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展开,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符合青少年的未知欲望,也符合儿童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是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体认知水平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需要.
一、培养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通过各种方法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感到问题的存在,这样才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 大胆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儿童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教师通过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制造悬念,学生便会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迫切需要知道答案的心理,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思维.
例如:在教学“凑十法”之后,计算“9加几”这一类的题型时,可以设计一个师生竞赛的活动,让班上大家公认口算最快最好的同学与老师进行比赛,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获得胜利. 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每次都是老师获胜呢?教师在这个时候把口算的方法私下教给另一名同学,再由该同学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赛,结果这名同学也是每次都能获胜,这时所有学生都会急切的想知道这种百战百胜的计算方法. 教师这个时候并没有直接说出方法,而是让他们观察下表:
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提问:“得数的个位数与加数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得数的个位数比加数少1.”教师追问:“少的1跑到哪里去了?”学生答:“去跟9凑成10了. ”这样,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就自然地悟出了这个计算规律. 2. 运用肢体语言,带动学生参与学习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比较深刻,抽象思维能力不够. 如:学习加法应用题的时候,可以让一名学生左手拿3块橡皮,右手拿2块橡皮,让其他同学看看这名同学一共拿了几块橡皮?“共”是什么意思?无需过多的解释说明,只要把两手的橡皮放在一起,操作简单,学生一看就会明白. 练习类似的题目时,学生就自然想到了方法,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二)创建多项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实现.
1. 利用学生原有的概念和经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学生是否能获得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
例如: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在一个盘子中放3个橘子,第一次拿走1个,第二次再拿走1个,第三次再拿走1个,最后剩下空盘,“空盘里还有几个橘子?”“0”个. 又设计射门比赛,射进一个得1分,结果:小亮射进2个得2分,小美一个也没有射进,得0分.学生看了这样的例子,对 “0就是没有”含义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2. 放手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操作中更容易形成,动手操作学具是学生智力的源泉. 在教学实际中,老师要强化学生的操作,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多(少)”一类应用题的时候,通过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类应用题.
(1)摆同样多的. 摆两排,一个对着一个,摆5个△和5个○.
(2)先摆同样多的,再摆相差数. 要求学生分两行摆,每行摆5个△和5个○,再追问△比○多2个应怎样摆.
(3)摆实物图,第一排摆6个橘子,第二排摆4个苹果,橘子比苹果多几个?苹果比橘子少几个?从摆学具到摆实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领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改革课堂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一)通过小组学习,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老师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注集体. 通过小组学习,展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反馈,互相帮助,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讲授之前,可先利用自然数末尾添0或去掉0,会使原有数值变大、缩小的规律,让学生猜测、讨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会有什么变化?”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讨论,各名同学能主动地展开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 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合作,通过合作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因材施教,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每名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中,个体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好的吃得好,让差的吃得饱”,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总是学生面对黑板,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自己的主动思维,是一种填鸭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就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探究新知识,同学之间共同探讨,思维更加灵活,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一、培养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通过各种方法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感到问题的存在,这样才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 大胆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儿童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教师通过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制造悬念,学生便会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迫切需要知道答案的心理,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思维.
例如:在教学“凑十法”之后,计算“9加几”这一类的题型时,可以设计一个师生竞赛的活动,让班上大家公认口算最快最好的同学与老师进行比赛,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获得胜利. 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每次都是老师获胜呢?教师在这个时候把口算的方法私下教给另一名同学,再由该同学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赛,结果这名同学也是每次都能获胜,这时所有学生都会急切的想知道这种百战百胜的计算方法. 教师这个时候并没有直接说出方法,而是让他们观察下表:
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提问:“得数的个位数与加数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得数的个位数比加数少1.”教师追问:“少的1跑到哪里去了?”学生答:“去跟9凑成10了. ”这样,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就自然地悟出了这个计算规律. 2. 运用肢体语言,带动学生参与学习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比较深刻,抽象思维能力不够. 如:学习加法应用题的时候,可以让一名学生左手拿3块橡皮,右手拿2块橡皮,让其他同学看看这名同学一共拿了几块橡皮?“共”是什么意思?无需过多的解释说明,只要把两手的橡皮放在一起,操作简单,学生一看就会明白. 练习类似的题目时,学生就自然想到了方法,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二)创建多项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实现.
1. 利用学生原有的概念和经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学生是否能获得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
例如: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在一个盘子中放3个橘子,第一次拿走1个,第二次再拿走1个,第三次再拿走1个,最后剩下空盘,“空盘里还有几个橘子?”“0”个. 又设计射门比赛,射进一个得1分,结果:小亮射进2个得2分,小美一个也没有射进,得0分.学生看了这样的例子,对 “0就是没有”含义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2. 放手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操作中更容易形成,动手操作学具是学生智力的源泉. 在教学实际中,老师要强化学生的操作,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多(少)”一类应用题的时候,通过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类应用题.
(1)摆同样多的. 摆两排,一个对着一个,摆5个△和5个○.
(2)先摆同样多的,再摆相差数. 要求学生分两行摆,每行摆5个△和5个○,再追问△比○多2个应怎样摆.
(3)摆实物图,第一排摆6个橘子,第二排摆4个苹果,橘子比苹果多几个?苹果比橘子少几个?从摆学具到摆实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领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改革课堂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一)通过小组学习,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老师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注集体. 通过小组学习,展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反馈,互相帮助,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讲授之前,可先利用自然数末尾添0或去掉0,会使原有数值变大、缩小的规律,让学生猜测、讨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会有什么变化?”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讨论,各名同学能主动地展开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 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合作,通过合作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因材施教,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每名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中,个体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好的吃得好,让差的吃得饱”,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总是学生面对黑板,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自己的主动思维,是一种填鸭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就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探究新知识,同学之间共同探讨,思维更加灵活,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