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星期天有事,我缺席婆婆家每月一次的家庭聚会。星期一刚上班,四妯娌张恋琪的抱怨电话就响了。她说:“三嫂啊,你可真是婆婆的‘香油葫芦儿’。”我说这又是谁给我起的外号啊?在我们家,最具表演才能的就是恋琪了。她曾教唆我刚学说话的儿子念儿歌:“老三老三,为人刁钻,闷声不响,心机暗藏。”这首儿歌几乎成了我们家小孩子的保留曲目了。
四个儿媳妇当中,婆婆最亲我,她们都嫉妒着呢。俺这个婆婆,脾气有点倔,自己能动手做饭,坚决不住儿女家。婆婆一个女儿四个儿子都在城里上班,最远的车程也就一小时,每月一次的家庭聚会是儿女们约定俗成的。
恋琪在电话里学着婆婆的腔调说:“老三没回来,这条鱼咱就别做了。这么大一条鱼,人多吃才好。”不等我插嘴,恋琪又说,“吃饭的时候,婆婆每动一次筷子,嘴里就念叨,这个菜老三爱吃,那个菜老三也爱吃,恨不得有双顶级超长的筷子,夹口菜隔山隔水地喂到你嘴里。这把小姑羡慕得不行,说三嫂到底施展了什么柔情大法,降住老妈的?”
婆婆年轻时是个咬钢嚼铁的人,说话利索,干活麻溜。公公去世早,一大群孩子的吃穿全靠婆婆扛着。她在家里是权威,儿女们体谅母亲,也都很孝顺。当初婆婆对我和老公的婚事,本是一百个不同意。后来老公软硬兼施,我才成为婆婆最不入眼的儿媳妇,条件是成家后,女人不能掌权。婆婆叫那三个儿媳妇,都是直呼其名,唯独不叫我的名字,“老三”成了我的专号。
那时的婆婆话不多,但句句掷地有声。刚结婚那几年,我对婆婆是敬而远之,每次到婆婆家都犯怵。每次回去,我从不吝惜口袋里的钱,总是大包小包地买东西,却也不见婆婆有多高兴。但是,我就不信婆婆的心永远是封闭的。
婆婆一人在家,她的那份孤独和对儿女的期盼,可想而知。我在工作闲暇时间,经常给她打电话,一开始,婆婆总以为我有要紧事找她。我说没事,就是想听听你说话,想知道你在家干什么,中午做什么菜。有一次,婆婆说她中午要做地瓜面槐花包子时,我在电话这头故意夸张地往嘴里吸气,然后发出一声汲溜口水的动静来,说:“妈,俺口水都流出来了。”
婆婆哈哈大笑,竟然说:“只可惜电话没有闻味功能,要不然我做熟了,让你闻闻香。”想不到婆婆也懂幽默啊,这是我以前没发现的。可能是电话里没有面对面时的那份拘谨,电话那头的婆婆很爽朗,她似乎也很享受这种交流,无拘无束,有说有笑。
在电话里,她的话也多,家里的事,村里的事,只要她知道的,她都说给我听。在电话的那头,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婆婆。尽管如此,我每次回到婆婆家,她依然是那副荣辱不惊的模样。后来,我听邻居大婶说,婆婆最近很少出门去,以前天气好的时候,她能跟老街坊们闲聊一大上午。我怕婆婆老在家不出门,更加闷得慌,就对大婶说:“你们在街上玩的时候,多叫叫她。”大婶说:“俺总是喊上她,但你婆婆坐在外面,好像有心事。我问她,说怕家里有电话找她。”我恍然大悟,婆婆是在等我的电话啊!
