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全家人乃至全家族的心肝宝贝。若孩子有一点感冒发热,往往是全家出动。尤其是当孩子高热不退时,家长们更是焦虑地带孩子看病,有时还“指挥”医生用药,想尽办法让孩子退热。有时候,家长的行为可能是帮倒忙,归纳起来,存在5大误区。
误区一:补液能退热,家长主动要求医生给孩子补液很多家长认为,静脉点滴越早、抗生素用得越贵越高级,孩子的病好得越快;也有家长以为,退热药放入盐水瓶中点滴比口服效果快。因此,在看病时往往主动向医生提建议,如“上次发热跑了医院好几次,后来一挂盐水热就退了”“我家孩子只有挂盐水,病才会好”“不挂盐水,孩子的肺要烧坏的”。有时尽管是孩子第一天发高热,家长也会要求医生直接开补液。
忠告:补液要掌握指征,一般病毒感染,不需要静脉点滴。留在医院里观察、补液,会增加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补液并非越早越好,抗生素也并非越贵越高级越好,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耐药或菌群失调。
误区二:孩子反复高热家长心急,宁可多跑医院才放心孩子反复发高热不退时,家长往往手足无措,心情非常焦急;有些生病孩子是老人带的,自觉责任更重,不敢有半点马虎和差错。无奈之下,宁可每天跑医院。的确,现在医保卡全市各医院通用,加上公共交通便捷,私家车拥有家庭多,全家出动带孩子每天跑医院看病,甚至一天跑多家儿童医院。
忠告:孩子高热反复就诊并非良策。初诊时,医生通常给孩子开足3天药,反复就诊不利于孩子的休息和康复。若孩子3天高热不退、病情加重,则应及时到医院复诊。还有,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复诊:高热惊厥、精神状态差、咳嗽加重、气急、喷射性呕吐、腹痛。
误区三:打退热针效果好在儿科急诊室,经常有高热孩子候诊时突发惊厥,追问病史,家长在家里并未及时给孩子服退热药。有的家长特别是老人认为,跑医院挂急诊就是为了打一针退热针,这种方法见效快。在家里发现孩子发热,依靠吃退热药后,路上汗一出、风一吹,体温确实会降到39℃以下,等赶到医院时可能挂不到急诊号,要排长长的队才能看病;而且吃退热药后,医生就不会给孩子开退热针了。因此,在家时宁可不给孩子吃退热药,也要去医院打一针退热针。
忠告:退热针成分大都为安乃近,副作用大,打一针只能退热约3小时,因此不建议孩子多打退热针。带发热的孩子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患儿看病时,家长应随身携带退热药并及时给孩子服用。
误区四:孩子稍有发热,就服退热药;而当孩子反复高热时,又觉得退热药“不管用”。其实,口服退热药的应用指征和药效各不相同,即使服用了退热药,药效过后,孩子体温又会上升。如百服宁、泰诺林,一般在孩子体温超过口表38.5℃或肛表39℃时服用,只能退热3~4小时;含布洛芬的美林,在体温超过口表39℃或肛表39.5℃时才服用,可退高热6~8小时,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天;含尼美舒利成分的瑞芝清,可持续退高热长达8~12小时,但服用后会大量出汗,易导致虚脱,故不推荐首选。
忠告:家长应正确认识和使用各类退热药,当孩子体温低于口表38.5℃或肛表39℃时,可以不用退热药,宜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退热帖、洗温水澡或酒精擦浴。
误区五:捂汗可以退热孩子高热时,末梢循环差,可出现手脚冰冷现象。有些老人认为,捂出一身汗就可以退热,于是,喜欢将发热的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孩子吹风。
忠告:适当减少穿衣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降温。被子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影响散热,诱发高热惊厥。另外,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孩子高热,家长莫头脑发昏,要科学对待退热问题,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康复,还可以减少院内交叉感染,避免小病大治,这也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医疗资源。
误区一:补液能退热,家长主动要求医生给孩子补液很多家长认为,静脉点滴越早、抗生素用得越贵越高级,孩子的病好得越快;也有家长以为,退热药放入盐水瓶中点滴比口服效果快。因此,在看病时往往主动向医生提建议,如“上次发热跑了医院好几次,后来一挂盐水热就退了”“我家孩子只有挂盐水,病才会好”“不挂盐水,孩子的肺要烧坏的”。有时尽管是孩子第一天发高热,家长也会要求医生直接开补液。
忠告:补液要掌握指征,一般病毒感染,不需要静脉点滴。留在医院里观察、补液,会增加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补液并非越早越好,抗生素也并非越贵越高级越好,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耐药或菌群失调。
误区二:孩子反复高热家长心急,宁可多跑医院才放心孩子反复发高热不退时,家长往往手足无措,心情非常焦急;有些生病孩子是老人带的,自觉责任更重,不敢有半点马虎和差错。无奈之下,宁可每天跑医院。的确,现在医保卡全市各医院通用,加上公共交通便捷,私家车拥有家庭多,全家出动带孩子每天跑医院看病,甚至一天跑多家儿童医院。
忠告:孩子高热反复就诊并非良策。初诊时,医生通常给孩子开足3天药,反复就诊不利于孩子的休息和康复。若孩子3天高热不退、病情加重,则应及时到医院复诊。还有,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复诊:高热惊厥、精神状态差、咳嗽加重、气急、喷射性呕吐、腹痛。
误区三:打退热针效果好在儿科急诊室,经常有高热孩子候诊时突发惊厥,追问病史,家长在家里并未及时给孩子服退热药。有的家长特别是老人认为,跑医院挂急诊就是为了打一针退热针,这种方法见效快。在家里发现孩子发热,依靠吃退热药后,路上汗一出、风一吹,体温确实会降到39℃以下,等赶到医院时可能挂不到急诊号,要排长长的队才能看病;而且吃退热药后,医生就不会给孩子开退热针了。因此,在家时宁可不给孩子吃退热药,也要去医院打一针退热针。
忠告:退热针成分大都为安乃近,副作用大,打一针只能退热约3小时,因此不建议孩子多打退热针。带发热的孩子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患儿看病时,家长应随身携带退热药并及时给孩子服用。
误区四:孩子稍有发热,就服退热药;而当孩子反复高热时,又觉得退热药“不管用”。其实,口服退热药的应用指征和药效各不相同,即使服用了退热药,药效过后,孩子体温又会上升。如百服宁、泰诺林,一般在孩子体温超过口表38.5℃或肛表39℃时服用,只能退热3~4小时;含布洛芬的美林,在体温超过口表39℃或肛表39.5℃时才服用,可退高热6~8小时,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天;含尼美舒利成分的瑞芝清,可持续退高热长达8~12小时,但服用后会大量出汗,易导致虚脱,故不推荐首选。
忠告:家长应正确认识和使用各类退热药,当孩子体温低于口表38.5℃或肛表39℃时,可以不用退热药,宜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退热帖、洗温水澡或酒精擦浴。
误区五:捂汗可以退热孩子高热时,末梢循环差,可出现手脚冰冷现象。有些老人认为,捂出一身汗就可以退热,于是,喜欢将发热的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孩子吹风。
忠告:适当减少穿衣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降温。被子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影响散热,诱发高热惊厥。另外,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孩子高热,家长莫头脑发昏,要科学对待退热问题,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康复,还可以减少院内交叉感染,避免小病大治,这也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