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认为高等学校要适应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自己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实践中的积极地位,吸收西方公众理解科学理念,革新科学教育思想,开展公众科学教育研究,培训公众科学教育人员,支持师生参加公众科学素质教育活动。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学教育;公众科学素养
谈起高等院校的科学教育改革,人们有诸多理念。本文提出高等院校科学教育改革的公众意识,旨在引导改革者关注国际社会蓬勃发展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顺应国际竞争焦点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国民素质竞争的趋势。这里的公众意识,含义是把高等院校科学教育的目光转向公众,研究与社会发展相称的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理论,实施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标的科学教育实践。
1 国际杜会蓬勃开展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旨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当初,这场运动并未引起政府关注,到了80年代,随着东西方对抗弱化,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政府介入这场运动。1986年,工英国政府组建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创办《公众理解科学》杂志,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这场运动;1989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洲公众科技指标调查委员会,指导各国开展公众理解科学活动。在这场运动中,公众科学素质这一概念引起人们关注,成为竞相探讨的热点。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质是一个公民所必需的最低程度理解科学技术的能力。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能力:一是对基本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力;二是具备科学推理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具备一定科学思维的习惯;三是能够理解含有科技内容的公共政策议案,即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权威的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看重公众科技素质。不但把它选为一年一度的国际竞争力评价重要参数,而且把它的意义纳入到其他评价参数的选择中。总之,人们达成一个共识:公众科学素质是制约国家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是衡量国家圆际竞争力基本指标。
为获得竞争优势。西方各国政府主要从两方面推动了这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运动。其一。改革学校科学教育。1988年,英国通过《1988年教育改革法》,以后又颁布《全国学校课程》。制定《科学教育标准》和《设计与技术课程标准》。英国的教育改革得到欧美各国响应。1989年,美国推出世界瞩目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计划“2061计划”,旨在改革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科学教育课程。围绕该计划,他们先后推出《科学素质基准》、《科学素质导航图》、《科学素质设计》和《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等报告。1995年、2001年。美国政府又分别推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国家技术素养标准》。其二,面向公众展开理解科学教育。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发布《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报告。号召向公众谱及科学,指出“公众对科学更好的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1988年,英国政府对公众科学素质进行调查。并制定资助计划。1993年,英国政府发布《实现我们的潜力》科技白皮书,提出政府科普政策的目标;一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学;二是提高公众了解科学知识的水平。使公众就科技领域产业的公共议题进行更有效的公共辩论,从而强化民主决策。美国政府重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早在1972年,国家科学理事会为推出有力的科普政策;就实施了两年一度的《科工指标》调查。1992年,美国工程科学技术联合工作委员会和教育人力资源委员会联合,成立了美国公众理解科学工作组。1994年,美国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确立为政府科学工作的五大目标之一,提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美国应当成为一个科学普及的社会”。1999年,关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向国会提交4600万美元的科普经费预算,结果参议院把数目增加到5000万美元。英美对公众科学教育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这场运动的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以及多年来重科学知识技能教育轻科学素质教育,以至于不少高学历人不变真伪科学的现状。中国科协先后于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和2003年进行5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政府推出一系列科普政策。1999年,中国科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建议”。计划大纲提出了“九五”至“十五”期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奋斗目标,以及直至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0周年的远景目标,实现“2049年人人具备科学素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素质的内涵和标准进行了新的归纳。2002年,我国推出《科学技术普及法》,在世界上首次以法律形式保障公众获得基本科学素养的权利。这些举措对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发挥很大作用,我国达到基本科学素质的公众从1992年的O.2%上升到2003年的1.98%。
2 高等学校科学教育是提公众科学素质的工作母机
