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媒生态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不少报纸大幅缩减版面,而承担着“留客”使命,此前可有可无的副刊版面却在增加,成为报纸的主要卖点之一。副刊版面的增加,使得策划性的主题报道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持续性的主题报道,正在报纸副刊中出现,《华西都市报》副刊“四川百家姓”版面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该版面在2014年4月5日创办,一直持续到现在。通过对“四川百家姓”版面的总结和探索,可为报纸副刊主题报道的前期策划和实践运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副刊;主题报道;策划;运行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28-03
2011年4月9日,《华西都市报》几乎在时隔10年后重启副刊,固定在周末两天出刊,取名《星期六》《星期天》。几经调整后,2014年2月22日,副刊改名为《宽窄巷》,定位明确为:“办一份有文化品位的副刊。”在这一定位的指导下,《宽窄巷》于同年4月5日起,开办了一个全新的持续性主题报道版面“四川百家姓”,一直开办到现在,并将继续办下去。
“四川百家姓”在开办当年,即获得四川省报纸副刊专栏类一等奖、四川省新闻奖报纸副刊专栏类一等奖。如今,“四川百家姓”已成为《华西都市报》的一大品牌版面和拳头产品,在四川甚至全国的读者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
“四川百家姓”几年来的策划和运作,是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策划与运行的一个典型缩影。那么,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究竟该怎么策划?怎么运行?怎么留住读者?本文意在通过对“四川百家姓”的总结和探索,为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报纸副刊主题报道的必然趋势
报纸副刊主题报道,顾名思义,可解释为副刊的一个版面只有一个策划性的主题,编辑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组稿和编辑,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浑然一体的主题性版面。
众所周知,报纸副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走的两条组稿路线:一是本报记者采写稿件,二是向社会作者征集稿件,其中以向社会作者征集稿件为主。如今,在很多报纸副刊中,此类组稿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副刊种类多元化,不少报纸副刊注重策划主题,开始重视由本报记者采写稿件,主题报道成为必然趋势。
(一)媒体融合下,报纸副刊地位突出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在传媒生态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这句话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报纸遭受到严重的挑战和考验,国内不少报纸要么停刊解散,要么处于亏损状态仍在苦苦支撑,仍有利润收益的屈指可数。在自媒体发达,手机碎片化阅读撕裂传媒生态的语境下,报纸到底该怎么做?不少报纸采取大幅削减版面的应对策略。但这种办法于事无补,手机上就能看到当天的新闻,凭什么第二天才去报纸上看新闻?作为报纸赖以生存的新闻,正逐渐失去竞争力。
没有新闻竞争优势的报纸,靠什么吸引读者?承担着“留客”使命的副刊,被再次推上了历史舞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过去作为‘配菜’可有可无的报纸副刊版面,却有增无减,大行其道。[1]”2012年12月31日,《华西都市报》改版,副刊强势崛起,固定在周末两天出刊,每天8个版面。从2017年1月1日起,《华西都市报》副刊改为每天出刊,每天4個版,加大了副刊的力度和比重。运行至今,读者反响良好。
(二)副刊成规模,版面必然细分到位
副刊版面多,规模大,版面定位、细分显得尤为重要。从2012年12月31日起,改版后的《华西都市报》副刊版面,基本上由两种类型组成:记者采写的主题策划版面和自由来稿版面。而在主题策划版面中,又根据不同的主题策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版面。小型主题策划基本上只有一期一个版面或两个版面;中型主题策划要么一期两三个版面,要么延续几期,每期一个版面;大型主题策划则延续多期,每期一个版面;超大型主题策划,则延续数年,每期一个版面。
“四川百家姓”属于超大型策划,自2014年4月5日起,基本上保持了每周一个整版的规模。
二、报纸副刊主题报道的前期策划
主题报道的前期策划非常重要,尤其是超大型主题报道的策划更为重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保证超大型主题报道具有延续性、持续性、可操作性地开办下去,前期策划必须要考虑周全,否则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进行前期策划呢?
