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艺术随着科技的更新换代而不停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艺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新媒体艺术最主要的特点交互性,颠覆了传统媒体艺术只靠单一感官感知的局限,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感官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带给受众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传统媒体艺术作品华丽变身为一场全沉浸式的感官和情感认知的殿堂。文章从新媒体艺术的形成和沉浸式情感体验的特点入手,通过与传统媒体艺术的特点进行比较,阐述新媒体艺术沉浸式情感体验的优势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交互;沉浸式体验;情感体验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数字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给传统艺术带来了相当大的创新空间,使传统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发散出极大的生机与活力。[1]新媒体艺术通过各种数字技术或控制装置,所表现出的交互性,虚拟现实性和多感官性,给受众打造出全方位体验的沉浸环境。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2]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computer graph)。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以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的观点来看,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结合计算机的创作。其最鲜明的特质就是互动性和连结性,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3]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为媒介传递的信息,以社会公众为核心价值,以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把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如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的视觉元素和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段,不同于传统公共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静态的艺术形式,较多以音乐喷泉、多媒体电子屏幕等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动态手段完成。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认为,新媒体的概念本身就很含糊,声、光、电现在是新媒体,可能再过十几年这些就成了旧媒体。当代艺术本来就是用当下的媒介材料表达当下的情感,刚好赶上这一批艺术家选择了这种方式的表达。
1.2 沉浸式情感体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沉浸式体验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所营造出的虚拟现实环境,带给人们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新媒体艺术借助各种数字技术或控制装置,所表现出的交互性、虚拟现实性和多感官性,给受众打造出全方位体验的沉浸环境。
沉浸就是参与者专心致志于当前的环境,并能在这种环境下得到满足感,从而暂时忽略现实的世界。沉浸式情感体验由人的感官认知体验和情感认知体验两者共同构成。感官认知体验主要是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多感官来感知判断,得到审美享受。而情感认知体验,也就是人在曾经的经验中所获得的共鸣,和对其所传递出的文化和精神而产生的共鸣。丰富的感官认知体验和深刻的情感认知体验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最令人投入和满足的沉浸感。[4]
2 沉浸式情感体验艺术作品的作用模式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数字化呈现、交互式过程和沉浸性体验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性。以往常见的艺术呈现与表达是以“波”的传递作为介质而实现的,例如绘画、电影、雕塑、舞台等依靠视觉体验的艺术形式,多是透过可见光波在颜料、墨迹、银幕或视觉造型上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成像以获得审美呈现。再如音乐等依靠听觉体验的艺术形式,源于乐器或声带发出的声波,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而产生审美感受。所以,这些艺术形式都建构在对“波”的雕刻之上。而新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其新颖的媒介性质。新媒体艺术很大程度上虽然也是视听的,并且在视听艺术的范畴内“波”仍旧是艺术表达与呈现的最基本介质,但却经过了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采样、编码、处理、记录、传播与解码之后的呈现与体验,并经过了数字媒介的整合、过滤与雕琢等加工。这一媒介性质的中间过程产生了变化,应该说以“比特”为单位的数字电信号或以“基因”为载体的生物电信号都是新媒体艺术呈现与体验过程中所普遍经历的新中间状态。[5]