我国学者提出从三方面把握公众科学素质的内涵,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其一,了解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轮廓,理解这一知识体系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术语和概念,对客观世界的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其二,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有此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科学活动的理解,能认识科学实践中体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具有追求真理,识别伪科学的能力;其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杜会功能,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社会的深刻影响,理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社会支持和监督,能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作出合理反应,具有参与科学发展决策能力。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有多种渠道,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正式教育培训组织渠道,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道从事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电化教育的教育机构,从事各种专业培训的教育组织等所进行的科学教育;二是非正式教育组织渠道。主要指各类科学学会、科协、研发机构、大众媒体、工厂科技协会、博物馆、科技馆等进行的科学教育。这两种方式偏重点不同,具有互补性。正式教育培养组织渠道重视让公众接受系统化的知识、知识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各学科、专业的技能。小学、中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功能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大学的教育功能是使学生得到系统的高级专业知识,和获取、发现及应用这些知识的专业技能。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和电化教育机构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它们的科学教育功能应该与正规学校一样,但常常动手实验能力受到忽视。专业培养机构的科学教育较为重视技术原理和操作规程,有职业技能特色。非正式教育组织渠道重视向公众传播科学基本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新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的社会影响等,让公众从整体上了解科学。保持公众与科学发展、社会需要的同步性。科学学会、科协和研发机构作为科 学技术知识的创造者和管理者,通常以不定期的科技报告、科学讲演、科技座谈、科技板报等形式进行;大众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和出版物等,通过科技频道、科技周刊和科技版面不定期进行科技报道、科技新闻和科技评论。工厂科技协会主要是向工人进行科学教育,提高工人的科学素质,也常与工厂其他部门合作向社会公众传播工厂的新技术、新工艺,让公众了解新产品优越性。博物馆、科技馆等主要以实物或操作形式向公众展现科技魅力。
正式教育培训组织科学教育是形成公众科学素质的基础渠道,决定作着公众科学素质的基本水准和科学教育的基本吸纳能力。非正式教育组织的科学教育关注全体公众的科学素质状况,不论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个人的科学素质。非正式教育组织科学教育是对正式教育培养组织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它灵活多样、形式多变,是对没有机会受到正式教育培训组织科学教育群体的一种补偿,是对受过正式教育培训组织科学教育群体提供的深入、全面理解科学的一种提高性教育,是跟踪快速发展的新的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供具有现实性或前瞻性意义的科学教育。
高等院校作为正式教育培训组织的一种,无论对其他正式教育培训组织还是对非正式公众教育组织的科学教育都有基础性影响。
首先,高等院校是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研究基地之一。高等院校是人才和知识的集散地,也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成为高等院校学术界关注热点。向公众传播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成为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新取向。诸多高等院校顺应社会需要,组建科学传播专业,创办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研究机构,不但从事公众科学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而且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为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组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也为政府公众科学素质教育决策提供了参考。
其次,高等院校是各类教育组织科学教育人才的出生地,是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工作母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公众科学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公众的正式教育培训组织或非正式教育组织的科学教育人员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历。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也为这种要求的实现提供了条件。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进人小学、中学、各级教育培训组织、企业教育协会、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的越来越多。不论毕业于何种专业,他们面对的工作要求基本相同。那就是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深入,而且知晓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场券高等院校是公众接受科学教育的理想场所。高等院校拥有一支具备丰富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组织极为重要的科学教育群体。高等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他们每年发表数量极大的论文和专著,他们开设学术讲座,不断把这些成果告知公众。高等学校拥有巨大的藏书量和现代化的文献检索工具,有宽敞的教室、阅览室和学术报告厅,有多种学术研究组织和学生社团。高等院校有诸多科研设施,如实验室、标本室、展览室、博物馆、科技馆和高科技开发机构。这些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资源不仅为在校生,也为公众接受科学教育提供了理想场所。
最后,高等院校是现代科技知识走向社会、面向公众的重要出口之一。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它集中了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力量的70%,应用开发研究力量的40%,每年50%以上的科技成果源于高校。如何使科技成果从高校流向社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国际性难题。高等院校输出科技成果进入社会,创造社会效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让公众接受与科技成果相关的科技教育,使其具备接受科技成果的智力能力最为关键。作为集科技知识产生与传播于一身的高等院校,理应在各种科学教育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高等院校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这些人才不论在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组织工作,还是在其他岗位工作,都肩负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功能。高等院校不愧为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工作母机。
3 高等学校需要创新科学教育理念
