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试教育偏重课本知识,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偏差,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验教学 课堂实践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造成偏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即通过教师的三尺讲坛,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虽然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扎实、牢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造成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运会竞赛中夺金摘银,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才。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代素质教育的今天,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以动手操作能力为基础,也只有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式,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提出和检验都离不开实验,如果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精心指导”作用,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精心指导”作用
1、通过改进实验器材,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实验器材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必备条件,实验器材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学生实验器材中,针对酒精的火焰不强,有的学生用废铁罐头做成防风罩,还有的同学在酒精灯的灯芯里插入1厘米左右深的铜丝,使灯芯的酒精迅速汽化后,便持续燃烧酒精蒸汽,火焰大大增强,改进后的酒精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些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发明创造的自信心,他们自然就乐于动手。
2、将部分固定步骤的测定性实验变为开放性实验。
对于测定性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按班就序地进行,限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开放式实验,即发给学生实验用具,讲明实验目的,不告诉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不断动手实验来研究实验过程。在测石块的密度时,有的小组先测体积后测质量,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明白先测体积石块会粘有一定质量的水,再测质量会使质量增大,通过不断地动手实践,探索出最合理的测量步骤是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还有《测定小灯泡功率》、《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等实验,开放式实验,使学生的手脑并用,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注重主体参与,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将演示变为学生随堂实验。
教学实践证明,演示实验在重视现象,建立概念,总结其规律,验证其理论,加以应用,示范操作规则,特别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逐渐体会到:演示实验把学生置于“看和听”的位置,他们虽然心理“跃跃”但两手却不能“试试”,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能充分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演示为学生随堂实验,乃至改革物理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初中物理教改中尤为紧迫。“注重主体参与”就是尽量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
(1)对于操作简单的小型演示实验,师生共同参与,做到人人动手。
比如在演示完“鸡蛋由于惯性落水的实验”后,为了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就让学生都来动手做“把压在直立笔帽下面的长纸条抽出来的惯性实验”比赛,看谁的笔帽不倒。比如演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器材,动手检验身边的物体,哪些易导电,哪些不易导电。这一系列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把物理教学中的某些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学生实验。
特别对于物理规律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是怎样形成的。演示中为改变学生观察、教师忙、学生乱的被动局面的实验,搬放在实验室进行,变成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来发现规律。
二、开展课外实验,丰富学生动手内容
课外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有益。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
1、做好课本上的每个小实验。
这些小实验具有器材少,操作简单的特点,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定期交流。将学生的课外实验纳入教师的检测和引导范围,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象《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的小实验和生活实验联系紧密,同学们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2、鼓励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比赛。
同学们根据课本所学的知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成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有的同学利用牙膏盒和平面镜制成了小潜望镜,有利用粗铜线制成了曲轴连杆活动教具,有利用两个小球和弹簧制成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器,有利用牙刷演示摩擦力方向,有利用注射器制成了活塞式抽水机,有利用小直流电动机和手油盒制成了小型离心泵模型,还有利用双刀双掷开关制成了“视频、音频切换器”等等。
3、开放实验室,开辟第二课堂。
学校成立兴趣小组,通过辅导,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科技活动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到实验室做一些课堂看不清的演示实验,以及一些课堂内难以看到现象的实验,如硫酸铜溶液与水之间的扩散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动手,培养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的同学利用碗作出了力、热、声、光等几个家庭小实验,在盛满水的碗内放一冰块,冰块熔化后,液面不变;将一只玻璃小球放入做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在两只碗中做墨水在热水、冷水中的扩散实验;用几只碗盛有不同深度的水做音色不同的声学实验;在盛有水的碗中插入一根筷子的光的折色实验等。再例如,让学生在坐客车时,体会惯性现象以及运动和禁止的相对性,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我在平日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以上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和发挥。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验教学 课堂实践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造成偏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即通过教师的三尺讲坛,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虽然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扎实、牢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差,造成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运会竞赛中夺金摘银,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才。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代素质教育的今天,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以动手操作能力为基础,也只有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式,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提出和检验都离不开实验,如果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精心指导”作用,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精心指导”作用
1、通过改进实验器材,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实验器材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必备条件,实验器材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学生实验器材中,针对酒精的火焰不强,有的学生用废铁罐头做成防风罩,还有的同学在酒精灯的灯芯里插入1厘米左右深的铜丝,使灯芯的酒精迅速汽化后,便持续燃烧酒精蒸汽,火焰大大增强,改进后的酒精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些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发明创造的自信心,他们自然就乐于动手。
2、将部分固定步骤的测定性实验变为开放性实验。
对于测定性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按班就序地进行,限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开放式实验,即发给学生实验用具,讲明实验目的,不告诉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不断动手实验来研究实验过程。在测石块的密度时,有的小组先测体积后测质量,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明白先测体积石块会粘有一定质量的水,再测质量会使质量增大,通过不断地动手实践,探索出最合理的测量步骤是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还有《测定小灯泡功率》、《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等实验,开放式实验,使学生的手脑并用,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注重主体参与,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将演示变为学生随堂实验。
教学实践证明,演示实验在重视现象,建立概念,总结其规律,验证其理论,加以应用,示范操作规则,特别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逐渐体会到:演示实验把学生置于“看和听”的位置,他们虽然心理“跃跃”但两手却不能“试试”,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能充分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演示为学生随堂实验,乃至改革物理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初中物理教改中尤为紧迫。“注重主体参与”就是尽量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
(1)对于操作简单的小型演示实验,师生共同参与,做到人人动手。
比如在演示完“鸡蛋由于惯性落水的实验”后,为了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就让学生都来动手做“把压在直立笔帽下面的长纸条抽出来的惯性实验”比赛,看谁的笔帽不倒。比如演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器材,动手检验身边的物体,哪些易导电,哪些不易导电。这一系列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把物理教学中的某些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学生实验。
特别对于物理规律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是怎样形成的。演示中为改变学生观察、教师忙、学生乱的被动局面的实验,搬放在实验室进行,变成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来发现规律。
二、开展课外实验,丰富学生动手内容
课外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有益。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
1、做好课本上的每个小实验。
这些小实验具有器材少,操作简单的特点,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定期交流。将学生的课外实验纳入教师的检测和引导范围,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象《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的小实验和生活实验联系紧密,同学们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2、鼓励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比赛。
同学们根据课本所学的知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成了丰富多彩的作品,有的同学利用牙膏盒和平面镜制成了小潜望镜,有利用粗铜线制成了曲轴连杆活动教具,有利用两个小球和弹簧制成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器,有利用牙刷演示摩擦力方向,有利用注射器制成了活塞式抽水机,有利用小直流电动机和手油盒制成了小型离心泵模型,还有利用双刀双掷开关制成了“视频、音频切换器”等等。
3、开放实验室,开辟第二课堂。
学校成立兴趣小组,通过辅导,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科技活动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到实验室做一些课堂看不清的演示实验,以及一些课堂内难以看到现象的实验,如硫酸铜溶液与水之间的扩散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动手,培养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的同学利用碗作出了力、热、声、光等几个家庭小实验,在盛满水的碗内放一冰块,冰块熔化后,液面不变;将一只玻璃小球放入做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在两只碗中做墨水在热水、冷水中的扩散实验;用几只碗盛有不同深度的水做音色不同的声学实验;在盛有水的碗中插入一根筷子的光的折色实验等。再例如,让学生在坐客车时,体会惯性现象以及运动和禁止的相对性,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我在平日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以上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