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更是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学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示范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探索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的集体。它是学生在成长中直接接触、直接体验的一个“儿童社会”。它为学生提供了个性社会化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更是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学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参照者和示范者,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工作方式、心理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观念,从心理角度看待学生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强调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道德的公民,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也很少从心理角度去看待学生身上的一些问题和行为,往往混淆了思想品德和心理现象的界限,把学生中尚未构成思想品德问题的心理状态都扣上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帽子,从而不恰当地扩大了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范畴。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改变高高在上的说教作风,做到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为实施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社会转型时期的少年儿童,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班集体的管理过程中,学生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学生暂时的心理失衡所导致的,并不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如果我们动辄扣以品质问题的帽子,就容易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我们的教育不但没有实效,还会导致学生抵触、逆反心理的产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从心理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急于给问题定性,也不应该随便对学生的品质下定论,而应该耐心地进行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透过事情的表象挖掘深层的心理动机,与孩子的心灵交流,找到症结所在,然后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对待学生少一点指责,多一分关爱;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易怒和急躁,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2.创设氛围,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就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泼的心理环境。作为班主任要着力从环境的布置、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舆论导等方面去创设境。
2.1创设良好环境,营造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优美舒适的环境是学生无声的“良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为捕捉学生每一点滴的成功和进步,我们在布置教室时,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记录并展示学生成长的足迹。有展示学生行为表现的“成长记录台”、“班级小明星”、“成长树”、“星星榜”,有展示学生特长的“我之最”、“荣誉台”、“最美的作业”,有展示学生习作的“小荷苑”,还有展示学生资料收集的“知识窗”……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引以为豪的作品。成绩看得见,进步看得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适时开展阅读及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和有针对性的读物,使学生在阅读及交换读书心得过程中,改变态度,发展人格。
2.2创设良好人际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2.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实验证明,教师个性、能力及教学风格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一般说来,教师兴趣广泛,学生也多兴趣广泛;教师情绪稳定,态度亲切宽容,学生也多心平气和;教师偏袒,不公正,则学生多任性、猜疑、自负或自卑。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师者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作为班主任,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树立平和、友善、正直、民主、敬业、爱生的教师形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教育中,从教师的关心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班主任,应注重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2.2.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民主化,有助于学生情绪稳定、积极、诚实、坦率、乐观向上。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热情、诚恳地与学生交朋友,将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的主体中,与他们游戏活动,聊天谈心,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烦恼,聆昕他们的心声,以宽容平和之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努力做到堂上是老师,课外是朋友,用爱、尊重与信任搭起师生的友谊之桥。 2.2.3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学生间关系冷漠,矛盾重重,群体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互相对抗,都会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影响集体和谐愉悦的气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作为班主任,应注重学生关系的引导,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氛围。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作为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一个民主的管理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的建设相结合。建立班集体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之中形成班级凝聚力。
2.3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健康的班级舆论是良好班风的一个重要标志,班风健康,有利于生活在班级中的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对待身边的事情,形成正确、健康的班级舆论,学习正确的处理生活、学习和心理遇到的问题。
2.3.1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随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班主任疏导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班主任赋予了新的
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班会心理课。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所以,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主题班会前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首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这时班主任担当的是心理老师的角色,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走进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学生的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其次,班级心理活动之前要注意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只有在安全、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下学生才有可能打开心门,鼓励学生自我表露,跟同学和老师吐露自己的苦恼和心事。同时,班主任也要学会聆听。第三,在心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不良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生活情绪,才能更好地完成心理辅导的目标。第四,要认同学生的想法,有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自然地改变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或想法。但同时必须注意,避免揭露学生隐私,防止出现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畅谈自己看法的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互补,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第五,要对活动的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巩固,这样才能具体地知道辅导活动的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补充和修改。
2.3.2结合班集体中的偶发事件加以评议。
班集体中的偶发事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对偶发事件中出现的不健康的情绪反应、不良的心理意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向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榜样学习,促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心理和人格,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4协调教育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与班主任接触、交往,受到其教育外,其他科任老师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这几股教育力量相互矛盾、相互干扰,方向不一致,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导致心理的扭曲。班主任正是这几股教育力量的协调者。作为班主任,应经常主动与各科任老师沟通情况、交流教育心得、共同学习,与各科任教师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理健康教育。同时,班主任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周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手段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家校齐抓共管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性格大多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亲自实践,会密切与他人的交往,增进相互间的学习和了懈,丰富各种情感体验,促进自我的认识和提高。良好的个性心理正是通过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培养起来的。
3.1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
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可采用小品、游戏、扮演、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活动,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学生内心自觉的需要。
