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耳、夏天敏:如何看待作家获奖及得失?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ilin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内蒙古赤峰市读者曹跃进,贵刊多年来的铁杆订户。贵刊2016年第12期同期发表两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田耳的《附体》和夏天敏的《酒摊》两篇小说,令我惊喜并且感觉很亲切,因为这两位作者当初的获奖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和《好大一对羊》都令我喜爱,两篇作品后来也都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并且产生广泛影响。而后的这些年,我也关注田耳和夏天敏的创作,也时不时读到他俩的一些小说,虽然小说总体上也都不错,但似乎总感觉没有超越当初他们各自的获奖小说,两位作家至今似乎也没有人们想象中获奖后的大红大紫。我很想知道田耳和夏天敏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当初的获奖对你们个人来说到底得失如何?现在我感觉不少作家都很看重评奖,尤其很看重鲁迅文学奖,这种创作上的价值取向正确吗?两位老师对此作何评价和建议?谢谢!
  田 耳:谢谢曹先生关注。《一个人张灯结彩》是十年前发表的一篇中篇小说。我以这篇小说获得次年的鲁迅文学奖,之前我无业,获奖后成为县文联的创作员,写作至今。毫不夸张地说,这篇小说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获奖,这篇小说受到的关注必然远大于我別的作品,很多朋友通过这篇小说认识我,或是只读过这一篇。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为我个人的代表作,既是代表作,往往也难以突破。因为阅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文本本身相关,也与作品的影响力、受关注相关。作家有一篇代表作已是不易,突破自己的代表作,形成新的代表作,自是难上加难。多年写作,我只能要求自己尽力完成、尽力写好每个作品,能有什么影响,则是己力莫为之事,听天由命了,所以也不操心。即使获了“鲁奖”的作家,回头一看,也没有几个大红大紫,甚至持续写下去的也不多。获奖,也仅仅是一次获奖而已。另外,《一个人张灯结彩》虽早就改编了电影剧本,却从未拍摄,这也是我小小的遗憾。
  夏天敏:曹跃进先生,衷心感谢你对我的关注,衷心感谢你对一份刊物执着的爱和对一个作家始终的关心。你讲到我和田耳的情况,当年我以《好大一对羊》获奖,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被多种选刊和集子刊用,获得了不少殊荣。其实,在之前我已发表了不少作品,这篇作品获奖也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获奖之后,我的创作进入了井喷期,一年发五六个中篇,其中有我认为在艺术上超过《好大一对羊》的作品,只是没引起关注。
  我认为获奖,尤其是鲁迅文学奖对一个作者来讲是重要的,排除其他非正常因素,获奖是对作品的肯定,至少是对获奖前创作的整体肯定。它能激励作家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激励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我在获奖后写作出现的一个高峰,正是这种激励产生的效果。
  关于大红大紫,中国之大、作家之多、作品之多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其中有很多因素,如天之时、地之利、人之和,我偏居云南滇东北,显然没有优势。最重要的是自己不是有大才华大学问的人,尽自己努力,则心安了。
  看重“鲁奖”是对的,起码是个文学标杆。但写作是自己的事,对得住内心、对得住良知、对得住灵魂就行了。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意义上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还是中国古代的一座既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的文化矿藏: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的精神诉求与心路历程,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思想识见,客观地再现了历史人物与社会风貌。所以,才有了现代历史学家“以诗证史”的学术共识。毋宁说,古典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遗产,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特别是那些义无反顾地走上“古体”(格律)诗词创作道路的人们
[摘 要]运用“给教室制作名片”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在情境化、有意义的度量活动中“做中学”,体会度量的本质。通过对测量数据的研究与分析,帮助学生准确建立度量标准,认识度量工具,积累度量活动经验,获得较好的度量操作能力,达到培养度量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名片;度量;教室有多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12-03 
对于熊秉明先生《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早有所闻,也仰慕已久。此书在海内外有好几种多卷本,也有好几种单行本,尤其2002年6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单行本,其封面设计及版式似乎更为赏心悦目,也让人更为心仪。  尽管这单行本有所“割爱”——被压缩掉了许多内容,但多卷本中的出彩之话语,并没有一割尽割。比如“缘情的书法理论”、“伦理的书法理论”、“纯造形的美”、“天然派的书法理论”、“佛教与书法”等章
在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中,有幸聆听了陈云仙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一课,感受颇深。    一、舍弃情境导入,改用旧知复习铺垫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往往喜欢用所谓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作为新课的导入,或给学生讲故事,或请几个卡通人物来对话,或请数学王国中的某些代表登台亮相帮助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引入有时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课都适用情境导入。陈老师的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
一、苏中共事  杨人楩与吕叔湘最初相识于人文荟萃之地苏州。吕叔湘于东南大学毕业后,曾前后两度任教于苏州中学,第一次是1928年初,经同学介绍到苏州中学教党义(三民主义);第二次是1929年暑假以后直到1935年赴英留学之前,期间担任英文首席教师兼图书馆主任。杨人楩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也在1930年间受校长汪懋祖的盛邀来到苏州中学,担任历史科目首席教师。  关于两人于苏州中学汇聚,后世文坛大家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仍然有不少教师就习题练习题、讲习题,视教材为“圣经”,削弱了教材习题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为此,教材习题的“二度开发”,应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一些粗浅的做法与体会。    一、预习铺垫——突破习题难点    教材编排的某些习题,由于包容的知识点综合性较强,所以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假如教师直接讲解,学生难以接受,即使再多练一些与
十年前的中国国有能源和矿业公司似乎有着主宰世界的势头。那时,受大宗商品需求急剧增加及国有银行廉价贷款的双重驱动,中国企业大量从阿富汗、赞比亚等国购买资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观察人士因此担心中国企业可能会展开无人能挡的全球收购。  如今,中国能源企业也吸取了深刻教训,国际社会对此的焦虑也有所缓解。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国企将会变得更加优秀,在外部投资中也将更多地考虑商业利益。  事实上,中国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数学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四基目标。今天的数学教育,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学生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
一  袁浦过年!  手握一张硬座票,高高擎起,挥舞着,随欢喜流奋进。火车一路嘶吼,用八言文,大声叫唤:过年回家回家过年……  通往春天的路上皆年客。车厢内外,年天年地,年日年月,年男年女,年长年幼,年胖年瘦,年高年低,年站年坐,年吃年喝,年说年笑,满脸是年,满嘴是年,满眼是年,一身是年。  哐的一声,抖一抖,轻晃一下,刚得平衡,杭州站戛然停住。续倒三回公交车,便是我的嫡嫡亲的故乡钱塘沙上。黄沙桥站
《山海经图赞》二卷,晋代郭璞撰。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是两晋之际的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山海经图赞》原本是“山海经图”与赞体文学的结合,是“用简洁的语言对图画内容加以评述的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关于“颂赞”的文体论。他认为,赞”是“颂”这种文体的一个细小分支(“颂家之细条”)。他特别指出:“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义兼美恶,亦犹颂之变耳。然本其为义,事生奖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