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型宣传难,是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新闻“四难”之一,也是党报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典型宣传难在何处?简言之,就是报道的典型人物信不过、学不来、立不久。结果是,典型人物如同流星,倏忽而过,没有真正起到动员群众、引导群众、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作用。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06年4月开始,《平顶山日报》开始了“好人报道”,通过报道“好人”这一典型人物群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并在一版开设了《好人之歌》专栏,一直持续进行下去。
用平民的视角选人,用事实说话,让典型人物信得过。典型宣传是以弘扬主流价值观为目的,以先进代表为对象的强化宣传报道。不论典型人物的精神有多么崇高,倘若群众不相信、不信任,那么就起不到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典型人物之所以不被群众相信,一方面是因为选人视角的高端化,不是政府官员就是企业老总,不是行业领袖就是高端人才,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远;另一方面是因为写作方法程式化,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甚至是神化典型人物。比如,有人写劳模,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孩子病了、母亲去世了都顾不上回家。这些情节固然都是真的,但如果刻意去放大,就会让人觉得不合常理,也不人性,难以令人信服。为解决典型人物的可亲可信问题,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选人视角的平民化。确立典型报道的平民视角,其核心内涵就是在进行报道时要有强烈的百姓情结,以一种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态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平等的心态去体察和叙述典型的真实生存状态,摒弃居高临下、空洞虚妄的说教,使报纸与群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态同步、情感共鸣。对于“好人”,我们将其定位于群众身边的人,而且是群众公认的好人。这些好人不是一般的先进工作者,不仅要工作好,而且社会表现和社会口碑都要好。为确保典型人物的平民化,我们公布了联系方式,发动群众寻找、推荐身边的好人。5年多来,《平顶山日报》已报道好人典型200多个,有清洁工、抄表员、护士、村官、修鞋匠……他们都是普通人,虽然没有光彩夺目的光环、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他们是“三平”精神的体现者和实践者。由于报道的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因此群众感觉可亲、可敬、可信。
二是新闻写作的故事化。在报道典型人物时,我们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方法,避免程式化和脸谱化。我们将是否贴近群众作为取得典型人物事迹的重要标准,选取那些与群众关系比较紧密和那些能引起群众兴趣的事迹,讲好能体现典型人物精神的故事,用事实说话,而不是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宣传大道理。
同时,我们力求通过放大感人细节、描摹典型环境、引用个性语言、展示内心冲突,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写得生动感人,让群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以此增强典型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例如在对中平能化医疗集团总医院传染科护士朱智红的报道中,记者放大了两个细节,一个是一次同学聚会,朱智红到了后发现不少原本说定的同学并未到场,原来他们把朱智红当成了“传染源”;另一个是一次朱智红在街上主动和一个出院患者打招呼,谁知人家硬是装作不认识,朱智红后来想明白了,人家是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曾得过传染病。从此,朱智红不再主动和同学朋友“来往”、不再主动和出院患者说话。尽管常感孤独,但朱智红从没离开过她心爱的岗位。如此,一个爱岗敬业又体贴人的好护士形象呼之欲出。
捕捉平凡人物的亮点,不贪大求全,让典型人物学得来。以往,党报的一些典型报道存在着完美倾向,一味地拔高而忽略常规,典型人物的形象都是“高、大、全”型的,甚至像神一样完美无缺。事实证明,这样宣传色彩浓厚的典型人物,往往都不被群众认可和接受。因为对大多数群众来说,这样的典型人物太完美,高不可攀,自己学不来。
在策划“好人报道”时,我们强调“典型引路”,捕捉平凡人物的亮点,追求小事之中见精神、平凡之中见伟大,让典型人物学得来,利于其榜样带动作用的发挥,从而达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我们报道过的“好人”,大多都是普通人,他们最令人感叹的不在于他们多么卓越非凡,而恰恰是他们简单平凡的行为。
此外,典型人物也是人,和我们大家一样有血有肉,其成长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在作出重要决定时犹豫彷徨是情理之中的。因此,我们在报道时没有回避这些细节,只要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就大胆使用。例如在贵州考察结束后,鲁山县广电局记者张朝岑承诺给大方县达溪镇农民捐款建水窖。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有点“后悔”了:每月工资581元,拿什么去帮?因此,他曾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只是一刹那间产生的。回到家后,他立即把平时省吃俭用存下的2.4万元稿费汇到了达溪镇的财政账户上。
实践证明,展示典型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和矛盾冲突,不仅不会损害典型人物的形象,反而会让典型人物更真实、更可信,也使典型人物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曲高和寡,更容易获得群众的心理认同,让群众感觉学得来。
紧扣时代脉搏,持续不断关注,让典型人物立得久。以典型引路,是我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每年,各地媒体都要报道一大批先进典型,在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新闻人,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不争的事实:几年、几十年或者若干年后,仍然被读者念念不忘、仍然激励群众奋勇前行的先进典型,又有几人?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挖掘和报道的先进典型不能长久站立?