(一)结合本报副刊定位
2014年2月22日,《华西都市报》副刊在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副刊明确定位为:“办一份有文化品位的副刊。”文化副刊的内涵丰富。成都乃至四川,属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挖掘本土文化,应是《华西都市报》副刊此后的主要方向。那么,本土文化中有哪些值得挖掘?
副刊编辑敏锐地意识到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四川是移民大省,在地域上具有独特的移民文化和姓氏文化。历史上,四川曾有多次移民经历,尤其以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大型移民运动为最。学界不少专家考证认为,现今四川人,大部分属于这两次移民的后裔。移民运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移民后裔的根在哪里?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类的三大终极问题,与移民文化、姓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而挖掘移民文化、姓氏文化,又与《华西都市报》副刊的定位高度切合。
(二)深入分析受众需求
根据副刊定位,副刊编辑想出了以“弘扬传统姓氏文化,品读四川悠久历史”为主旨的“四川百家姓”主题报道的构思。这个主题报道到底有没有市场呢?读者是否喜欢这个报道呢?副刊编辑深入市场调查,采访了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移民文化的学者、各大姓氏研究者、姓氏博物馆、做百家姓礼品的文化公司和修谱公司,以及普通个人等。
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四川的姓氏文化市场巨大。这个“市场”,既包括经济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几乎每个姓氏都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各级联谊会组织,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活动;民间修谱方兴未艾,寻根问祖热潮涌动。不少普通人只要问起他的姓氏来源,都摇头说不知道,但会明确表示希望了解。如果再问他的祖源地,有的不知道,有的会说老一辈传说来自何处,有的会说家里有老族谱记载有。但无一例外地,都表示出强烈希望知道的愿望。 从市场调查结果来看,做姓氏文化,尤其是做四川本土的姓氏文化,无疑将挠到读者的“痒处”,能极大地激发和满足读者对姓氏文化的需求。事实证明,“四川百家姓”开办后,果然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报社新闻热线电话不断,至今已达数万条热线信息。不少无法运用网络的老年读者,还来信希望通过《华西都市报》寻根问祖。
(三)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具备以上两点,还不足以成为开办“四川百家姓”的理由,练好内功才是关键。如果采写不出相关的稿件,老是给读者“挖坑”,是难以为继的。要练好内功,让稿件能持续地、源源不断地采写出来,有两点很关键:一是要有采写稿件的主力记者,二是要有相关姓氏的采访资源。
报纸的大部分记者是跑新闻的,采写姓氏文化方面的稿件,对记者的要求较高,需要有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底。更重要的是,姓氏文化稿件的采写很耗时间和精力,即使采访的是专家学者,也不能人云亦云,记者得有独立的见解,需要去考证、分辨,要让写出来的文章不引发争端。
“四川百家姓”最初确定了一名记者采写稿件,但两三个月后,该记者因其他新闻采访任务繁重,无法继续下去。策划“四川百家姓”版面的副刊编辑只得出马采写稿件,才让这个版面得以持续办下去。在采访资源上,看起来很简单,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并不容易。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姓氏的研究者,其研究范围有限,有的只局限于本支家族,有的只是对某个地域较为熟悉,对某个姓氏全省情况都熟知的少之又少。而且,不少研究者相互之间的观点相左,莫衷一是。
对此,“四川百家姓”主创人员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尽最大可能采访多位研究者,听取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尽可能收集该姓氏的相关资料,如正史、地方志、家谱、学术论文等。如此一来,每做一个姓氏,收集的资料都上百万字。主创人员再从这些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干货”,按照事先确定的“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写作。不少研究者看完稿件后,都感慨地说,比他们掌握的资料还详细,写得还精彩。
三、报纸副刊主题报道的运行思路
持续性主题报道经过前期的充分策划准备,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感兴趣的读者必然会对该报道寄予厚望,希望能在固定的周期看到,并获得阅读满足感。如何保证不让读者失望?如何把该报道办得期期有看点,篇篇有意思呢?这需要主创人员有运行意识,根据读者的需求,不断进行结构调整。
“四川百家姓”开办后,迅速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这些读者为这个报道提出了许多好建议。主创人员根据读者的建议,适时对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调整,使之更贴近读者,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写作上,坚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