知道婆婆的心思后,我尽量在每天的固定时间给她打电话,前后总是不差半小时。我工作再忙,到了钟点,也会记得把那串熟悉的号码按下去,婆婆总是很快就接起来,忙的话就简单说几句,不忙时就东一句西一句扯个没完。我说昨天孩子在家又做什么事了,说什么有趣的话了。婆婆就说谁家的闺女嫁了,谁家种的菜让人偷了……每天等我的电话,成了她老年生活的一件大事。
我和婆婆的关系,通过细细的一根电话线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你猜现在怎么着?婆婆竟勒令老公把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我,理由是老公花钱太大方,应该让懂得持家理财的老三掌管。老公装出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让权,但他事后兴奋地告诉我:“老妈把你当人物看了。”这话说的,那我以前是啥?他说:“你以前是人,现在是个人物了。”
除了容貌的改变外,人真正变老之前,一般都有明显的征兆。例如明明想叫老大,却直呼老二的名字,明明想去拿盐,手里拿着盐却还在到处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件事能重复地对同一个人说上几遍,自己却不记得以前说过这件事,每一次都好像是第一次。最近几年,这些老年特征婆婆都具备了。首先强烈抗议的就是恋琪了,她说:“咱妈明明是叫我,跟我说话,却老三老三的,真是别扭。”我说:“咱妈叫别人的时候,也不是喊过你的名字吗?”她的嘴一撇,呵呵两声,说这种概率很少。婆婆也对自己的健忘感到好笑和无奈,她说:“俺使大劲想着,别搞错了,结果还是错了。”
人上了年纪,脑子不像年轻时那么灵活,这种事,大家都理解,但是如今婆婆的话明显比以前多了,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变成唠叨了。仿佛她年轻时没时间说的话,都想在老了后说给子女们听。她年轻时吃的苦、受的累以及这几个孩子小时候的糗事、趣事,只要她还记得,就逐一说给你听。第一次听是新鲜,第二次听是温故而知新,第三遍听就是提及开头就知道结尾了,再然后……用大伯哥的话说是:“都听三百六十遍了,还说。”老二家的女儿十五岁了,她说:“只要奶奶一提起以前的事,我就想逃得远远的。”
家里人惟一能做到不逃的便是我。因为我深知在婆婆的世界里,现在只剩下这几个孩子了。她的世界就那么大一个小圈,转来转去,都离不开几个孩子。人老了,更需要倾听者。说来说去,不知不觉中,有的事都已重复好多遍了,而她还在当新鲜事,带着热情向你诉说。因为她现在能回忆起的,都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筛选,刻在她灵魂深处,也是她记忆最深刻的东西。谁能忍心责备老人:你这些话已说了无数遍,我们都听腻了?
同样的一件事,说了无数次,就成了“废话”。而我,愿意当婆婆的“废话回收站”。每一次,我都很认真地听,并不时地回应。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孝顺”中的“顺”吧,是一种子女对老人的精神赡养。现在,我家的小孩子们又唱起了新的“儿歌”:“老三老三,真不简单;赡养老人,自有妙招;吃好穿好,不如话聊。”
(编辑/李贤平)
四个儿媳妇当中,婆婆最亲我,她们都嫉妒着呢。俺这个婆婆,脾气有点倔,自己能动手做饭,坚决不住儿女家。婆婆一个女儿四个儿子都在城里上班,最远的车程也就一小时,每月一次的家庭聚会是儿女们约定俗成的。
恋琪在电话里学着婆婆的腔调说:“老三没回来,这条鱼咱就别做了。这么大一条鱼,人多吃才好。”不等我插嘴,恋琪又说,“吃饭的时候,婆婆每动一次筷子,嘴里就念叨,这个菜老三爱吃,那个菜老三也爱吃,恨不得有双顶级超长的筷子,夹口菜隔山隔水地喂到你嘴里。这把小姑羡慕得不行,说三嫂到底施展了什么柔情大法,降住老妈的?”
