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曾多次提到“合适”一词,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艺术就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平衡视觉与认知的主观结果。艺术的起源同文字一样,是以使用为目的开始的:如同建造房屋是为了遮蔽风雨,制像是为了祈祷,一切艺术开始时都有着明确的用途。艺术便在现实与主观创造这二者间合适的位置诞生,“合适”成为艺术家对艺术品最初的概念。出自塔希提的战神奥罗像,用草编粗略表示出的眼睛和手臂,这简单的面孔并未精雕细琢却有了魔力,这是波利尼西亚人的“合适”。出自新几内亚巴布湾地区的仪礼面具是用几何图形组成的古怪面孔,土著艺术家用自己喜欢、熟悉的图形代替五官,赋予了面具独特神圣的意义。他们用自己“合适”的手法,满足宗教用途同时创造了艺术。画家在作画时这儿添一笔,那儿去一笔,虽讲不清具体原因,但是调控了自然物体与画面秩序间的关系,达到了客观世界的再现同心中所想的主观表达之间的平衡,这是所谓的合适。
1 艺术家在知识性与创造性中寻找“合适”
西方自古就有征服自然的理念,在艺术中表现为追求真实。画家不断研究技法,以达到画中的真实感,平衡物象与画面秩序间的“合适”。希腊人发明的短缩法,这是艺术家第一次创作出正面的脚。此前埃及艺术深受宗教影响,他们不敢把人的手臂“短缩”或“切去”,而是把人的身体结构完整地表现出来。画家在保守中创新:第一个运用短缩法创作的红像式花瓶,另一边仍保留了之前侧面的角度。画家在创造新技法的同时留有过去的影子,创新的同时不忘基础,寻找到了新技法与传统之间的“合适”。《蒙娜·丽莎》的成功在于达·芬奇发明渐隐法解决了画面中人物生硬的缺点,在眼角及嘴角处做虚化处理,让形状模糊,消失在阴影里。对比整幅画的左右,左侧地平线比右侧低,左侧面部及肩膀都比右侧模糊,而左手因为搭在右手上,于是右手被刻画的模糊。结合透视学和渐隐法大胆创作,是达·芬奇追求真实的“合适”。
1.1 物象的真实客观性与色彩的主观再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自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认识世界有时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主观。主观观念决定艺术表现,在绘画上诞生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印象派画家在绘画中发现物质的颜色受光线影响,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于是他们就和光赛跑,要画出真实的物体。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印象派之父”莫奈、马内等。塞尚的风景画将旱田与道路的水平线与房屋的垂直线作对比,加深画面的秩序感和恬静感。他不用勾画轮廓线表达形状,而是借用笔触,用笔触走向代替形状的轮廓,把控画面节奏而达到他的“合适”。从他的《静物》画中有更直观的感受:画中水果盘的底座不在中央,水果盘向左延伸去填补空白是他想达到的平衡。研究各物体放在一起时互相关联下形状的表达,把桌子向前倾倒使它们能被清楚看到。在稳定秩序进行布局时,他可以牺牲传统轮廓的正确性,以求画面色彩的平衡,他探寻的是色彩与画面秩序的“合适”。他的秩序是充分考虑物体实际形状与画面安排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可以理解他画中的变形并非是不懂绘画的乱画,而是画面维持平衡不可缺少的色彩,无论拿去哪个画面都将不再平衡。
1.2 构图设计的平面性与忠实自然的立体性
我们知道,立体感是通过光线明暗所表现的。图卢兹--洛特雷克的招贴画和比亚兹莱的插图中,大胆的简化法虽然看起来相当动人,但是缺乏明暗效果,是平面的表达。赫德尔和博纳尔这类艺术家可能欢迎这种画法,因为这使画家能够把重点放在构图的形式上。但是无视立体感的做法,使他们必然要碰到文艺复兴时期在引入透视法时所面对的问题:描绘现实要和清楚的设计相协调。现在问题反过来了,在给予装饰的图案以优先地位时,他们牺牲了长期实践的用光影塑造形体的方法。的确,这种牺牲能够被体验为一种解放。康定斯基运用科学、严格的方法分析了色彩、图形与线条,以至于让人们体会到:用图形、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画面中不仅包含了艺术家的感情,而且也有理性情感的制约,再加上这些艺术理论概念的深层意义,进而丰富了整个画面的内涵。在平衡构图的平面性与自然的立体性两者的关系中,康定斯基将立体性转化为视觉音乐来迎合构图平面性的需要,找到一种视觉音乐的“合适”。绘画是在一个平面上表现深度,立体主义是一种新的尝试。毕加索既能避免平面性,又能构成简单物体的图画而不失立体感和深度感。他的画总能让人驻足很久,因为你需要思考他想表达什么,这个物体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又是如何将其拆分、旋转、组合的。毕加索的画有种埃及风格,能从最能表现物体独特形式的角度去畫。不同之处在于组合方式,使得他的画更具立体感。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
2 结语