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2]。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新闻讲述的是“人的事”,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为主,必须强调不论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传播有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应是“人”,或者说与人有关的事和信息[3]。新闻如此,报纸副刊文章亦如此。报纸副刊主题报道,是带有新闻性质的策划性报道。从本质上来说,其文章应属于新闻的范畴。而且,作为副刊的文章,更应该注重讲故事,讲好故事。
“四川百家姓”是以讲述各大姓氏的渊源、发展、迁徙、家族、人物为主,从根本上来说,是讲述“人的事”。历史是
由人创造的,一个姓氏的兴衰成败,也是由所在姓氏的人物决定的。归根到底,还是落脚在人的身上。读者看报,不管是新闻还是副刊文章,其实质就是在看一个个的故事。故事讲得好不好,读者自然会用他的方式投票。
基于以上认识,“四川百家姓”从创办开始,就确定了写作上必须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这与相关的姓氏文章和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不少关于姓氏文化的文章,学术味浓厚,古文经典引用太多,甚至艰澀难懂,普通读者难以接受。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四川百家姓”,能让更广大的读者在看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姓氏文化知识,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加强互动,不断调整栏目的结构
“报纸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自身特点,借鉴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闻传播媒体在与读者互动方面的经验,让读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类似这样的观点很多,都强调报纸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事实上,报纸副刊更应加强与读者的互动,特别是持续性的主题报道。
“四川百家姓”与读者的互动是非常紧密的。每期版面上都有专门的互动方式:新闻热线、电子邮件、微信公众号等,让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从2014年4月5日开办至今,新闻热线接到读者的反馈有数万条信息,电子邮件有数千封,微信公众号粉丝数万。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四川百家姓”也在不断调整栏目结构。从创办开始到2015年年底,“四川百家姓”对一个姓氏的报道基本上不超过3期,即使是超级大姓如李、王、刘、张等,都没有给予更多的版面。
而且,对一个姓氏的报道,内容基本上由姓氏释义、渊源、发展、迁徙、人物、字辈等构成,更多有价值的丰富内容被压缩、删减,让读者看得不过瘾,而且也因讲得不够详细让读者产生疑问。有鉴于此,2015年年底,在《华西都市
报》新一轮改版策划中,“四川百家姓”大胆调整结构,在前期的基础上增设了诸多栏目:我的姓氏、名门望族、蜀中人物、寻根者、宅院宗祠、文物与姓氏文化、姓氏文化大讲堂、移民故事等,并在2016年1月10日正式推出。
事实证明,栏目增多后,更加强了与读者的互动。不少读者根据不同的栏目,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对此进行报道后,又扩大了影响力,更多的线索纷至沓来,形成良性循环。
(三)开办微信公众号,满足读者需求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报纸读者在急剧分化。很大一批读者转向手机移动阅读,微信公众号成为手机阅读的首选。在媒体融合大趋势的语境下,如果还按此前的老套路办副刊,无疑将离读者越来越远。由于报纸版面容量有限,而姓氏文化内容又极为丰富,内容的出口与读者接收之间,出现了矛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新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2014年7月,承载报纸与新媒体两条腿走路的“四川百家姓”微信公众号开通。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在报纸上刊发的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写,使之更适合新媒体阅读,并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刊发了数量极多的报纸上没有刊发的文章,极大地丰富了姓氏文化的内容。
为推广“四川百家姓”微信公众号,报纸“四川百家姓”版面每期都刊发了推广内容,读者只须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为方便读者快速找到并阅读公众号上所关心的姓氏文章,公众号设置了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文章的功能,并通过读者留言,加强互动。“四川百家姓”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今粉丝已达数万。
参考文献:
[1] 赵晓梦,副刊能否撑起都市报转型“半边天”[J].新闻界,2016(22):63-67.