先进典型之所以立不久,是因为之前的典型报道或是“一锤子买卖”,发一篇报道了事,没有后续追踪,没有持续关注,或是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挖掘先进典型身上闪耀的新的时代光芒,致使群众对先进典型的印象还停留在若干年前,如同“陈谷子烂芝麻”,食之无味。
1990年,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河北赵村的赵启良从部队转业后,到新乡市打工。经过5年的打拼,赵启良身家百万。2004年7月,赵启良回到家乡河北赵村,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不仅不要村里一分钱工资,而且把全部家产拿出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这些事实,我们都及时给予了关注,但只是零星报道,没有形成规模。
大规模地宣传、报道赵启良,始于2006年7月。当时,全国开始集中宣传、报道社会主义荣辱观。于是,《平顶山日报》在《好人之歌》专栏刊发了人物通讯,详尽地回顾了赵启良散尽百万家财为村民办实事的感人事迹。由于紧扣时代的主题,报道一刊出,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表达对赵启良的敬佩之情。接着,《平顶山日报》又及时开辟新专栏《读者热评鹰城好人》,编发读者的评论。
随后,《平顶山日报》采用问答的形式刊发了记者与赵启良的对话,挖掘其舍“小家”为“大家”的心路历程和心系乡邻、无私奉献的内在原动力。与此同时,《平顶山日报》还在平顶山新闻网设置专题,把关于赵启良的报道、读者评论、社会反响和后续报道集中发布,不断更新,让其影响进一步放大,感动更多的读者。
近年来,和谐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过仔细梳理和归纳,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赵启良。他拿出百万家产,为村里修路、安装路灯、建沼气池、建村卫生室、建敬老院、买牛给村民养……无一不符合和谐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由于正确地把握了时代主旋律,展现了典型身上闪耀的时代光芒,所以让赵启良这个老典型常写常新,对群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几年来,《平顶山日报》刊发了近百篇关于赵启良的报道,在平顶山掀起了学习赵启良的热潮。赵启良相继被评为平顶山市首届十大杰出务工青年、感动鹰城十大人物、平顶山市劳模和河南省劳模,并当选平顶山市人大代表。2010年,他又被评为全国劳模,成为为数不多的农民代表之一。除赵启良外,《平顶山日报》长期关注的典型人物张朝岑、吴如、张全民、白国周、李国欣、张玮等都成为平顶山人一直学习的榜样。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破解典型宣传难,重在创新,贵在落实。创新无止境,方法无穷多。只要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认真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就会找到许许多多好的方法,去破解典型宣传难题。
(作者单位:平顶山日报社)
编校:赵 亮
用平民的视角选人,用事实说话,让典型人物信得过。典型宣传是以弘扬主流价值观为目的,以先进代表为对象的强化宣传报道。不论典型人物的精神有多么崇高,倘若群众不相信、不信任,那么就起不到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
典型人物之所以不被群众相信,一方面是因为选人视角的高端化,不是政府官员就是企业老总,不是行业领袖就是高端人才,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远;另一方面是因为写作方法程式化,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甚至是神化典型人物。比如,有人写劳模,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孩子病了、母亲去世了都顾不上回家。这些情节固然都是真的,但如果刻意去放大,就会让人觉得不合常理,也不人性,难以令人信服。为解决典型人物的可亲可信问题,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选人视角的平民化。确立典型报道的平民视角,其核心内涵就是在进行报道时要有强烈的百姓情结,以一种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态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平等的心态去体察和叙述典型的真实生存状态,摒弃居高临下、空洞虚妄的说教,使报纸与群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态同步、情感共鸣。对于“好人”,我们将其定位于群众身边的人,而且是群众公认的好人。这些好人不是一般的先进工作者,不仅要工作好,而且社会表现和社会口碑都要好。为确保典型人物的平民化,我们公布了联系方式,发动群众寻找、推荐身边的好人。5年多来,《平顶山日报》已报道好人典型200多个,有清洁工、抄表员、护士、村官、修鞋匠……他们都是普通人,虽然没有光彩夺目的光环、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他们是“三平”精神的体现者和实践者。由于报道的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因此群众感觉可亲、可敬、可信。
二是新闻写作的故事化。在报道典型人物时,我们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方法,避免程式化和脸谱化。我们将是否贴近群众作为取得典型人物事迹的重要标准,选取那些与群众关系比较紧密和那些能引起群众兴趣的事迹,讲好能体现典型人物精神的故事,用事实说话,而不是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宣传大道理。
