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置身新时代文明实践浪潮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悉保护区、姑苏区历史的朋友应该都记得,在建区之初上级就曾赋予我们打造‘四区四高地’的使命。近期苏州市正式推出‘1+11’总体方案,并再次明确了保护区、姑苏区的发展定位,即‘一中心、两高地、一典范’——‘行政和文商旅中心、教育医疗高地、科技创意高地和苏式生活典范’。这既是对成立保护区、姑苏区初心目标的深刻砥砺,又是站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视角对保护区、姑苏区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姑苏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副部长王沁诚眼中,只有“人居”才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也是“城”的缘起所在。2020年底,姑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挂牌,为全民置身新时代文明实践浪潮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也为打造美好人居环境开启了未来通道。
  “两中心”融合发展,讲好姑苏故事
  如何让市民找到归属感?据介紹,中心共开设理论宣讲、教育、文化、健康和体育促进、科技科普五大平台服务功能,作为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指挥管理中心,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数据云图,围绕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文明实践工作,全面指导各街道各单位围绕五大平台科学有效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一年多来,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姑苏区已组织起一支接地气、有温度、有力量的志愿者队伍,目前累计注册志愿者32万余名,志愿团队2200余支,实施重点项目80余个。
  “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姑苏区融媒体中心的支持下,更有利于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了更好地传播姑苏文化,‘两中心’形成融合发展矩阵,建设成为姑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坚强阵地,展现姑苏新气象新活力的前沿窗口,为姑苏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助推引擎。”王沁诚直言这是一次打破常规思维的探索。
  随着“两中心”新篇章的开启,姑苏区融媒体中心作为集主流舆论阵地,在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视频、音频、文字、连线、网络图文等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媒传播”,同时还打通与中央、省、市级媒体的发声渠道,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有效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讲好姑苏故事。
  新时代文明实践,将苏式宜游发挥至致
  “800年前,当马可·波罗这位世界著名‘驴友’来到苏州,一定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佳体验,让他彷如回到了故土家乡,才能饱含热情地将苏州盛赞为‘东方威尼斯’,并从此使苏州成为享誉世界、闻名全球的旅游胜地。”王沁诚表示,要做好苏式宜游生活,必须回归本源,突出强调“体验感”。
  近年来,姑苏区积极推进街巷更新,许多略显老旧的街巷不仅“颜值”得到明显提升,其背后隐藏的内涵也逐步被挖掘出来,不少地方甚至还成了网红打卡地。
  近期在喜马拉雅上线的《有声平江·万巷更新》音频专辑,以幽默潮流的音频形式,传播平江古巷及周边30条街巷的人文轶事,彰显古城底蕴。目前,平江街道正加紧为这些街巷制作全新“身份证”(即包含音频二维码的标识),待后期全部上墙后,广大市民游客就可以边漫步街巷,边聆听古巷背后的故事。
  王沁诚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姑苏区围绕数字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广泛开展,与喜马拉雅等头部文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形成了有声书房、有声党建站、“‘稚’爱古城·声动姑苏”等一系列创新载体和活动品牌。
  “目前,姑苏区通过街道、社区共设立1个中心,1个分中心,8个所,168个站,有条件、有特色的66个点,符合条件的普惠性、公益性场馆都可以挂牌,全区联动,打通新时代文明工作和志愿服务平台,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姑苏行’品牌特色,将苏式‘宜游’发挥到极致。”
  发挥老龄化特色,打通志愿服务平台
  姑苏古城,粉墙黛瓦,庭院深深,随处可见的街巷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故事,洋洋洒洒,似乎永远都说不完。大运河,使得古城苏州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也正是大运河造就了苏州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景色。虽多次重筑、修缮、疏浚,但运河的变动不大。
  王沁诚表示,为进一步做优做强运河文化发掘、遗产保护等志愿服务工作,中心特别设计推出了大运河文化带姑苏段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更加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守护和扮靓大运河。
  金阊街道运河社区整合辖区内枫桥景区、寒山寺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打造了“金相邻——先锋合力·运河和美”志愿服务品牌;瑞光社区整合辖区内盘门景区、党员护步岗、运河党群服务中心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区居民、市场商户、商场、商家、学校等社会资源打造了“四支四护”志愿服务品牌“全方面、多维度、精准服务”用红色志愿服务精神传承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做好红色宣传“兵”。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姑苏区老龄化特色,中老年群体成为志愿队伍的中坚力量。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志愿服务为中心实体化运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金阊街道环秀社区的“红巷名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吴地居民,在每天巡街服务的同时,他们积极挖掘辖区文化历史,串联起了古城小巷里星罗棋布的微景点。今年初,这些志愿者历时两个月共同编写了一本《古巷微旅游名嘴说故事》图册。
