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变革,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逐渐探索出了一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并初见成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如在讲授“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先做了一个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作出思考。学生会发现烧杯底部粘着的小木块脱落,而想到可能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觉得很惊讶,在惊讶之余又产生了疑问:是不是所有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呢?这样,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开始探索其中的原因。
二、明辨合作学习因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要明辨合作学习的因素,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的契机。由于化学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的距离不同,加上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并不是所有教学的内容、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一般知识的介绍,应该由学生个人的感悟和学习去理解掌握,如学习“药品的取用”就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提出了多种假设,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三、精心组织合作小组,为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合作小组通常由异质的四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要求各组总体水平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全班各合作小组之间又应该有着同质性,为保证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能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深化自主学习的层面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燃烧的化学现象和气体密度的知识,学习提出科学假设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可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将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一高一低的蜡烛点燃以后,用大烧杯罩上,之前就让学生猜想哪一支蜡烛先熄灭。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反应热烈,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此时,老师没有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而是问有没有学生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有的同学说:“高的蜡烛先熄灭。”话音未落,有些同学就表示反对。老师就提出让学生们各自证明自己的猜想。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们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了。绝大多数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学生对实验结果感到十分惊讶,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判断错了?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对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熄灭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说: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是我们作出判断的出发点。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二氧化碳气体要下沉,由此我们就得到了低的蜡烛先熄灭的结论。错在哪里呢?关键的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拿出了证据,他们翻开了有关气体密度的表格,上面写着的数据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请学生仔细阅读表上的说明,学生们发现,表上注明了温度条件。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由此得到了统一认识的答案。
五、加强实验指导,延伸自主探究的广度
新的化学大纲指出,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是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或补充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究、掌握书本上的基本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是在知、情、意、行交融的状况下进行教和学的。学生始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主体作用,学得主动,思维活动活跃,比较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能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这是新课改所预期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如在讲授“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先做了一个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作出思考。学生会发现烧杯底部粘着的小木块脱落,而想到可能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觉得很惊讶,在惊讶之余又产生了疑问:是不是所有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呢?这样,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开始探索其中的原因。
二、明辨合作学习因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要明辨合作学习的因素,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的契机。由于化学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与学生认知的距离不同,加上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并不是所有教学的内容、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一般知识的介绍,应该由学生个人的感悟和学习去理解掌握,如学习“药品的取用”就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提出了多种假设,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三、精心组织合作小组,为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合作小组通常由异质的四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要求各组总体水平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全班各合作小组之间又应该有着同质性,为保证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能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深化自主学习的层面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燃烧的化学现象和气体密度的知识,学习提出科学假设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可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将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一高一低的蜡烛点燃以后,用大烧杯罩上,之前就让学生猜想哪一支蜡烛先熄灭。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反应热烈,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此时,老师没有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而是问有没有学生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有的同学说:“高的蜡烛先熄灭。”话音未落,有些同学就表示反对。老师就提出让学生们各自证明自己的猜想。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们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了。绝大多数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学生对实验结果感到十分惊讶,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判断错了?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对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熄灭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说: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是我们作出判断的出发点。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二氧化碳气体要下沉,由此我们就得到了低的蜡烛先熄灭的结论。错在哪里呢?关键的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的同学拿出了证据,他们翻开了有关气体密度的表格,上面写着的数据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请学生仔细阅读表上的说明,学生们发现,表上注明了温度条件。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要高许多,由此得到了统一认识的答案。
五、加强实验指导,延伸自主探究的广度
新的化学大纲指出,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是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或补充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究、掌握书本上的基本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是在知、情、意、行交融的状况下进行教和学的。学生始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主体作用,学得主动,思维活动活跃,比较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能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这是新课改所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