同时,我们力求通过放大感人细节、描摹典型环境、引用个性语言、展示内心冲突,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写得生动感人,让群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以此增强典型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例如在对中平能化医疗集团总医院传染科护士朱智红的报道中,记者放大了两个细节,一个是一次同学聚会,朱智红到了后发现不少原本说定的同学并未到场,原来他们把朱智红当成了“传染源”;另一个是一次朱智红在街上主动和一个出院患者打招呼,谁知人家硬是装作不认识,朱智红后来想明白了,人家是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曾得过传染病。从此,朱智红不再主动和同学朋友“来往”、不再主动和出院患者说话。尽管常感孤独,但朱智红从没离开过她心爱的岗位。如此,一个爱岗敬业又体贴人的好护士形象呼之欲出。
捕捉平凡人物的亮点,不贪大求全,让典型人物学得来。以往,党报的一些典型报道存在着完美倾向,一味地拔高而忽略常规,典型人物的形象都是“高、大、全”型的,甚至像神一样完美无缺。事实证明,这样宣传色彩浓厚的典型人物,往往都不被群众认可和接受。因为对大多数群众来说,这样的典型人物太完美,高不可攀,自己学不来。
在策划“好人报道”时,我们强调“典型引路”,捕捉平凡人物的亮点,追求小事之中见精神、平凡之中见伟大,让典型人物学得来,利于其榜样带动作用的发挥,从而达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我们报道过的“好人”,大多都是普通人,他们最令人感叹的不在于他们多么卓越非凡,而恰恰是他们简单平凡的行为。
此外,典型人物也是人,和我们大家一样有血有肉,其成长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在作出重要决定时犹豫彷徨是情理之中的。因此,我们在报道时没有回避这些细节,只要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就大胆使用。例如在贵州考察结束后,鲁山县广电局记者张朝岑承诺给大方县达溪镇农民捐款建水窖。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有点“后悔”了:每月工资581元,拿什么去帮?因此,他曾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只是一刹那间产生的。回到家后,他立即把平时省吃俭用存下的2.4万元稿费汇到了达溪镇的财政账户上。
实践证明,展示典型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和矛盾冲突,不仅不会损害典型人物的形象,反而会让典型人物更真实、更可信,也使典型人物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曲高和寡,更容易获得群众的心理认同,让群众感觉学得来。
紧扣时代脉搏,持续不断关注,让典型人物立得久。以典型引路,是我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每年,各地媒体都要报道一大批先进典型,在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新闻人,我们不能回避一个不争的事实:几年、几十年或者若干年后,仍然被读者念念不忘、仍然激励群众奋勇前行的先进典型,又有几人?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挖掘和报道的先进典型不能长久站立?
先进典型之所以立不久,是因为之前的典型报道或是“一锤子买卖”,发一篇报道了事,没有后续追踪,没有持续关注,或是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挖掘先进典型身上闪耀的新的时代光芒,致使群众对先进典型的印象还停留在若干年前,如同“陈谷子烂芝麻”,食之无味。
1990年,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河北赵村的赵启良从部队转业后,到新乡市打工。经过5年的打拼,赵启良身家百万。2004年7月,赵启良回到家乡河北赵村,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不仅不要村里一分钱工资,而且把全部家产拿出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这些事实,我们都及时给予了关注,但只是零星报道,没有形成规模。
大规模地宣传、报道赵启良,始于2006年7月。当时,全国开始集中宣传、报道社会主义荣辱观。于是,《平顶山日报》在《好人之歌》专栏刊发了人物通讯,详尽地回顾了赵启良散尽百万家财为村民办实事的感人事迹。由于紧扣时代的主题,报道一刊出,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表达对赵启良的敬佩之情。接着,《平顶山日报》又及时开辟新专栏《读者热评鹰城好人》,编发读者的评论。
随后,《平顶山日报》采用问答的形式刊发了记者与赵启良的对话,挖掘其舍“小家”为“大家”的心路历程和心系乡邻、无私奉献的内在原动力。与此同时,《平顶山日报》还在平顶山新闻网设置专题,把关于赵启良的报道、读者评论、社会反响和后续报道集中发布,不断更新,让其影响进一步放大,感动更多的读者。
近年来,和谐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过仔细梳理和归纳,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赵启良。他拿出百万家产,为村里修路、安装路灯、建沼气池、建村卫生室、建敬老院、买牛给村民养……无一不符合和谐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由于正确地把握了时代主旋律,展现了典型身上闪耀的时代光芒,所以让赵启良这个老典型常写常新,对群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几年来,《平顶山日报》刊发了近百篇关于赵启良的报道,在平顶山掀起了学习赵启良的热潮。赵启良相继被评为平顶山市首届十大杰出务工青年、感动鹰城十大人物、平顶山市劳模和河南省劳模,并当选平顶山市人大代表。2010年,他又被评为全国劳模,成为为数不多的农民代表之一。除赵启良外,《平顶山日报》长期关注的典型人物张朝岑、吴如、张全民、白国周、李国欣、张玮等都成为平顶山人一直学习的榜样。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破解典型宣传难,重在创新,贵在落实。创新无止境,方法无穷多。只要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认真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就会找到许许多多好的方法,去破解典型宣传难题。
(作者单位:平顶山日报社)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