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满足公众对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的需求是高等院校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可是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难于实现这一目标。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功利和经济收益,集全力兴建科技园、产业园。在发展定位上追求大而全、上规模上层次,国内著名,国际知名。在研发与教学关系上,重创新发明、轻教育推广。这些喜功、浮躁的做法严重扭曲了高等学校的科学教育目标。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应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探讨适应公众需求的科学教育理念,把目光转向公众,转向社会。
第一,在学校正规教育中,高等院校应针对专业特点实施科学教育。对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专业,高等院校要扭转只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不重视科技思想、科技精神、科技发展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等方面教育的观念,要增设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法学、科技传播学和科技写作学等科学素质课程,同时增开现代科技进展、科技开发管理与方法、各国科技政策等讲座,积极促成该类专业学生对科学技术有一个深入全面的把握,以适应社会需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艺术教育科学类专业,高等院校要改变文理屏蔽、培养现代科技盲的传统做法,在这些专业增设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科学技术简史、科技写作等基本科学素质课程,并开办科技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国科技政策等方面讲座,以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质。
第二。为适应社会需要,高等院校要开办面向公众的成人教育,并在成人教育中积极灌输科学教育理念。高等院校面向成人的教育形式有多种,如专业技能培训、函授、夜大、网络大学等。他们要么与其他单位联合,要么自己独立开办。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有一种理念,那就是把这种教育当作增加学校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教学管理松散,教学内容陈旧,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较少,即便有这些课程,讲授也不到位。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开设各种成人教育课程不能以经济收入为目标,也不能以一种专业技能的获得为宗旨,而要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前提,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诸方面,不忘灌输基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员专业知识技能与科学素质同步提高。
第三,高等院校要组织力量开展公众科学素质构成、公众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关系以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途径与办法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面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应对解决。首先,高校要创办公众科学素质研究与调查组织,研究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并积极参与地方、部门、行业公众科学素质的设计与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计划与对策;其次,高校要建立 科技传播专业,培养公众科学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同时面向大学各专业讲授科技写作课程、公众教育心理课程和科技传播课程,使毕业生能胜任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工作。最后,高校要关注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科学教育组织的科学教育水平,针对这些组织的科学教育人员开办培训班,讲授最新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
第四,高等院校要制定措施,支持师生参与公众科学素质教育实践。在西方,高等院校对科普的责任较为强烈,他们关注公众对科学的态度,乐意为公众推出科学素质课程。在美国,大学教授的年度考核,是否参与公众科普活动是一个重要评估因素。在公众科学素质极低的我国,高等院校更应该肩负社会赋予的责任,积极支持公众科学素质教育活动。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其一,要鼓励师生参与社会科普教育活动,在年度考核、优秀师生评选、职称评定等方面给那些参与科普活动并做出成绩者以政策倾斜;其二,要鼓励师生开展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给与他们经费和时间上的支助;其三,要积极支持学校师生与媒体或其他单位合作的公众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如举办面向公众的科技周、科普讲座等。其四,要围绕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主动与国家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合作,建立师生科普实践基地,通过参与式活动,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其五,要向公众开放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大学科研机构、学校博物馆、学校科技馆、学校图书馆和一些人文景观,并指派有关人员向公众讲解。
我国政府于1999年推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其目的是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与国家经济实力一样在20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看来,任务艰巨。因为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达到基本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仅为1。98%,远远低于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等院校,作为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工作母机,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行动起来,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为指南,为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组,中国科技竟争力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
[2]Walter E massey,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Untied States:what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can do?[J]],Science,1989,1245(9):98
[3]张正伦,中国公众的科学技术素养[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08-266
[4][8]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2)[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4.5
[5]张义芳,国外科普工作要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
