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的记忆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天前翻腾抽屉,竟翻出阔别多日的几页粮票。对于本无收藏嗜好,且已经历一次迁徙的我来说,它们的复现足以让我忆起它们在当年的重要性,而重新鉴赏这些小小的票证,也使我看见不少当年未在意的东西。
  各省的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一样制作精良,不同面值的粮票除色彩不同,还绘有不同的画面,无非是大片的沃壤上一派丰收的景象,满载的卡车将这些粮食运往城乡,等等。细细想来,若是真的有这么多粮食,又何必要发这些粮票呢?还是北京糧票朴实得多,细长的一溜带花边:横的像块匾,是粗粮票,买棒子面使;竖着的像块碑,是细粮票,买大米白面。当年的人都爱吃细粮,所以竖着的更受人待见。
  我小时候,家长们特别忙,不是大炼钢铁,就是“四清”下乡,所以孩子们就往食堂一送,吃饱就行。我从小学一级起就吃食堂,可刚开始时并没有粮票一说,就是“钱”(后来叫菜票):二分钱一馒头,三分钱一碗饭。吃完饭把统一制式的搪瓷饭碗往洗碗机里一扔,一会儿它就从机器那头滚出来,坠落在地上一个大笸箩里,慢慢碗都成了崩瓷儿的了。后来有了粮票面票,粮食反倒少了。
  大概是我二年级的时候,所有的孩子被安排在一个专门的食堂吃饭,有个师傅从大人们用餐的食堂把饭菜用桶挑到这个小餐厅来卖。师傅岁数不小,头上光光的,也说不上什么慈祥,勺头还特紧,尤其是菜里有肉的时候,所以不受孩子们欢迎。可孩子们也没办法不接受他,最多是躲在楼角齐声骂他“秃瓢秃瓢没有毛”然后逃走,当面绝不承认有过此事。

  有一回,秃师傅终于走眼了,把二两一个的窝头当一两卖了,于是当日中午大家都饱餐了一顿,而且谁也不想骂秃瓢了。可好景不长,师傅很快发现了错误,于是当晚重新算账,每个窝头要补收一两粮票。在去餐厅的途中听说这个消息,我们算是彻底懵了:晚饭只有二两的定量,补上去岂不只能饿肚子。在这个冬日的傍晚,我们又躲在楼角,希望奇迹发生,比如他因故离去,换个不知情的师傅。当日餐厅的灯光从窗子上透出,金灿灿的跟窝头似的;棉门帘不断被人掀动,灯光一缕缕泻出,多像棒子面粥从大桶舀进碗里。
  然而最终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饥饿把我们送到“秃瓢”的面前,他并不凶,只是不肯高抬贵手。我把惟一的二两粮票亮在手心里,说明我的窘境。他当然会让我回家再拿粮票来,可我告诉他,那时我恰好没有“家”,我已被忙于工作的父母送到工会办的寄宿制“少年之家”去了。
  记忆中我那晚并没有挨饿,师傅记了账说以后再算,而“以后”好像是工会的老师从其他寄宿的女孩子那里抠出了几两粮票平了账。但这真是我独自一人,直接面对饥饿威胁的一件事。当晚若是我爸在,事情当然会简单一些,可是我要是吃饱了,他肯定挨饿。那年月,他有时也让我去食堂给他买饭,可从食堂到家的这段路,我始终要举着这馒头,这对我该是多大的诱惑!我当时大概还没看过《猪八戒吃西瓜》,但我的思路肯定和老猪很类似。我总假设这个馒头在屉里蒸的时候会与其他馒头发生粘连,而在炊事员拿这个馒头给我时恰好把它的皮粘到了旁边那个馒头上,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把一面馒头撕下来吃了。然后又有第二面、第三面和第四面……有时这个馒头整个外皮都被我吃光了。
  印象中当时只有火车上吃饭是不要粮票的,而途中一些不大的车站上有一些农民会要求用粮票换鸡蛋、玉米、水果等吃食。他们多数是在站台另一侧的路基上,站上工作人员一来赶便做鸟兽散。当时他们大概是要三五斤粮票换十来个煮熟的鸡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觉得他们开价过高。说起来颇不好意思之处在于,当时我们这些成伙的知青已经听说了大幅度降低成本的秘诀,这秘诀就在粮票上。
  到站台上出售食品的农民很少有文化,他们对粮票的认识和对钞票的认识一样,是靠对花纹与颜色的分辨,而不是对面值文字符号的识别。与钞票不同的是,人民币全国统一,粮票则各省不一。当地一斤票颜色刚好与我们下乡省份的二两票相似,因此完全可能在慌乱中搞错。由于蓄谋已久,我在路过省会城市时专门换了几张二两票,到达贵州、广西之间时,我终于成功地用小票换回了一批鸡蛋。交易过程是短暂的。双方先讨价还价,直到开车铃响起,价格才终于谈妥;然后是一手交粮票,一手交货,票货易手必须同时,否则很可能有一方在列车开动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利益渐渐远去。
  不少曾被称为“知青”的人有过这种经验,记忆里这些鸡蛋均是在一片欢快中被分吃完毕,然后便在打扑克的欢乐中将它淡忘。然而在今天,这种情形却常常被已不再是知青的我记起,而且我会强迫症般地推想,这些异省市的粮票在这些农民手上会产生何种结果。我有时也会给自己找到安慰,我会想这些狡黠的农民同样将它在另外的场合“倒”出去;我会想也许他们自认倒霉,将它撕碎,拌几句粗话抛入风里。
  八十年代以后人的饭量越来越小,粮票越来越多,但我仍然在年底的时候到粮店排长队,将其换成新年度的票证,似乎是要巩固某种权利。再后北京粮票成了在北京混饭吃的资格,外地民工一度很是需要,因而农贸市场上可以其置换各类商品。在付小保姆、小时工工资之外再添些粮票无疑也颇具人情色彩。但很快粮票就很不值钱了:也许一斤粮票可当三分钱吧,一斤鸡蛋便要到上百斤粮票。这时我便与妻非正式地讨论起粮票的前景问题。出身历史系的我妻常拿出深谙国情的口吻教导我说:“你放心,这东西不会取消的,粮票粮本和户口本一样,是治国之重器。”同时我妻又较有魄力,常主张趁其没有变得一钱不值多换回仨瓜俩枣的,聊胜于无嘛!
