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 、注重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谈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们首先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很少有人怀疑教师的心理不健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才开始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直到现在为止,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远不如其他行业的人员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有的教师经常脾气暴躁,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开始动摇,学生会因此疏远教师。在心中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由此产生了自卑、孤僻、消沉等不良品质,造成了厌学、弃学、人际关系不良等一系列后果。由此可见,如果教师不合理的调适自己的心理,将这些个人情绪影响给学生,将会造成极为可怕的后果。
各中学要重视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育水平,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成因,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发动家长和全社会各方面都来关注青少年学习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基础。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加有关的心理辅导常识,从根本上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认识心理健康对人的发展,对人的生活完善的重要效果。对教师进行心理保健的训练,建立教师心理档案。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三、讲究学科渗透,把课堂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新课程背景下,要注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各学科教师应自觉,积极有效地通过本学科教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重视和学习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态度培养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识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培养良好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中愉快、主动地学习。
1、教师要善于寻找教材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点,每位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地把发展学生素质作为教学的任务。如,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主要任务,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思想品质的全面培养和促进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2、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好的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四、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一 、注重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谈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们首先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很少有人怀疑教师的心理不健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才开始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直到现在为止,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远不如其他行业的人员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有的教师经常脾气暴躁,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开始动摇,学生会因此疏远教师。在心中认为自己是不好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由此产生了自卑、孤僻、消沉等不良品质,造成了厌学、弃学、人际关系不良等一系列后果。由此可见,如果教师不合理的调适自己的心理,将这些个人情绪影响给学生,将会造成极为可怕的后果。
各中学要重视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育水平,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成因,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发动家长和全社会各方面都来关注青少年学习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基础。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加有关的心理辅导常识,从根本上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认识心理健康对人的发展,对人的生活完善的重要效果。对教师进行心理保健的训练,建立教师心理档案。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三、讲究学科渗透,把课堂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新课程背景下,要注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各学科教师应自觉,积极有效地通过本学科教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重视和学习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态度培养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识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培养良好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中愉快、主动地学习。
1、教师要善于寻找教材中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点,每位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地把发展学生素质作为教学的任务。如,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主要任务,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思想品质的全面培养和促进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2、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好的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四、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