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刍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aole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变化,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存在着相应的难度,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更需要老师的帮助,需要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总结与探究,调节上课的方式,有效促进教学。
  一、注意地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首先是从概念入手的。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掌握和记忆的难度大。这就需要老师很大的帮助,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对一些很抽象的概念,可带领学生到学校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性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地理中涉及的概念、名词,为课本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二、教学应以直观为宜
  地理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因为学生对于抽象的内容总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使地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具体感知与抽象相结合,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降低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教学形象化。把书本中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板图形象地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忆。如电子工业布局除了取决条件知识和技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交通条件,教师通过画板图,学生就能在空间分布上进一步理解掌握。
  2 教学动态化。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往往是静态的,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感性较差,教师通过用箭头边讲边绘就能非常直观地反映变化趋向等问题,学生一目了然。如世界主要工业布局趋向等。
  3 教学删繁就简化。教材中很多知识的阐述用了大量篇幅,繁琐而零碎,学生学习时无从着手,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可以把教材中冗长的文字描述化为简明的图像,这样,不仅更能说明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和因果关系,而且也利于学生记忆掌握,课本几页书,只记一幅图。如教材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化问题用了很长的文字阐述,假若把它简化成图,那么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化问题就简单明了了,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习与记忆。
  三、充分欣赏学生优点
  学生是喜欢受到表扬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表扬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四、教学中要注重实效
  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要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实效的做法就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涉及教师如何教,其本质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情境导入,或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境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落到实处。
  五、培养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应设法教会学生学会质疑与解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施展才智并形成独立的个性。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常常这样设计,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学生发现以前未曾认知的知识概念间的类似性、差异性和各种关系法则的正确性,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如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当分析了“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我让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上找出以下两个地区,同是北回归线附近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非地区,并查看这两地的气候类型,然后设问:“为什么这两地都是在北回归线附近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纷纷去查看课本,看地图,查资料,发现问题的根源,得出结论。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乐在其中。
  总之,教师教学方法使用得当,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便轻松容易得多。因而对于高中地理老师,要善于钻研。认真总结经验,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其他文献
两宋时期,播州杨氏统治者留心艺文,儒学兴起,宗教、艺术空前发展,土俗为之大变;元明时期,播州官学形成,教育正规化。宗教与政治走向结合,为统治服务,形成繁盛的播州土司文化。  一、唐、五代时期:渐染华风  唐贞观十三年播州建置到两宋以前是播州文化的孕育时期。唐时播州人口稀少,据两《唐书》、《元和郡县志》记载,播州户490、人口2168。播州县虽然人口稀少,但属于唐统治区域的经制州。按唐对经制的统治政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在政治教学中采取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措施。  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
初中数学课是一门基础性强、学习成绩分化严重的学科,特别是在乡镇初级中学,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更为突出。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害怕学数学,产生了厌恶数学的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你的数学课没有兴趣,那么任凭你花多少时间和努力,也很难让他们学好数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这才是我们所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精心创
期刊
Although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CVID-19 patients in Africa is not large and accounts for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confirmed cases in the world so far, the pa
期刊
“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于: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获取新知、学以致用、灵活创新的能力,关注学生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在评价体制上更多元化、人性化,关注教育对学生人生的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本学科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优势。一方面,高中地理是文理交叉的边缘学科,从而形成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中学地理新教材的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无疑是一种能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快速、有效学习的策略。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将生活知识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
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地理作业形式单一、内容老套,学生感觉不到地理学习的新意,加上初中课业压力越来越重,不少教师和学生对待地理科目的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地理成为“副科”,地理成绩始终得不到提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新设计地理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其综合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地理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随着中学地理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有效教学”理念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是指按照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地理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完成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教育价值需要的地理教学活动。然而,近年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低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地理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