与面式和随景交互式交互作品不同,沉浸式交互作品主要是在艺术场馆、博物馆和公共空间展示,并多以“虚拟现实(VirtualRealty)”或“多通道人机交互”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作品通过计算机捕捉人的多种感觉(如言语、眼神、脸部表情、唇动、触觉、嗅觉或味觉等)和动作通道(如语音、手写、姿势、视线和表情等),并实现即时反馈,而观众则以并行或非精确的方式“沉浸”于虚拟计算机交互环境中并借助可接触式或虚拟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与艺术品的“对话”,这种多通道、多媒体的智能人机交互的作用模式如图1所示。
这些交互作品通常需要一个“相对封闭式交互藝术空间”或“虚拟展厅”来实现观众的沉浸体验,这种类似于电影院的“黑暗的沉浸空间”可以使观众更易于集中注意力于艺术对象并减少操作的随意性或失误,此外也有利于电子屏幕、声光电效果或和其他模拟自然环境的效果(如水流、风雨、碰撞或瀑布等声效),将其无干扰地反馈给观众,由此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沉浸式交互作品通常的反馈形式包括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两种:直接反馈使观众与作品进行直接接触和交互,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其接触方式包括控制杆、遥控器、语言、手势或肢体动作(如骑自行车)等,上述任天堂WiiFit随景健身游戏的交互动作也于此类似,而有些作品则只需要观众近距离凝视即可(如根据视线轨迹捕捉开发的“眼控”交互艺术作品等这种交互作品通常放置在较为开放的空间中,观摩者和体验者可以处于同一环境,有些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还允许多名观众同时接触并体验。 3 新媒体艺术沉浸式情感体验的发展趋势
3.1 内容更丰富酷炫
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内容的本质内涵是表现的核心,数字技术只是手段,新媒体是载体。其实艺术作品真正能打动人的一直都是艺术的本质内容,艺术家的想法和观念才是最重要的。新媒体技术使艺术家在内容的选材上更宽泛,因此内容要更加注重美感,内涵也要更加深刻,才更能使观众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和沉浸式情感体验。例如在MANA的展览会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景观背后始终隐藏着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他们的艺术作品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有科技发达,交通互联的繁荣美好,也有因污染浪费造成环境恶化的生灵涂炭等。让人们身临其境去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引导人们去思考和反省人与自然地关系。[6]
3.2 注重技术语言合理运用
当前国内的新媒体艺术还处于早期阶段,缺乏成熟的新媒体作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品粗糙。作品粗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的随意拼接,杂乱无序。有些创作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用炫酷的技术效果来吸引人。但失去了艺术原本的美感,没有生命力的表现,让人感觉“假、大、空”,结果适得其反,很难引起人的沉浸式体验;第二,技术的跨界融合不和谐。新媒体艺术不是简单的技术和艺术的相加,每个作品根据主题的不同,技术和艺术的比例是不同的。不同的场景应该使用合适的技术进行开发,不要生拉硬套,给人突兀或者不适感。所追求的效果是作品整体的和谐,才能给人美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3.3 交互形式多元化发展
目前用于交互体验的技术类型国内外主要有三种:红外线感应,体感X-box感应和激光雷达感应。它们都能根据参与者的行为指令,比如重量压力、行动轨迹、光的变化等,做出相应的及时的反馈,而且这种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艺术面临着“景点化游乐场或者科技馆无异”的危险,一味强调技术和互动会使得艺术变得单调。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会更加注重交互形式的多样,使人与作品交互,虚拟与真实交融,营造出沉浸式环境。[7]
综上所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给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新媒体所营造出的虚拟空间使得观众多感官的参与和作品的互动,这满足了参与者的审美要求和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情感体验,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沟通作品,给受众带来极大的身心愉悦和审美思考。新媒体艺术和传统媒体艺术通过从受众的参与心理、参与身份、感知和互动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总结出新媒体艺术具有沉浸式情感体验的优势,并提出了新媒体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内容将更加注重美感,内涵将更加深刻;技术语言的运用将更加合理;交互形式将更加多样。从而将会更加完善和增强新媒体艺术的沉浸式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现代设计中的设计美——数码艺术的设计美[J].房逸文.中国包装工业.2015(22)
[2]融合与平衡——新媒体艺术特征的传播学阐释[J].姜修宜.艺术科技.2016(01)
[3]空间观念的变迁:从传统艺术到新媒体艺术[J].谭小荷.中州学刊.2016(04)