西方艺术是一部再现真实的艺术,20世纪前画家追求写实性,20世纪后画家寻觅主观感受,无论何种真实,艺术家都不可避免解决画面“合适”的问题。在透视法出现之前,西方艺术家对真实的描绘是在埃及风格知识性基础上用眼睛观察事物,进行短缩法的初探。透视法出现后达·芬奇结合渐隐法,让艺术能够征服真实。这一过程是知识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合适”。但印象派不同意这种传统概念的再现真实,他们强调尊重“纯眼”下的真实感,于是又引起物象的真实客观性与色彩的主观再现性之间的平衡。艺术发展到现代,给予装饰的图案以优先地位时,他们牺牲了长期实践的用光影塑造形体的方法,艺术家们又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真实,即平面性构图背后的真实立体性。“观察一位艺术家如此努力地追求合适的平衡是件引人入胜的事。”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1 艺术家在知识性与创造性中寻找“合适”
西方自古就有征服自然的理念,在艺术中表现为追求真实。画家不断研究技法,以达到画中的真实感,平衡物象与画面秩序间的“合适”。希腊人发明的短缩法,这是艺术家第一次创作出正面的脚。此前埃及艺术深受宗教影响,他们不敢把人的手臂“短缩”或“切去”,而是把人的身体结构完整地表现出来。画家在保守中创新:第一个运用短缩法创作的红像式花瓶,另一边仍保留了之前侧面的角度。画家在创造新技法的同时留有过去的影子,创新的同时不忘基础,寻找到了新技法与传统之间的“合适”。《蒙娜·丽莎》的成功在于达·芬奇发明渐隐法解决了画面中人物生硬的缺点,在眼角及嘴角处做虚化处理,让形状模糊,消失在阴影里。对比整幅画的左右,左侧地平线比右侧低,左侧面部及肩膀都比右侧模糊,而左手因为搭在右手上,于是右手被刻画的模糊。结合透视学和渐隐法大胆创作,是达·芬奇追求真实的“合适”。
1.1 物象的真实客观性与色彩的主观再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自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认识世界有时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主观。主观观念决定艺术表现,在绘画上诞生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印象派画家在绘画中发现物质的颜色受光线影响,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于是他们就和光赛跑,要画出真实的物体。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印象派之父”莫奈、马内等。塞尚的风景画将旱田与道路的水平线与房屋的垂直线作对比,加深画面的秩序感和恬静感。他不用勾画轮廓线表达形状,而是借用笔触,用笔触走向代替形状的轮廓,把控画面节奏而达到他的“合适”。从他的《静物》画中有更直观的感受:画中水果盘的底座不在中央,水果盘向左延伸去填补空白是他想达到的平衡。研究各物体放在一起时互相关联下形状的表达,把桌子向前倾倒使它们能被清楚看到。在稳定秩序进行布局时,他可以牺牲传统轮廓的正确性,以求画面色彩的平衡,他探寻的是色彩与画面秩序的“合适”。他的秩序是充分考虑物体实际形状与画面安排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可以理解他画中的变形并非是不懂绘画的乱画,而是画面维持平衡不可缺少的色彩,无论拿去哪个画面都将不再平衡。
1.2 构图设计的平面性与忠实自然的立体性
我们知道,立体感是通过光线明暗所表现的。图卢兹--洛特雷克的招贴画和比亚兹莱的插图中,大胆的简化法虽然看起来相当动人,但是缺乏明暗效果,是平面的表达。赫德尔和博纳尔这类艺术家可能欢迎这种画法,因为这使画家能够把重点放在构图的形式上。但是无视立体感的做法,使他们必然要碰到文艺复兴时期在引入透视法时所面对的问题:描绘现实要和清楚的设计相协调。现在问题反过来了,在给予装饰的图案以优先地位时,他们牺牲了长期实践的用光影塑造形体的方法。的确,这种牺牲能够被体验为一种解放。康定斯基运用科学、严格的方法分析了色彩、图形与线条,以至于让人们体会到:用图形、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画面中不仅包含了艺术家的感情,而且也有理性情感的制约,再加上这些艺术理论概念的深层意义,进而丰富了整个画面的内涵。在平衡构图的平面性与自然的立体性两者的关系中,康定斯基将立体性转化为视觉音乐来迎合构图平面性的需要,找到一种视觉音乐的“合适”。绘画是在一个平面上表现深度,立体主义是一种新的尝试。毕加索既能避免平面性,又能构成简单物体的图画而不失立体感和深度感。他的画总能让人驻足很久,因为你需要思考他想表达什么,这个物体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又是如何将其拆分、旋转、组合的。毕加索的画有种埃及风格,能从最能表现物体独特形式的角度去畫。不同之处在于组合方式,使得他的画更具立体感。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
2 结语
西方艺术是一部再现真实的艺术,20世纪前画家追求写实性,20世纪后画家寻觅主观感受,无论何种真实,艺术家都不可避免解决画面“合适”的问题。在透视法出现之前,西方艺术家对真实的描绘是在埃及风格知识性基础上用眼睛观察事物,进行短缩法的初探。透视法出现后达·芬奇结合渐隐法,让艺术能够征服真实。这一过程是知识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合适”。但印象派不同意这种传统概念的再现真实,他们强调尊重“纯眼”下的真实感,于是又引起物象的真实客观性与色彩的主观再现性之间的平衡。艺术发展到现代,给予装饰的图案以优先地位时,他们牺牲了长期实践的用光影塑造形体的方法,艺术家们又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真实,即平面性构图背后的真实立体性。“观察一位艺术家如此努力地追求合适的平衡是件引人入胜的事。”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