[6]王渝生,科学普及任重道远[J],科学中国人,2004(4)45
[7]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3)[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238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学教育;公众科学素养
谈起高等院校的科学教育改革,人们有诸多理念。本文提出高等院校科学教育改革的公众意识,旨在引导改革者关注国际社会蓬勃发展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顺应国际竞争焦点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国民素质竞争的趋势。这里的公众意识,含义是把高等院校科学教育的目光转向公众,研究与社会发展相称的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理论,实施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标的科学教育实践。
1 国际杜会蓬勃开展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旨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当初,这场运动并未引起政府关注,到了80年代,随着东西方对抗弱化,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政府介入这场运动。1986年,工英国政府组建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创办《公众理解科学》杂志,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这场运动;1989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洲公众科技指标调查委员会,指导各国开展公众理解科学活动。在这场运动中,公众科学素质这一概念引起人们关注,成为竞相探讨的热点。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质是一个公民所必需的最低程度理解科学技术的能力。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能力:一是对基本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力;二是具备科学推理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具备一定科学思维的习惯;三是能够理解含有科技内容的公共政策议案,即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权威的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看重公众科技素质。不但把它选为一年一度的国际竞争力评价重要参数,而且把它的意义纳入到其他评价参数的选择中。总之,人们达成一个共识:公众科学素质是制约国家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是衡量国家圆际竞争力基本指标。
为获得竞争优势。西方各国政府主要从两方面推动了这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运动。其一。改革学校科学教育。1988年,英国通过《1988年教育改革法》,以后又颁布《全国学校课程》。制定《科学教育标准》和《设计与技术课程标准》。英国的教育改革得到欧美各国响应。1989年,美国推出世界瞩目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计划“2061计划”,旨在改革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科学教育课程。围绕该计划,他们先后推出《科学素质基准》、《科学素质导航图》、《科学素质设计》和《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等报告。1995年、2001年。美国政府又分别推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国家技术素养标准》。其二,面向公众展开理解科学教育。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发布《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报告。号召向公众谱及科学,指出“公众对科学更好的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1988年,英国政府对公众科学素质进行调查。并制定资助计划。1993年,英国政府发布《实现我们的潜力》科技白皮书,提出政府科普政策的目标;一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学;二是提高公众了解科学知识的水平。使公众就科技领域产业的公共议题进行更有效的公共辩论,从而强化民主决策。美国政府重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早在1972年,国家科学理事会为推出有力的科普政策;就实施了两年一度的《科工指标》调查。1992年,美国工程科学技术联合工作委员会和教育人力资源委员会联合,成立了美国公众理解科学工作组。1994年,美国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确立为政府科学工作的五大目标之一,提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美国应当成为一个科学普及的社会”。1999年,关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向国会提交4600万美元的科普经费预算,结果参议院把数目增加到5000万美元。英美对公众科学教育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这场运动的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以及多年来重科学知识技能教育轻科学素质教育,以至于不少高学历人不变真伪科学的现状。中国科协先后于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和2003年进行5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政府推出一系列科普政策。1999年,中国科协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建议”。计划大纲提出了“九五”至“十五”期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奋斗目标,以及直至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0周年的远景目标,实现“2049年人人具备科学素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素质的内涵和标准进行了新的归纳。2002年,我国推出《科学技术普及法》,在世界上首次以法律形式保障公众获得基本科学素养的权利。这些举措对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发挥很大作用,我国达到基本科学素质的公众从1992年的O.2%上升到2003年的1.98%。
2 高等学校科学教育是提公众科学素质的工作母机