婆婆年轻时是个咬钢嚼铁的人,说话利索,干活麻溜。公公去世早,一大群孩子的吃穿全靠婆婆扛着。她在家里是权威,儿女们体谅母亲,也都很孝顺。当初婆婆对我和老公的婚事,本是一百个不同意。后来老公软硬兼施,我才成为婆婆最不入眼的儿媳妇,条件是成家后,女人不能掌权。婆婆叫那三个儿媳妇,都是直呼其名,唯独不叫我的名字,“老三”成了我的专号。
那时的婆婆话不多,但句句掷地有声。刚结婚那几年,我对婆婆是敬而远之,每次到婆婆家都犯怵。每次回去,我从不吝惜口袋里的钱,总是大包小包地买东西,却也不见婆婆有多高兴。但是,我就不信婆婆的心永远是封闭的。
婆婆一人在家,她的那份孤独和对儿女的期盼,可想而知。我在工作闲暇时间,经常给她打电话,一开始,婆婆总以为我有要紧事找她。我说没事,就是想听听你说话,想知道你在家干什么,中午做什么菜。有一次,婆婆说她中午要做地瓜面槐花包子时,我在电话这头故意夸张地往嘴里吸气,然后发出一声汲溜口水的动静来,说:“妈,俺口水都流出来了。”
婆婆哈哈大笑,竟然说:“只可惜电话没有闻味功能,要不然我做熟了,让你闻闻香。”想不到婆婆也懂幽默啊,这是我以前没发现的。可能是电话里没有面对面时的那份拘谨,电话那头的婆婆很爽朗,她似乎也很享受这种交流,无拘无束,有说有笑。
在电话里,她的话也多,家里的事,村里的事,只要她知道的,她都说给我听。在电话的那头,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婆婆。尽管如此,我每次回到婆婆家,她依然是那副荣辱不惊的模样。后来,我听邻居大婶说,婆婆最近很少出门去,以前天气好的时候,她能跟老街坊们闲聊一大上午。我怕婆婆老在家不出门,更加闷得慌,就对大婶说:“你们在街上玩的时候,多叫叫她。”大婶说:“俺总是喊上她,但你婆婆坐在外面,好像有心事。我问她,说怕家里有电话找她。”我恍然大悟,婆婆是在等我的电话啊!
知道婆婆的心思后,我尽量在每天的固定时间给她打电话,前后总是不差半小时。我工作再忙,到了钟点,也会记得把那串熟悉的号码按下去,婆婆总是很快就接起来,忙的话就简单说几句,不忙时就东一句西一句扯个没完。我说昨天孩子在家又做什么事了,说什么有趣的话了。婆婆就说谁家的闺女嫁了,谁家种的菜让人偷了……每天等我的电话,成了她老年生活的一件大事。
我和婆婆的关系,通过细细的一根电话线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你猜现在怎么着?婆婆竟勒令老公把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我,理由是老公花钱太大方,应该让懂得持家理财的老三掌管。老公装出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让权,但他事后兴奋地告诉我:“老妈把你当人物看了。”这话说的,那我以前是啥?他说:“你以前是人,现在是个人物了。”
除了容貌的改变外,人真正变老之前,一般都有明显的征兆。例如明明想叫老大,却直呼老二的名字,明明想去拿盐,手里拿着盐却还在到处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件事能重复地对同一个人说上几遍,自己却不记得以前说过这件事,每一次都好像是第一次。最近几年,这些老年特征婆婆都具备了。首先强烈抗议的就是恋琪了,她说:“咱妈明明是叫我,跟我说话,却老三老三的,真是别扭。”我说:“咱妈叫别人的时候,也不是喊过你的名字吗?”她的嘴一撇,呵呵两声,说这种概率很少。婆婆也对自己的健忘感到好笑和无奈,她说:“俺使大劲想着,别搞错了,结果还是错了。”
人上了年纪,脑子不像年轻时那么灵活,这种事,大家都理解,但是如今婆婆的话明显比以前多了,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变成唠叨了。仿佛她年轻时没时间说的话,都想在老了后说给子女们听。她年轻时吃的苦、受的累以及这几个孩子小时候的糗事、趣事,只要她还记得,就逐一说给你听。第一次听是新鲜,第二次听是温故而知新,第三遍听就是提及开头就知道结尾了,再然后……用大伯哥的话说是:“都听三百六十遍了,还说。”老二家的女儿十五岁了,她说:“只要奶奶一提起以前的事,我就想逃得远远的。”
家里人惟一能做到不逃的便是我。因为我深知在婆婆的世界里,现在只剩下这几个孩子了。她的世界就那么大一个小圈,转来转去,都离不开几个孩子。人老了,更需要倾听者。说来说去,不知不觉中,有的事都已重复好多遍了,而她还在当新鲜事,带着热情向你诉说。因为她现在能回忆起的,都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筛选,刻在她灵魂深处,也是她记忆最深刻的东西。谁能忍心责备老人:你这些话已说了无数遍,我们都听腻了?
同样的一件事,说了无数次,就成了“废话”。而我,愿意当婆婆的“废话回收站”。每一次,我都很认真地听,并不时地回应。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孝顺”中的“顺”吧,是一种子女对老人的精神赡养。现在,我家的小孩子们又唱起了新的“儿歌”:“老三老三,真不简单;赡养老人,自有妙招;吃好穿好,不如话聊。”
(编辑/李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