减弱。
2.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娱乐、社会生活也在变化,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甚至有的人生价值观也在逐渐向功利方向转变,注重名利,淡薄集体观念,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
3.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高职学生带来的就业负担也越来越大。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拉大,生活与学习的挫折在增加,使部分高职学生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无形中让他们的心理处于了亚健康状态。
4. 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问题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通过高考和单独招生两种渠道招录,无论是高考还是单独招生,其生源的文化成绩在其所在行列中处于中低档次,其文化素养也就不言而喻。据一些媒体反映,现在不少高职学生连一些基本国粹和中华文化的精髓都不了解,何谈人文素质,何以提高,何谈有感情、有责任地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呢?
二、高职学生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高职学生受社会经济改革中的消极影响特别大,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行业及个人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是他们口中的话柄和“榜样”,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几乎成了他们“追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受高新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精神垃圾通过网络涌现出来,使不少高职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是无法自拔。
2. 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专业技能培养放在了第一位,把素质教育放在了次要地位,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把专业成绩的好坏当成了最重要的依据。而素质教育工作主要依靠互不干扰式的灌输,其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很难适应现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将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没有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局面。甚至有的师资队伍建设也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 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现代家庭对子女有时过于溺爱,使其呈现出重物质追求、轻传统道德的教育引导。加之一些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还有部分家庭夫妻感情的破裂直接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和性格,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提高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高职院校要培养“四有”新人,要求在面对新形势、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有以下措施:
1. 以人为本,增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引导人,使高职学生主动认识社会、自觉适应社会。既要重视高职学生的内在需要,又要考虑高职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开展自我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高尚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实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2. 注重实践,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在校学生的社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思想认识片面单纯,思想易走极端。因此,应该重视和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引导高职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高职学生深入农村、企业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高文化素养,培育人文精神。
3. 拓宽渠道,发挥素质教育的潜在性
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会场,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渗透性的教育作用。教师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使高职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融合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俞克新,李飞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17).
[2]张莲群,周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当今市场化、经济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具有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能,还要有宽泛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与积累。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对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的严峻形势,高职教育往往把知识作为经济建设的工具传递给学生,单纯强调“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而忽视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不能“高质”现象的产生,为此高职院校开始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学生素质的基本情况
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于人的思想品质、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地立足于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高职学生素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高职学生的道德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尽管增设了素质教育课程的门类和课时,但效果仍不理想,课堂上大部分都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互不干扰。很多高职学生甚至认为“只求索取,少讲奉献或不讲奉献”才是聪明之举,“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已经渗入,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也正在不断减弱。
2.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娱乐、社会生活也在变化,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甚至有的人生价值观也在逐渐向功利方向转变,注重名利,淡薄集体观念,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
3.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高职学生带来的就业负担也越来越大。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拉大,生活与学习的挫折在增加,使部分高职学生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无形中让他们的心理处于了亚健康状态。
4. 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问题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通过高考和单独招生两种渠道招录,无论是高考还是单独招生,其生源的文化成绩在其所在行列中处于中低档次,其文化素养也就不言而喻。据一些媒体反映,现在不少高职学生连一些基本国粹和中华文化的精髓都不了解,何谈人文素质,何以提高,何谈有感情、有责任地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呢?
二、高职学生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高职学生受社会经济改革中的消极影响特别大,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行业及个人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是他们口中的话柄和“榜样”,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几乎成了他们“追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受高新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精神垃圾通过网络涌现出来,使不少高职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是无法自拔。
2. 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专业技能培养放在了第一位,把素质教育放在了次要地位,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把专业成绩的好坏当成了最重要的依据。而素质教育工作主要依靠互不干扰式的灌输,其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很难适应现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将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没有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局面。甚至有的师资队伍建设也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 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现代家庭对子女有时过于溺爱,使其呈现出重物质追求、轻传统道德的教育引导。加之一些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还有部分家庭夫妻感情的破裂直接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和性格,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提高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高职院校要培养“四有”新人,要求在面对新形势、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有以下措施:
1. 以人为本,增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引导人,使高职学生主动认识社会、自觉适应社会。既要重视高职学生的内在需要,又要考虑高职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开展自我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高尚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实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2. 注重实践,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在校学生的社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思想认识片面单纯,思想易走极端。因此,应该重视和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引导高职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高职学生深入农村、企业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高文化素养,培育人文精神。
3. 拓宽渠道,发挥素质教育的潜在性
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会场,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渗透性的教育作用。教师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使高职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融合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俞克新,李飞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17).
[2]张莲群,周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