[2] 谢建晓.好新闻重在讲故事[J].新闻爱好者.2011(6):127.
[3] 王珩.用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J].传媒,2013(8):67-68.
[4] 姬海法.报纸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J].新闻爱好者, 2012(2):75-76.
[责任编辑:传馨]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副刊;主题报道;策划;运行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28-03
2011年4月9日,《华西都市报》几乎在时隔10年后重启副刊,固定在周末两天出刊,取名《星期六》《星期天》。几经调整后,2014年2月22日,副刊改名为《宽窄巷》,定位明确为:“办一份有文化品位的副刊。”在这一定位的指导下,《宽窄巷》于同年4月5日起,开办了一个全新的持续性主题报道版面“四川百家姓”,一直开办到现在,并将继续办下去。
“四川百家姓”在开办当年,即获得四川省报纸副刊专栏类一等奖、四川省新闻奖报纸副刊专栏类一等奖。如今,“四川百家姓”已成为《华西都市报》的一大品牌版面和拳头产品,在四川甚至全国的读者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
“四川百家姓”几年来的策划和运作,是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策划与运行的一个典型缩影。那么,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究竟该怎么策划?怎么运行?怎么留住读者?本文意在通过对“四川百家姓”的总结和探索,为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报纸副刊主题报道的必然趋势
报纸副刊主题报道,顾名思义,可解释为副刊的一个版面只有一个策划性的主题,编辑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组稿和编辑,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浑然一体的主题性版面。
众所周知,报纸副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走的两条组稿路线:一是本报记者采写稿件,二是向社会作者征集稿件,其中以向社会作者征集稿件为主。如今,在很多报纸副刊中,此类组稿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副刊种类多元化,不少报纸副刊注重策划主题,开始重视由本报记者采写稿件,主题报道成为必然趋势。
(一)媒体融合下,报纸副刊地位突出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在传媒生态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这句话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报纸遭受到严重的挑战和考验,国内不少报纸要么停刊解散,要么处于亏损状态仍在苦苦支撑,仍有利润收益的屈指可数。在自媒体发达,手机碎片化阅读撕裂传媒生态的语境下,报纸到底该怎么做?不少报纸采取大幅削减版面的应对策略。但这种办法于事无补,手机上就能看到当天的新闻,凭什么第二天才去报纸上看新闻?作为报纸赖以生存的新闻,正逐渐失去竞争力。
没有新闻竞争优势的报纸,靠什么吸引读者?承担着“留客”使命的副刊,被再次推上了历史舞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过去作为‘配菜’可有可无的报纸副刊版面,却有增无减,大行其道。[1]”2012年12月31日,《华西都市报》改版,副刊强势崛起,固定在周末两天出刊,每天8个版面。从2017年1月1日起,《华西都市报》副刊改为每天出刊,每天4個版,加大了副刊的力度和比重。运行至今,读者反响良好。
(二)副刊成规模,版面必然细分到位
副刊版面多,规模大,版面定位、细分显得尤为重要。从2012年12月31日起,改版后的《华西都市报》副刊版面,基本上由两种类型组成:记者采写的主题策划版面和自由来稿版面。而在主题策划版面中,又根据不同的主题策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版面。小型主题策划基本上只有一期一个版面或两个版面;中型主题策划要么一期两三个版面,要么延续几期,每期一个版面;大型主题策划则延续多期,每期一个版面;超大型主题策划,则延续数年,每期一个版面。
“四川百家姓”属于超大型策划,自2014年4月5日起,基本上保持了每周一个整版的规模。
二、报纸副刊主题报道的前期策划
主题报道的前期策划非常重要,尤其是超大型主题报道的策划更为重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保证超大型主题报道具有延续性、持续性、可操作性地开办下去,前期策划必须要考虑周全,否则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进行前期策划呢?
(一)结合本报副刊定位
2014年2月22日,《华西都市报》副刊在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副刊明确定位为:“办一份有文化品位的副刊。”文化副刊的内涵丰富。成都乃至四川,属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挖掘本土文化,应是《华西都市报》副刊此后的主要方向。那么,本土文化中有哪些值得挖掘?