[4]艺术之眼拯救机械之眼——新媒體艺术对媒介化观看的影响[J].陈琰.艺术研究.2016(01)
[5]网络新媒体艺术的平民视角[J].范美俊.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6(01)
[6]新媒体凝视着我们——新媒体带给文艺评论的三大变化[J].黄鸣奋.艺术广角.2016(04)
[7]媒介的开放与自媒体的发展对当代艺术审美转向的影响[J].胡清清.艺苑.2015(03)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交互;沉浸式体验;情感体验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数字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给传统艺术带来了相当大的创新空间,使传统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发散出极大的生机与活力。[1]新媒体艺术通过各种数字技术或控制装置,所表现出的交互性,虚拟现实性和多感官性,给受众打造出全方位体验的沉浸环境。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2]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computer graph)。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以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的观点来看,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结合计算机的创作。其最鲜明的特质就是互动性和连结性,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3]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为媒介传递的信息,以社会公众为核心价值,以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把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如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的视觉元素和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段,不同于传统公共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静态的艺术形式,较多以音乐喷泉、多媒体电子屏幕等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动态手段完成。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认为,新媒体的概念本身就很含糊,声、光、电现在是新媒体,可能再过十几年这些就成了旧媒体。当代艺术本来就是用当下的媒介材料表达当下的情感,刚好赶上这一批艺术家选择了这种方式的表达。
1.2 沉浸式情感体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沉浸式体验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所营造出的虚拟现实环境,带给人们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新媒体艺术借助各种数字技术或控制装置,所表现出的交互性、虚拟现实性和多感官性,给受众打造出全方位体验的沉浸环境。
沉浸就是参与者专心致志于当前的环境,并能在这种环境下得到满足感,从而暂时忽略现实的世界。沉浸式情感体验由人的感官认知体验和情感认知体验两者共同构成。感官认知体验主要是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多感官来感知判断,得到审美享受。而情感认知体验,也就是人在曾经的经验中所获得的共鸣,和对其所传递出的文化和精神而产生的共鸣。丰富的感官认知体验和深刻的情感认知体验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最令人投入和满足的沉浸感。[4]
2 沉浸式情感体验艺术作品的作用模式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数字化呈现、交互式过程和沉浸性体验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性。以往常见的艺术呈现与表达是以“波”的传递作为介质而实现的,例如绘画、电影、雕塑、舞台等依靠视觉体验的艺术形式,多是透过可见光波在颜料、墨迹、银幕或视觉造型上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成像以获得审美呈现。再如音乐等依靠听觉体验的艺术形式,源于乐器或声带发出的声波,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而产生审美感受。所以,这些艺术形式都建构在对“波”的雕刻之上。而新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其新颖的媒介性质。新媒体艺术很大程度上虽然也是视听的,并且在视听艺术的范畴内“波”仍旧是艺术表达与呈现的最基本介质,但却经过了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采样、编码、处理、记录、传播与解码之后的呈现与体验,并经过了数字媒介的整合、过滤与雕琢等加工。这一媒介性质的中间过程产生了变化,应该说以“比特”为单位的数字电信号或以“基因”为载体的生物电信号都是新媒体艺术呈现与体验过程中所普遍经历的新中间状态。[5]
与面式和随景交互式交互作品不同,沉浸式交互作品主要是在艺术场馆、博物馆和公共空间展示,并多以“虚拟现实(VirtualRealty)”或“多通道人机交互”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作品通过计算机捕捉人的多种感觉(如言语、眼神、脸部表情、唇动、触觉、嗅觉或味觉等)和动作通道(如语音、手写、姿势、视线和表情等),并实现即时反馈,而观众则以并行或非精确的方式“沉浸”于虚拟计算机交互环境中并借助可接触式或虚拟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与艺术品的“对话”,这种多通道、多媒体的智能人机交互的作用模式如图1所示。