  选自《六十年代记忆》
其他文献
提到北宋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學家欧阳修,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醉醺醺、自得其乐的可亲的老头儿。这都要归功或者归罪于他自己的名作《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
“你吃了吗?”“吃了,你呢?”“吃了。”往昔年景,邻里碰面,这样的一问一答,彼此互動,百说不烦,乐此不疲,我们再熟悉不过。并非知堂老人说的那种“饿鬼转世”,只是百姓之间的习惯招呼用语,与健康、快乐,与祝福有关。中国人自古笃信“民以食为天”,饿的滋味不好受。揭不开锅、食不果腹的日子实在刻骨铭心,不堪回首。“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男人能不能担得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女人过门能不能填饱肚子,是最起码的考虑。
我的外祖父是木匠。小时候,外祖父还能干活。早上起来,清扫过院子,就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用大茶缸满满泡上茶,盘算着一天的工作。那茶是茉莉花茶,散发出暖暖的香气。把茶喝透了,他心里也有了清晰的图样,便开始下木料。斧、锯、刨、凿,十八般兵器轮番上阵。忙活过一阵,再坐下来,喝上几口茶,琢磨着下一道工序。外祖父说,“木工是聪明人干的。”个人的童年往往被某种感官体验打上烙印,挥之不去。比如,我常想起那些个早晨,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着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
父母之爱是人间最圣洁的爱,望子成龙是古今普遍的情怀。从通常的情感深度上讲,父母对子女之慈要超过子女对父母之孝。但是,儿女对父母一生中的成败、毁誉、荣枯、祸福、生死等人事的影响较小。有许多名人的子孙都默默无闻;有许多不平凡的天才生出一些平庸的后代;有许多伟人甚至一辈子单身;人们绝不会因子孙不肖就贬低或否定他们自身的社会贡献和历史地位。爱因斯坦使世人折服的是相对论,而不是他有个天才的儿子;谢安流芳百世
母亲推我上了大巴车,一摆手,头也不回的原路走去,感觉得到母亲也是痛苦的,可为什么这么狠心,竟然头也不回就要走?我这可是要离她而去,踏上几千公里之外的塞外边疆啊,母亲竟然还厉声斥责我快速上车!我不解,更不舍,我流着眼泪,大声呼唤着母亲,我试图打开车门,打不开;我便疯也似的推开车窗,向母亲大喊,撕心裂肺,满车的人都纷纷劝解父亲:你快哄哄这丫头,天这么冷,哭久了,脸上会出冻疮的。父亲也不吭声,只是拉着我
这个城市发烧、咳嗽,呼吸困难。黄鹤楼上的鸟惊飞,屋檐颤抖了一下,落下几粒尘埃。窗户纷纷拉紧窗帘,春天戴上口罩,风景藏匿在远处。冬日的风如此凛烈。病毒带着王冠强劲,尖挺,狰狞,比冰凶猛,凝固在人的体内。生命的脸庞看不到天空,扭曲,枯萎。你知道冠状病毒来自另一种病毒的变异。它学会了《孙子兵法》,很狡猾,与人类兜圈子。它学会了隐身术,隐蔽于动物为宿体,悄悄攻击人类的肺部。肺疼痛,变白。有逆流而上的小舟,
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囵的横截板,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着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
无论到什么地方去,若是忘带了一方手帕,就会感觉到种种不便的人,恐怕不只是我一个吧。在幼小时候,当鼻涕拖出在唇边而不以为羞,或者至多用袖子去抹拭掉的那年纪,是决不会有手帕这东西的需要的。自从知道凡鼻涕之类的秽物需要有一方手帕给随时抹拭掉之后,手帕遂成为我每日服御品之一了。然而在今天以前,我对于手帕的功用,始终没有在抹拭涕洟之外,有过什么别的认识。而今天,因为出门时忘带了一方手帕,使我对于一方尺的纱布
大姐养花出名。花都不算名贵,但是都很有精气神儿,葱郁蓬勃。我喜欢,大姐就送了我几盆。那些花到我家的时候,都是开的正好的时候,大姐说:他们都皮实,只要浇好水就好。我知道你不善于养花,我给你的都是好养的。过了些时日,花们依然茂盛,该开的也都开了,尤其一盆文殊兰里又生出小芽,于是,我们就找了盆另栽了这株小幼苗。给它放在正好阳光的地方,每日观察,上网查注意事项,水不多浇一点,但从来没有忘记过浇水的周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