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考取了大学,谁便当大学生,似乎不应该发生“怎样当”的问题。
假使要拿它来当作一个问题看,则一方面大学生只是读书求学,问题简单到不必多谈。但另一方面,则各人的个性不同,兴趣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问题复杂得使人无从谈起。
不过,每个人,对于自己现实生活是否感觉有问题,主要关系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乃至生活意境。一般人的生活意境,在一生中,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阶段:最先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根本不觉得有问题的阶段;其次是开始有主动的思考力、评断力,到处发生怀疑,到处提出问题的阶段;最后则是通过怀疑而发现人生的方向,以走上解决问题之途的阶段。
尽管多数人只停留在第一阶段中便混过一生,也有人则又背负着人世无穷无数的问题以没世;但就人生发展的常态,一个人当他走进了大学,应当是属于开始对人生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大学生当面的问题便是“怎样当一个大学生”。同时每个问题,有其特殊性的方面,也有其共同性的方面。特殊性的方面,可以留待各个人去思考;共同性的方面,不妨大家作一种共同探索的尝试。
但就求学的根本动机,及求学的整个归结来说,则一定是为了对时代负责,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来负责。时代的要求,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要求,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生活的最高规律。因此,虽然凡是可以成为知识的东西,都有学问上的价值,但其中与时代问题密切相关的,必然要摆在求知的第一位,而集注以最优秀的心灵和力量。
在这苦难的时代,也有人关紧房门,背着时代,干点鸡零狗碎的无关痛痒的工作,认为这即表示了学术的崇高纯洁。但夷考其实,则此种人,常常是在表面上离开现实,而事实上乃不断地向现实讨便宜,以助成现实的黑暗面。揭穿了说,这是以时代的血和泪来作建造象牙之塔的水泥。这种象牙之塔,实际只是魔宫里的更衣室。若以此来鸣高,并以此来向青年立教,那才真是残酷的狡狯。所以我觉得“以天下为己任”,过去有出息的秀才是如此,今日有出息的大学生也一定是如此。
但是,以天下为己任,并非说每一个大学生,应当加入到“天下”的现实中去实际地干;相反的,在人生的全历程中,大学生是积蓄知识能力的时代,而不是使用知识能力的时代。因此,大学生的本分,是在知而不在行;更正确的说,是要把知当作行的时代。所以,大学生应当由对于时代、现实的密切关心,而去知道时代,知道现实;但不能,也不应该,马上去参加时代,参加现实。
正如Korff在其《人间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第一章中所说,为了要了解一种事实,常常须要从事实后退一步,与事实保持一个相当的距离。知识青年参加现实的目的,是要把现实加以推进改造。不了解现实,而去参加现实,常常掉入在现实的泥淖中,以致随波逐流,结果成为现实的牺牲品。因此,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学生,应当从天下的现实中后退,退到自己的古典性的书本上,退到科学研究的最新结论上;站在这种书本上、结论上,来看现实的问题,而不让现实问题中所挟带的现实利害遮蔽了人类理性的成果;要使现实问题随着理性之光来回转,而不使理性之光随着现实的利害来摆动。
只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真精神,则在大学时期,退到书本上愈深,退到实验室里愈深,便算守住了大学生的本分,尽到了大学生的本分,同时也就真正担负了时代在这一方面的责任。而在这种尽本分的纯洁无私的心灵活动中,不把学术和天下国家连成一片不止。 世上尽有强调只管个人作学问,不要关心时代痛痒的人,这是因为在此种人的内心深处,常藏有肮脏不堪告人之隐。我国现代的悲剧,从某一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来自五十年以来,少数守本分、尽本分的大学生,在精神上却与时代隔绝,让不守本分、不尽本分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操纵学校的风气,出到社会,又操纵了现实的政治社会的风气。今日的大学生,若有志于挽救我们自身的悲剧,应当从自己不扮演悲剧的角色做起。
然则现在大学中,有许多与学术无关的活动,大学生是否可以一概不参加?我不敢作此主张。但我却可以说,所有这类的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都不能居于重要的地位。尽管以专门推动这类活动为职业的人,一天多一天,一天有力一天。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恐怕不应出之以“行其所信”的态度,而只是出之以“知其所行”的态度。对大学生而言,一切都是知的对象,都是研究评判的对象。所以大学生参加到学术以外的活动,既不是信仰,也不是反对,更不是敷衍,而只是为了要知道它,要研究评判它。
大学生是以理性之光去與现实(包括表面是超现实而实际上是最现实的东西在内)相连结,而不是以行动来与现实相连结。在大学生时代能作一个强有力的理性之人,将来出到社会才能作一个强有力的行动之人。过早地投向现实,也像过分的早婚,实际上只意味着人生的不幸。
我在上面说过,大学生是理性高于一切,怀疑多于信仰的生活时代;又说过,在大学生时代,能作一个强有力的理性之人,将来出到社会,才能作一个强有力的行动之人。但这里可能发生两种误解:第一,顺着西方文化的传统和今日大学的实况,容易把理性只解作成就知识的一面,因而忽略了道德的理性。第二,因为我针对大学生本分以外的事物而将“行动之人”从大学生中划分出去,容易误认大学生只顾求知而可以远离行动实践。其实,道德理性,应当是知识科学理性的动力及其承载力。而大学生由道德理性的自觉,自然不能仅限于追求成为一个知识之人;势必在当下的大学生活的本分中,成为一个坚强的行动之人,实践之人。在知识的跛行发展中,不能伸长出完整的人格,最后也会扼杀知识的源泉,这正是现代文明的危机、病态,须要我们加以超克的。
(文章节选自《徐复观全集·青年与教育》)
作者简介: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人,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文学论集》等。