3.2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总的来说,班主任工作是教师职责中最繁琐、最具实务性的一项工作,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潜能得到开发。因此班主任要以班主任工作为载体,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多种形式辅导学生学会调节心态、疏解困惑、控制情绪,以促使学生保持心理的平衡、有序与和谐,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探索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的集体。它是学生在成长中直接接触、直接体验的一个“儿童社会”。它为学生提供了个性社会化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更是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学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参照者和示范者,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工作方式、心理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观念,从心理角度看待学生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强调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道德的公民,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也很少从心理角度去看待学生身上的一些问题和行为,往往混淆了思想品德和心理现象的界限,把学生中尚未构成思想品德问题的心理状态都扣上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帽子,从而不恰当地扩大了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范畴。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改变高高在上的说教作风,做到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为实施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社会转型时期的少年儿童,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班集体的管理过程中,学生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学生暂时的心理失衡所导致的,并不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如果我们动辄扣以品质问题的帽子,就容易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我们的教育不但没有实效,还会导致学生抵触、逆反心理的产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从心理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急于给问题定性,也不应该随便对学生的品质下定论,而应该耐心地进行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透过事情的表象挖掘深层的心理动机,与孩子的心灵交流,找到症结所在,然后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对待学生少一点指责,多一分关爱;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易怒和急躁,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2.创设氛围,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就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泼的心理环境。作为班主任要着力从环境的布置、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舆论导等方面去创设境。
2.1创设良好环境,营造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优美舒适的环境是学生无声的“良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为捕捉学生每一点滴的成功和进步,我们在布置教室时,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记录并展示学生成长的足迹。有展示学生行为表现的“成长记录台”、“班级小明星”、“成长树”、“星星榜”,有展示学生特长的“我之最”、“荣誉台”、“最美的作业”,有展示学生习作的“小荷苑”,还有展示学生资料收集的“知识窗”……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引以为豪的作品。成绩看得见,进步看得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适时开展阅读及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和有针对性的读物,使学生在阅读及交换读书心得过程中,改变态度,发展人格。
2.2创设良好人际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2.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实验证明,教师个性、能力及教学风格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一般说来,教师兴趣广泛,学生也多兴趣广泛;教师情绪稳定,态度亲切宽容,学生也多心平气和;教师偏袒,不公正,则学生多任性、猜疑、自负或自卑。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师者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作为班主任,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树立平和、友善、正直、民主、敬业、爱生的教师形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教育中,从教师的关心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班主任,应注重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2.2.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民主化,有助于学生情绪稳定、积极、诚实、坦率、乐观向上。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热情、诚恳地与学生交朋友,将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的主体中,与他们游戏活动,聊天谈心,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烦恼,聆昕他们的心声,以宽容平和之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努力做到堂上是老师,课外是朋友,用爱、尊重与信任搭起师生的友谊之桥。 2.2.3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学生间关系冷漠,矛盾重重,群体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互相对抗,都会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影响集体和谐愉悦的气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作为班主任,应注重学生关系的引导,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营造出和谐、向上的氛围。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作为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一个民主的管理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的建设相结合。建立班集体目标,争创优秀班集体,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之中形成班级凝聚力。
2.3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健康的班级舆论是良好班风的一个重要标志,班风健康,有利于生活在班级中的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对待身边的事情,形成正确、健康的班级舆论,学习正确的处理生活、学习和心理遇到的问题。
2.3.1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随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班主任疏导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班主任赋予了新的
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这种班会也被称为班会心理课。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所以,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主题班会前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首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这时班主任担当的是心理老师的角色,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走进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学生的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其次,班级心理活动之前要注意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只有在安全、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下学生才有可能打开心门,鼓励学生自我表露,跟同学和老师吐露自己的苦恼和心事。同时,班主任也要学会聆听。第三,在心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不良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生活情绪,才能更好地完成心理辅导的目标。第四,要认同学生的想法,有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自然地改变原有的不正确观念或想法。但同时必须注意,避免揭露学生隐私,防止出现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畅谈自己看法的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互补,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第五,要对活动的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巩固,这样才能具体地知道辅导活动的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补充和修改。
2.3.2结合班集体中的偶发事件加以评议。
班集体中的偶发事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对偶发事件中出现的不健康的情绪反应、不良的心理意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向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榜样学习,促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心理和人格,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4协调教育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与班主任接触、交往,受到其教育外,其他科任老师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这几股教育力量相互矛盾、相互干扰,方向不一致,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导致心理的扭曲。班主任正是这几股教育力量的协调者。作为班主任,应经常主动与各科任老师沟通情况、交流教育心得、共同学习,与各科任教师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理健康教育。同时,班主任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周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手段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家校齐抓共管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生性格大多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亲自实践,会密切与他人的交往,增进相互间的学习和了懈,丰富各种情感体验,促进自我的认识和提高。良好的个性心理正是通过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培养起来的。
3.1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
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可采用小品、游戏、扮演、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活动,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学生内心自觉的需要。
3.2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总的来说,班主任工作是教师职责中最繁琐、最具实务性的一项工作,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潜能得到开发。因此班主任要以班主任工作为载体,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多种形式辅导学生学会调节心态、疏解困惑、控制情绪,以促使学生保持心理的平衡、有序与和谐,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