副刊编辑敏锐地意识到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四川是移民大省,在地域上具有独特的移民文化和姓氏文化。历史上,四川曾有多次移民经历,尤其以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大型移民运动为最。学界不少专家考证认为,现今四川人,大部分属于这两次移民的后裔。移民运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移民后裔的根在哪里?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类的三大终极问题,与移民文化、姓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而挖掘移民文化、姓氏文化,又与《华西都市报》副刊的定位高度切合。
(二)深入分析受众需求
根据副刊定位,副刊编辑想出了以“弘扬传统姓氏文化,品读四川悠久历史”为主旨的“四川百家姓”主题报道的构思。这个主题报道到底有没有市场呢?读者是否喜欢这个报道呢?副刊编辑深入市场调查,采访了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移民文化的学者、各大姓氏研究者、姓氏博物馆、做百家姓礼品的文化公司和修谱公司,以及普通个人等。
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四川的姓氏文化市场巨大。这个“市场”,既包括经济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几乎每个姓氏都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各级联谊会组织,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活动;民间修谱方兴未艾,寻根问祖热潮涌动。不少普通人只要问起他的姓氏来源,都摇头说不知道,但会明确表示希望了解。如果再问他的祖源地,有的不知道,有的会说老一辈传说来自何处,有的会说家里有老族谱记载有。但无一例外地,都表示出强烈希望知道的愿望。 从市场调查结果来看,做姓氏文化,尤其是做四川本土的姓氏文化,无疑将挠到读者的“痒处”,能极大地激发和满足读者对姓氏文化的需求。事实证明,“四川百家姓”开办后,果然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报社新闻热线电话不断,至今已达数万条热线信息。不少无法运用网络的老年读者,还来信希望通过《华西都市报》寻根问祖。
(三)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具备以上两点,还不足以成为开办“四川百家姓”的理由,练好内功才是关键。如果采写不出相关的稿件,老是给读者“挖坑”,是难以为继的。要练好内功,让稿件能持续地、源源不断地采写出来,有两点很关键:一是要有采写稿件的主力记者,二是要有相关姓氏的采访资源。
报纸的大部分记者是跑新闻的,采写姓氏文化方面的稿件,对记者的要求较高,需要有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底。更重要的是,姓氏文化稿件的采写很耗时间和精力,即使采访的是专家学者,也不能人云亦云,记者得有独立的见解,需要去考证、分辨,要让写出来的文章不引发争端。
“四川百家姓”最初确定了一名记者采写稿件,但两三个月后,该记者因其他新闻采访任务繁重,无法继续下去。策划“四川百家姓”版面的副刊编辑只得出马采写稿件,才让这个版面得以持续办下去。在采访资源上,看起来很简单,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并不容易。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姓氏的研究者,其研究范围有限,有的只局限于本支家族,有的只是对某个地域较为熟悉,对某个姓氏全省情况都熟知的少之又少。而且,不少研究者相互之间的观点相左,莫衷一是。
对此,“四川百家姓”主创人员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尽最大可能采访多位研究者,听取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尽可能收集该姓氏的相关资料,如正史、地方志、家谱、学术论文等。如此一来,每做一个姓氏,收集的资料都上百万字。主创人员再从这些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干货”,按照事先确定的“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写作。不少研究者看完稿件后,都感慨地说,比他们掌握的资料还详细,写得还精彩。
三、报纸副刊主题报道的运行思路
持续性主题报道经过前期的充分策划准备,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感兴趣的读者必然会对该报道寄予厚望,希望能在固定的周期看到,并获得阅读满足感。如何保证不让读者失望?如何把该报道办得期期有看点,篇篇有意思呢?这需要主创人员有运行意识,根据读者的需求,不断进行结构调整。
“四川百家姓”开办后,迅速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这些读者为这个报道提出了许多好建议。主创人员根据读者的建议,适时对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调整,使之更贴近读者,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写作上,坚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