假使要拿它来当作一个问题看,则一方面大学生只是读书求学,问题简单到不必多谈。但另一方面,则各人的个性不同,兴趣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不同,问题复杂得使人无从谈起。
不过,每个人,对于自己现实生活是否感觉有问题,主要关系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乃至生活意境。一般人的生活意境,在一生中,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阶段:最先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根本不觉得有问题的阶段;其次是开始有主动的思考力、评断力,到处发生怀疑,到处提出问题的阶段;最后则是通过怀疑而发现人生的方向,以走上解决问题之途的阶段。
尽管多数人只停留在第一阶段中便混过一生,也有人则又背负着人世无穷无数的问题以没世;但就人生发展的常态,一个人当他走进了大学,应当是属于开始对人生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大学生当面的问题便是“怎样当一个大学生”。同时每个问题,有其特殊性的方面,也有其共同性的方面。特殊性的方面,可以留待各个人去思考;共同性的方面,不妨大家作一种共同探索的尝试。
但就求学的根本动机,及求学的整个归结来说,则一定是为了对时代负责,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来负责。时代的要求,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要求,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生活的最高规律。因此,虽然凡是可以成为知识的东西,都有学问上的价值,但其中与时代问题密切相关的,必然要摆在求知的第一位,而集注以最优秀的心灵和力量。
在这苦难的时代,也有人关紧房门,背着时代,干点鸡零狗碎的无关痛痒的工作,认为这即表示了学术的崇高纯洁。但夷考其实,则此种人,常常是在表面上离开现实,而事实上乃不断地向现实讨便宜,以助成现实的黑暗面。揭穿了说,这是以时代的血和泪来作建造象牙之塔的水泥。这种象牙之塔,实际只是魔宫里的更衣室。若以此来鸣高,并以此来向青年立教,那才真是残酷的狡狯。所以我觉得“以天下为己任”,过去有出息的秀才是如此,今日有出息的大学生也一定是如此。
但是,以天下为己任,并非说每一个大学生,应当加入到“天下”的现实中去实际地干;相反的,在人生的全历程中,大学生是积蓄知识能力的时代,而不是使用知识能力的时代。因此,大学生的本分,是在知而不在行;更正确的说,是要把知当作行的时代。所以,大学生应当由对于时代、现实的密切关心,而去知道时代,知道现实;但不能,也不应该,马上去参加时代,参加现实。
正如Korff在其《人间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第一章中所说,为了要了解一种事实,常常须要从事实后退一步,与事实保持一个相当的距离。知识青年参加现实的目的,是要把现实加以推进改造。不了解现实,而去参加现实,常常掉入在现实的泥淖中,以致随波逐流,结果成为现实的牺牲品。因此,真正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学生,应当从天下的现实中后退,退到自己的古典性的书本上,退到科学研究的最新结论上;站在这种书本上、结论上,来看现实的问题,而不让现实问题中所挟带的现实利害遮蔽了人类理性的成果;要使现实问题随着理性之光来回转,而不使理性之光随着现实的利害来摆动。
只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真精神,则在大学时期,退到书本上愈深,退到实验室里愈深,便算守住了大学生的本分,尽到了大学生的本分,同时也就真正担负了时代在这一方面的责任。而在这种尽本分的纯洁无私的心灵活动中,不把学术和天下国家连成一片不止。 世上尽有强调只管个人作学问,不要关心时代痛痒的人,这是因为在此种人的内心深处,常藏有肮脏不堪告人之隐。我国现代的悲剧,从某一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来自五十年以来,少数守本分、尽本分的大学生,在精神上却与时代隔绝,让不守本分、不尽本分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操纵学校的风气,出到社会,又操纵了现实的政治社会的风气。今日的大学生,若有志于挽救我们自身的悲剧,应当从自己不扮演悲剧的角色做起。
然则现在大学中,有许多与学术无关的活动,大学生是否可以一概不参加?我不敢作此主张。但我却可以说,所有这类的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都不能居于重要的地位。尽管以专门推动这类活动为职业的人,一天多一天,一天有力一天。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恐怕不应出之以“行其所信”的态度,而只是出之以“知其所行”的态度。对大学生而言,一切都是知的对象,都是研究评判的对象。所以大学生参加到学术以外的活动,既不是信仰,也不是反对,更不是敷衍,而只是为了要知道它,要研究评判它。
大学生是以理性之光去與现实(包括表面是超现实而实际上是最现实的东西在内)相连结,而不是以行动来与现实相连结。在大学生时代能作一个强有力的理性之人,将来出到社会才能作一个强有力的行动之人。过早地投向现实,也像过分的早婚,实际上只意味着人生的不幸。
我在上面说过,大学生是理性高于一切,怀疑多于信仰的生活时代;又说过,在大学生时代,能作一个强有力的理性之人,将来出到社会,才能作一个强有力的行动之人。但这里可能发生两种误解:第一,顺着西方文化的传统和今日大学的实况,容易把理性只解作成就知识的一面,因而忽略了道德的理性。第二,因为我针对大学生本分以外的事物而将“行动之人”从大学生中划分出去,容易误认大学生只顾求知而可以远离行动实践。其实,道德理性,应当是知识科学理性的动力及其承载力。而大学生由道德理性的自觉,自然不能仅限于追求成为一个知识之人;势必在当下的大学生活的本分中,成为一个坚强的行动之人,实践之人。在知识的跛行发展中,不能伸长出完整的人格,最后也会扼杀知识的源泉,这正是现代文明的危机、病态,须要我们加以超克的。
(文章节选自《徐复观全集·青年与教育》)
作者简介:
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人,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文学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