这些交互作品通常需要一个“相对封闭式交互藝术空间”或“虚拟展厅”来实现观众的沉浸体验,这种类似于电影院的“黑暗的沉浸空间”可以使观众更易于集中注意力于艺术对象并减少操作的随意性或失误,此外也有利于电子屏幕、声光电效果或和其他模拟自然环境的效果(如水流、风雨、碰撞或瀑布等声效),将其无干扰地反馈给观众,由此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沉浸式交互作品通常的反馈形式包括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两种:直接反馈使观众与作品进行直接接触和交互,对环境的依赖较小。其接触方式包括控制杆、遥控器、语言、手势或肢体动作(如骑自行车)等,上述任天堂WiiFit随景健身游戏的交互动作也于此类似,而有些作品则只需要观众近距离凝视即可(如根据视线轨迹捕捉开发的“眼控”交互艺术作品等这种交互作品通常放置在较为开放的空间中,观摩者和体验者可以处于同一环境,有些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还允许多名观众同时接触并体验。 3 新媒体艺术沉浸式情感体验的发展趋势
3.1 内容更丰富酷炫
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内容的本质内涵是表现的核心,数字技术只是手段,新媒体是载体。其实艺术作品真正能打动人的一直都是艺术的本质内容,艺术家的想法和观念才是最重要的。新媒体技术使艺术家在内容的选材上更宽泛,因此内容要更加注重美感,内涵也要更加深刻,才更能使观众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和沉浸式情感体验。例如在MANA的展览会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景观背后始终隐藏着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他们的艺术作品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有科技发达,交通互联的繁荣美好,也有因污染浪费造成环境恶化的生灵涂炭等。让人们身临其境去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引导人们去思考和反省人与自然地关系。[6]
3.2 注重技术语言合理运用
当前国内的新媒体艺术还处于早期阶段,缺乏成熟的新媒体作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品粗糙。作品粗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的随意拼接,杂乱无序。有些创作者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用炫酷的技术效果来吸引人。但失去了艺术原本的美感,没有生命力的表现,让人感觉“假、大、空”,结果适得其反,很难引起人的沉浸式体验;第二,技术的跨界融合不和谐。新媒体艺术不是简单的技术和艺术的相加,每个作品根据主题的不同,技术和艺术的比例是不同的。不同的场景应该使用合适的技术进行开发,不要生拉硬套,给人突兀或者不适感。所追求的效果是作品整体的和谐,才能给人美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3.3 交互形式多元化发展
目前用于交互体验的技术类型国内外主要有三种:红外线感应,体感X-box感应和激光雷达感应。它们都能根据参与者的行为指令,比如重量压力、行动轨迹、光的变化等,做出相应的及时的反馈,而且这种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艺术面临着“景点化游乐场或者科技馆无异”的危险,一味强调技术和互动会使得艺术变得单调。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会更加注重交互形式的多样,使人与作品交互,虚拟与真实交融,营造出沉浸式环境。[7]
综上所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给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新媒体所营造出的虚拟空间使得观众多感官的参与和作品的互动,这满足了参与者的审美要求和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情感体验,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沟通作品,给受众带来极大的身心愉悦和审美思考。新媒体艺术和传统媒体艺术通过从受众的参与心理、参与身份、感知和互动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总结出新媒体艺术具有沉浸式情感体验的优势,并提出了新媒体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内容将更加注重美感,内涵将更加深刻;技术语言的运用将更加合理;交互形式将更加多样。从而将会更加完善和增强新媒体艺术的沉浸式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现代设计中的设计美——数码艺术的设计美[J].房逸文.中国包装工业.2015(22)
[2]融合与平衡——新媒体艺术特征的传播学阐释[J].姜修宜.艺术科技.2016(01)
[3]空间观念的变迁:从传统艺术到新媒体艺术[J].谭小荷.中州学刊.2016(04)
[4]艺术之眼拯救机械之眼——新媒體艺术对媒介化观看的影响[J].陈琰.艺术研究.2016(01)
[5]网络新媒体艺术的平民视角[J].范美俊.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6(01)
[6]新媒体凝视着我们——新媒体带给文艺评论的三大变化[J].黄鸣奋.艺术广角.2016(04)
[7]媒介的开放与自媒体的发展对当代艺术审美转向的影响[J].胡清清.艺苑.2015(03)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