  图册里印制了王洗马巷、西百花巷、包衙前等共计10余处网红街巷打卡点,配上实景图片,专门服务来小巷旅游探访的背包客们,让他们能跟随指引,走进粉墙黛瓦的街巷中,感受姑苏古城的秀美。截至目前,该街巷志愿服务队已向市民及游客发放这本微旅游图册600多份。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志愿服务品牌还有很多,姑苏区发挥区域老龄化特色,打通志愿服务平台,全民置身新时代文明实践浪潮。
其他文献
“开车这么多年,行驶在路上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应该在斑马线前。”庄晓天曾经是一位从业十余年、拥有二十年驾龄的出租车司机,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十年来苏州道路硬件设施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令他感慨最深的,则是越来越多的车子会自觉地在人行横道前做到主动礼让行人,并做到不以鸣笛的方式来催促行人快走。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斑马线理解成行人的生命线。红灯停绿灯行、请您不闯红灯、车辆要礼让行人……这些小学生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喜欢用“小哥”来称呼外卖派送员和快递派件员,这一声声或稚嫩或苍老的“小哥”,让苏州从遥远的异乡和高不可攀的最强地级市,变成了一座随处都能有熟人的江南水乡。  2020年,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刷屏网络,很多人发出思考:“不只是外卖员被困在了系统里,我们都是被困在大都市的人。”幸好,苏州以她特有的弹性和柔软,给了小哥们更多的空间,也让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为
期刊
每座城都有它独有的温度,苏州也一样。在苏州,有太多的细节和故事值得被人津津乐道地谈论,这些,不是三姑六婆的家长里短,而会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苏州是一座值得爱与被爱的城市,是一个到处被阳光照耀着的,充满温暖的地方。  苏州正用一个个细小的行动,镌刻出温暖且友好的城市肌底,满载一城的美好和希望,续写更多美好的故事。  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  “听说这里在免费教孩子们弟子规。”“真的吗?弟子规最近很火啊,能把
期刊
“衣食住行”,“行”为压轴。近年来,“绿色出行”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它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益于健康、兼顾效率……是文明城市的出行标配。  没有车?一样可以想去哪去哪  周维清老家在河南,来苏州7年,做过职员,也开过小饭店,而如今的他是一名曹操网约车司机。2018年,周维清接受了公司的正式培训,也通过了“素质测评模型”的考核,成为了一名网约车司机。  早在2017年4月,曹操专车就获得了苏
期刊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时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太阳到达黄经150°,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中的“处”字,有终止、躲藏的意思,因此,处暑也意味着“出暑”,代表着“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天气已经到了尾声,尽管在这期间仍要面临“秋老虎”,但气温总体已呈下降趋势。  中国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味着此节气中老鹰
期刊
陶行知先生是享誉中外的大教育家,他教育理论的核心主张——生活即教育,一直为国人所推崇,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论”。陶先生提出的这种契合中国社会发展、教育水平以及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特点的教育理论,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历久弥新,价值非凡。  文明的养成离不开教育的引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教学做合一,这种卓越的教育思想既直抵教育的核心,教书育人,弘扬真善美,又涵盖人与社会的生活、生产与发展,与文明
期刊
露营,是发现,也是融入。发现你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你最熟悉却未曾探知的自然之物。而在注视着那日光变换、云彩更迭之中,在婆娑树影、草木生香的包围之下,内心油然而生的那份快活,是融入的喜悦。当然了,无论是三五成群地奔向自然,还是一人一椅独赏落日余晖,都能喝到爽口的啤酒,也都能拥有夏日蝉鸣和冰到一口咬下去碎棱棱的西瓜的绝佳搭配。篝火明亮,雨后贯虹,一切与自然的无声对话,都将给心灵带来无限的平静。  在社
期刊
我们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我们曾向往诗和远方,我们曾飞赴彼岸寻找不一样的风光……然而,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无情地阻碍了我们穿行世界的步伐,渐渐地,我们开始探索拥抱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摸索户外生活美学的无限可能  露营,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苏格兰阿瑟尔伯爵迎接到访的国王詹姆斯五世和国王母亲时,便在高地上准备了奢华的帐篷、可口的食物以及精致的生活用品。以天为盖地为庐,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睡去,
期刊
城市的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城市的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文明滋养。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的产物,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一则则公益广告、一件件志愿者的红马甲、一张张童真不设防的笑容、一双双有人搀扶的苍老双手……正是这些文明的点滴细节汇集在一起,交融在一处,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点亮了苏城的文明之光,推动这座城市向善向上,不断走向新的高度,也为这座城里的每一个人,照亮了回家的路,增
期刊
一城文明风,满目皆新景。  “经过长期的城市文明建设,苏州的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品质都在不断提升,作为一名苏州人我深有体会。”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温波表示。对于苏州而言,从全国文明城市到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历史必然、发展所需、民心所向,这不仅是一次从标准到内容的全面升级,更是城市建设的一次提质增效。  以人为本,苏州文明永恒的底色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以人民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