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2]。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新闻讲述的是“人的事”,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为主,必须强调不论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传播有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应是“人”,或者说与人有关的事和信息[3]。新闻如此,报纸副刊文章亦如此。报纸副刊主题报道,是带有新闻性质的策划性报道。从本质上来说,其文章应属于新闻的范畴。而且,作为副刊的文章,更应该注重讲故事,讲好故事。
“四川百家姓”是以讲述各大姓氏的渊源、发展、迁徙、家族、人物为主,从根本上来说,是讲述“人的事”。历史是
由人创造的,一个姓氏的兴衰成败,也是由所在姓氏的人物决定的。归根到底,还是落脚在人的身上。读者看报,不管是新闻还是副刊文章,其实质就是在看一个个的故事。故事讲得好不好,读者自然会用他的方式投票。
基于以上认识,“四川百家姓”从创办开始,就确定了写作上必须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这与相关的姓氏文章和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不少关于姓氏文化的文章,学术味浓厚,古文经典引用太多,甚至艰澀难懂,普通读者难以接受。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四川百家姓”,能让更广大的读者在看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姓氏文化知识,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加强互动,不断调整栏目的结构
“报纸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自身特点,借鉴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闻传播媒体在与读者互动方面的经验,让读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类似这样的观点很多,都强调报纸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事实上,报纸副刊更应加强与读者的互动,特别是持续性的主题报道。
“四川百家姓”与读者的互动是非常紧密的。每期版面上都有专门的互动方式:新闻热线、电子邮件、微信公众号等,让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从2014年4月5日开办至今,新闻热线接到读者的反馈有数万条信息,电子邮件有数千封,微信公众号粉丝数万。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四川百家姓”也在不断调整栏目结构。从创办开始到2015年年底,“四川百家姓”对一个姓氏的报道基本上不超过3期,即使是超级大姓如李、王、刘、张等,都没有给予更多的版面。
而且,对一个姓氏的报道,内容基本上由姓氏释义、渊源、发展、迁徙、人物、字辈等构成,更多有价值的丰富内容被压缩、删减,让读者看得不过瘾,而且也因讲得不够详细让读者产生疑问。有鉴于此,2015年年底,在《华西都市
报》新一轮改版策划中,“四川百家姓”大胆调整结构,在前期的基础上增设了诸多栏目:我的姓氏、名门望族、蜀中人物、寻根者、宅院宗祠、文物与姓氏文化、姓氏文化大讲堂、移民故事等,并在2016年1月10日正式推出。
事实证明,栏目增多后,更加强了与读者的互动。不少读者根据不同的栏目,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对此进行报道后,又扩大了影响力,更多的线索纷至沓来,形成良性循环。
(三)开办微信公众号,满足读者需求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报纸读者在急剧分化。很大一批读者转向手机移动阅读,微信公众号成为手机阅读的首选。在媒体融合大趋势的语境下,如果还按此前的老套路办副刊,无疑将离读者越来越远。由于报纸版面容量有限,而姓氏文化内容又极为丰富,内容的出口与读者接收之间,出现了矛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新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2014年7月,承载报纸与新媒体两条腿走路的“四川百家姓”微信公众号开通。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在报纸上刊发的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写,使之更适合新媒体阅读,并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刊发了数量极多的报纸上没有刊发的文章,极大地丰富了姓氏文化的内容。
为推广“四川百家姓”微信公众号,报纸“四川百家姓”版面每期都刊发了推广内容,读者只须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为方便读者快速找到并阅读公众号上所关心的姓氏文章,公众号设置了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文章的功能,并通过读者留言,加强互动。“四川百家姓”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今粉丝已达数万。
参考文献:
[1] 赵晓梦,副刊能否撑起都市报转型“半边天”[J].新闻界,2016(22):63-67.
[2] 谢建晓.好新闻重在讲故事[J].新闻爱好者.2011(6):127.
[3] 王珩.用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J].传媒,2013(8):67-68.
[4] 姬海法.报纸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J].新闻爱好者, 2012(2):75-76.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