我国学者提出从三方面把握公众科学素质的内涵,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其一,了解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轮廓,理解这一知识体系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术语和概念,对客观世界的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其二,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有此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科学活动的理解,能认识科学实践中体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具有追求真理,识别伪科学的能力;其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杜会功能,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社会的深刻影响,理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社会支持和监督,能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作出合理反应,具有参与科学发展决策能力。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有多种渠道,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正式教育培训组织渠道,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道从事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电化教育的教育机构,从事各种专业培训的教育组织等所进行的科学教育;二是非正式教育组织渠道。主要指各类科学学会、科协、研发机构、大众媒体、工厂科技协会、博物馆、科技馆等进行的科学教育。这两种方式偏重点不同,具有互补性。正式教育培养组织渠道重视让公众接受系统化的知识、知识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各学科、专业的技能。小学、中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功能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大学的教育功能是使学生得到系统的高级专业知识,和获取、发现及应用这些知识的专业技能。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和电化教育机构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它们的科学教育功能应该与正规学校一样,但常常动手实验能力受到忽视。专业培养机构的科学教育较为重视技术原理和操作规程,有职业技能特色。非正式教育组织渠道重视向公众传播科学基本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新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的社会影响等,让公众从整体上了解科学。保持公众与科学发展、社会需要的同步性。科学学会、科协和研发机构作为科 学技术知识的创造者和管理者,通常以不定期的科技报告、科学讲演、科技座谈、科技板报等形式进行;大众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和出版物等,通过科技频道、科技周刊和科技版面不定期进行科技报道、科技新闻和科技评论。工厂科技协会主要是向工人进行科学教育,提高工人的科学素质,也常与工厂其他部门合作向社会公众传播工厂的新技术、新工艺,让公众了解新产品优越性。博物馆、科技馆等主要以实物或操作形式向公众展现科技魅力。
正式教育培训组织科学教育是形成公众科学素质的基础渠道,决定作着公众科学素质的基本水准和科学教育的基本吸纳能力。非正式教育组织的科学教育关注全体公众的科学素质状况,不论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个人的科学素质。非正式教育组织科学教育是对正式教育培养组织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它灵活多样、形式多变,是对没有机会受到正式教育培训组织科学教育群体的一种补偿,是对受过正式教育培训组织科学教育群体提供的深入、全面理解科学的一种提高性教育,是跟踪快速发展的新的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供具有现实性或前瞻性意义的科学教育。
高等院校作为正式教育培训组织的一种,无论对其他正式教育培训组织还是对非正式公众教育组织的科学教育都有基础性影响。
首先,高等院校是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研究基地之一。高等院校是人才和知识的集散地,也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成为高等院校学术界关注热点。向公众传播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成为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新取向。诸多高等院校顺应社会需要,组建科学传播专业,创办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研究机构,不但从事公众科学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而且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为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组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也为政府公众科学素质教育决策提供了参考。
其次,高等院校是各类教育组织科学教育人才的出生地,是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工作母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公众科学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公众的正式教育培训组织或非正式教育组织的科学教育人员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历。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也为这种要求的实现提供了条件。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进人小学、中学、各级教育培训组织、企业教育协会、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的越来越多。不论毕业于何种专业,他们面对的工作要求基本相同。那就是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深入,而且知晓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场券高等院校是公众接受科学教育的理想场所。高等院校拥有一支具备丰富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组织极为重要的科学教育群体。高等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他们每年发表数量极大的论文和专著,他们开设学术讲座,不断把这些成果告知公众。高等学校拥有巨大的藏书量和现代化的文献检索工具,有宽敞的教室、阅览室和学术报告厅,有多种学术研究组织和学生社团。高等院校有诸多科研设施,如实验室、标本室、展览室、博物馆、科技馆和高科技开发机构。这些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资源不仅为在校生,也为公众接受科学教育提供了理想场所。
最后,高等院校是现代科技知识走向社会、面向公众的重要出口之一。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它集中了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力量的70%,应用开发研究力量的40%,每年50%以上的科技成果源于高校。如何使科技成果从高校流向社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国际性难题。高等院校输出科技成果进入社会,创造社会效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让公众接受与科技成果相关的科技教育,使其具备接受科技成果的智力能力最为关键。作为集科技知识产生与传播于一身的高等院校,理应在各种科学教育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高等院校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这些人才不论在正式或非正式教育组织工作,还是在其他岗位工作,都肩负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功能。高等院校不愧为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工作母机。
3 高等学校需要创新科学教育理念
