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探究,可以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化学常见问题。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具有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特征。化学又是一门较为难懂的学科,不仅基础知识要扎实,更要学会灵活变通,将公式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使化学学习不枯燥乏味,而感受化学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应将化学课本中的知识点并重点将内容中的趣味性体现出来,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进行学习、探索。
一、营造和谐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记得上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我和同学们说:“我是你们的朋友,你们在课堂上叫我徐老师,课后可以叫我徐大哥。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不仅将和你们一起去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还将陪你们一起慢慢长大”。亲切的话语拉近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在教学中我尤其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尽力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善于思考,敢于发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课前准备好一个集满气体的瓶子,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发现,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后发生了剧烈的燃烧,此时学生问我,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发生剧烈燃烧?我告诉他们,瓶子里装的是人类及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氣体——氧气。
二、生活中的化学是课堂教学的资源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多地倾向接受形象生动及宏观的东西,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源。如:我们都知道食用加碘盐的重要性,可以预防碘缺乏症,那么炒菜时等菜快出锅时再放碘盐,有什么科学依据?学生通过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碘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碘酸钾,碘酸钾就是碘的主要提供者,但碘酸钾很不稳定,在加热或光照时很容易分解,而不利于人体碘的摄入量,故此不要过早放碘盐。又如:我前一届班上一位同学向我反映说他很喜欢鱼,想在家里养几条,但总也养不成,不知道什么原因。我问他:鱼缸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说是接的自家的自来水。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要进行怎样的处理之后才可以?”。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教学源素,并将它们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而且启发了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能力。实践证明任何知识的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三、加深诱导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对于初学化学者说是避免不了要进行概念及原理教学的。例如:在教学“鉴别食盐和纯碱”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解了食盐与纯碱的特性之后,设计一个可以鉴别食盐与纯碱的实验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①分别在容器中放置少许白色粉末,几天后如发现潮解则为食盐,否则为纯碱。②口尝白色粉末带咸味的是食盐,带涩味的是纯碱。③用手分辨有滑腻感觉的是纯碱。④在试管中分别放置少许样品,再倒入一些稀醋酸,如果产生气泡,那就是纯碱,否则就是食盐……。因此,教师在教学化学概念与原理时,一定要加强和前面知识的横向联系,将零散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贯穿成一个整体。又如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初三化学第二学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与酸反应越强烈。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学生第一学期里学过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分析金属与酸、盐等反应的实质。学生了解到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时,能失去电子,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失去电子。同理,与盐溶液反应时,排在前面的金属因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而被溶解,而排在后面的金属因为得到电子成为原子而从溶液中析出。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有了一个本质的认识。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时期,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并给予适当的诱导、点拨,引发学生思维使知识与经验不断整合,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直接、全面、深刻,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营造和谐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记得上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我和同学们说:“我是你们的朋友,你们在课堂上叫我徐老师,课后可以叫我徐大哥。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不仅将和你们一起去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还将陪你们一起慢慢长大”。亲切的话语拉近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在教学中我尤其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尽力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善于思考,敢于发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课前准备好一个集满气体的瓶子,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发现,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后发生了剧烈的燃烧,此时学生问我,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发生剧烈燃烧?我告诉他们,瓶子里装的是人类及动物生存所必需的氣体——氧气。
二、生活中的化学是课堂教学的资源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多地倾向接受形象生动及宏观的东西,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源。如:我们都知道食用加碘盐的重要性,可以预防碘缺乏症,那么炒菜时等菜快出锅时再放碘盐,有什么科学依据?学生通过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碘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碘酸钾,碘酸钾就是碘的主要提供者,但碘酸钾很不稳定,在加热或光照时很容易分解,而不利于人体碘的摄入量,故此不要过早放碘盐。又如:我前一届班上一位同学向我反映说他很喜欢鱼,想在家里养几条,但总也养不成,不知道什么原因。我问他:鱼缸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说是接的自家的自来水。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节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来水不宜用来养鱼?要进行怎样的处理之后才可以?”。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教学源素,并将它们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而且启发了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现象的能力。实践证明任何知识的掌握都要经历一个认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而学生生活实践则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第二课堂”。
三、加深诱导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对于初学化学者说是避免不了要进行概念及原理教学的。例如:在教学“鉴别食盐和纯碱”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解了食盐与纯碱的特性之后,设计一个可以鉴别食盐与纯碱的实验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①分别在容器中放置少许白色粉末,几天后如发现潮解则为食盐,否则为纯碱。②口尝白色粉末带咸味的是食盐,带涩味的是纯碱。③用手分辨有滑腻感觉的是纯碱。④在试管中分别放置少许样品,再倒入一些稀醋酸,如果产生气泡,那就是纯碱,否则就是食盐……。因此,教师在教学化学概念与原理时,一定要加强和前面知识的横向联系,将零散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贯穿成一个整体。又如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初三化学第二学期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越容易失去电子,与酸反应越强烈。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结合了学生第一学期里学过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分析金属与酸、盐等反应的实质。学生了解到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时,能失去电子,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失去电子。同理,与盐溶液反应时,排在前面的金属因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而被溶解,而排在后面的金属因为得到电子成为原子而从溶液中析出。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有了一个本质的认识。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时期,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并给予适当的诱导、点拨,引发学生思维使知识与经验不断整合,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直接、全面、深刻,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