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满足公众对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的需求是高等院校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可是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难于实现这一目标。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功利和经济收益,集全力兴建科技园、产业园。在发展定位上追求大而全、上规模上层次,国内著名,国际知名。在研发与教学关系上,重创新发明、轻教育推广。这些喜功、浮躁的做法严重扭曲了高等学校的科学教育目标。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应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探讨适应公众需求的科学教育理念,把目光转向公众,转向社会。
第一,在学校正规教育中,高等院校应针对专业特点实施科学教育。对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专业,高等院校要扭转只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不重视科技思想、科技精神、科技发展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等方面教育的观念,要增设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法学、科技传播学和科技写作学等科学素质课程,同时增开现代科技进展、科技开发管理与方法、各国科技政策等讲座,积极促成该类专业学生对科学技术有一个深入全面的把握,以适应社会需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艺术教育科学类专业,高等院校要改变文理屏蔽、培养现代科技盲的传统做法,在这些专业增设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科学技术简史、科技写作等基本科学素质课程,并开办科技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国科技政策等方面讲座,以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质。
第二。为适应社会需要,高等院校要开办面向公众的成人教育,并在成人教育中积极灌输科学教育理念。高等院校面向成人的教育形式有多种,如专业技能培训、函授、夜大、网络大学等。他们要么与其他单位联合,要么自己独立开办。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有一种理念,那就是把这种教育当作增加学校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教学管理松散,教学内容陈旧,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较少,即便有这些课程,讲授也不到位。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开设各种成人教育课程不能以经济收入为目标,也不能以一种专业技能的获得为宗旨,而要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前提,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诸方面,不忘灌输基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员专业知识技能与科学素质同步提高。
第三,高等院校要组织力量开展公众科学素质构成、公众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关系以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途径与办法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面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应对解决。首先,高校要创办公众科学素质研究与调查组织,研究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并积极参与地方、部门、行业公众科学素质的设计与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计划与对策;其次,高校要建立 科技传播专业,培养公众科学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同时面向大学各专业讲授科技写作课程、公众教育心理课程和科技传播课程,使毕业生能胜任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工作。最后,高校要关注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科学教育组织的科学教育水平,针对这些组织的科学教育人员开办培训班,讲授最新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
第四,高等院校要制定措施,支持师生参与公众科学素质教育实践。在西方,高等院校对科普的责任较为强烈,他们关注公众对科学的态度,乐意为公众推出科学素质课程。在美国,大学教授的年度考核,是否参与公众科普活动是一个重要评估因素。在公众科学素质极低的我国,高等院校更应该肩负社会赋予的责任,积极支持公众科学素质教育活动。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其一,要鼓励师生参与社会科普教育活动,在年度考核、优秀师生评选、职称评定等方面给那些参与科普活动并做出成绩者以政策倾斜;其二,要鼓励师生开展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给与他们经费和时间上的支助;其三,要积极支持学校师生与媒体或其他单位合作的公众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如举办面向公众的科技周、科普讲座等。其四,要围绕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主动与国家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合作,建立师生科普实践基地,通过参与式活动,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其五,要向公众开放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大学科研机构、学校博物馆、学校科技馆、学校图书馆和一些人文景观,并指派有关人员向公众讲解。
我国政府于1999年推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其目的是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与国家经济实力一样在20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看来,任务艰巨。因为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达到基本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仅为1。98%,远远低于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等院校,作为公众科学素质教育的工作母机,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行动起来,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为指南,为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组,中国科技竟争力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
[2]Walter E massey,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Untied States:what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can do?[J]],Science,1989,1245(9):98
[3]张正伦,中国公众的科学技术素养[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08-266
[4][8]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2)[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4.5
[5]张义芳,国外科普工作要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
[6]王渝生,科学普及任重道远[J],科学中国人,2004(4)45
[7]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报告(2003)[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