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探讨立体符号语言在三维空间设计中的转译与诠释,主要以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为理论参考,通过“感觉经验重新获得理解事物的天赋,”将视觉感受到的事物经过系统性的分析,尝试以新的角度去诠释室内空间立体元素的构成起源及特征,从而进一步的提高知觉感受下的立体语言在空间构成中的合理性与审美性。
一、立体语言的解构
立体空间的起源,与艺术语言相关,艺术语言的起源与人类的行为习惯关联。艺术语言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的出现——人类学会行走之时。在艺术语言发展的线索中,可以找到人类对于室内空间的早期需求。
在原始时期,根据地域空间的不同而划分积聚成的大小群落中,族人的身体都会刻画早的期装饰语言符号——纹身与图腾,以此象征神的恩赐、族人内部级别权利,或是成人礼的刻痕留念、进行仪式的祭祀证明等等……反复印证着同族人的血脉相承以及地域疆土的不可侵犯,可见人类在身体上去印记刻画与在洞岩上进行的壁画记录都属于早期的艺术行为。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不断认识自我,通过艺术形式从侧面不断反复证实自我的存在:身体上有寓意的印记符号,人工制品表面上的图案是浓缩了大自然形态的图腾物,洞穴中简洁的单线勾勒出人们对神明的信仰。艺术的影响力逐渐从人类思想意识层面渗透到同一时期的行为和空间上,人类开始对自然环境有了重新的审视,在生存的基础上注重隐私性与安全性的表达,人类活动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的自然空间不再畅通无阻,而是出现了模糊的“屏障”:从最初偶然发现可以遮风挡雨的洞穴,发展到实用性较强的半地穴建筑,到后来利用天然或人工材料(茅草、木材、砖瓦)搭建的地上房屋,以追求功能性著称的现代主义范式“方盒子”,当下多元化的设计风格,无不体现人类对私密空间从安全感、归属感、形式感到艺术感的变化过程。
二、立体语言的诠释
对艺术形式的追求要依靠视觉语言去实现。视觉语言是一种找寻潜在的美感定律规则,也是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的视觉组织元素。语言如何去诉说也即是映入观者视觉中的第一知觉。在三维空间内,视觉语言玩着追逐的游戏,可以延伸为空间内组成的结构元素,比如门、窗、墙面等。如果将每个墙体立面进行拆分,那么每一个平面都是一幅画。换句话说,室内空间就是围合起来的“二维幻觉”的,也就是研究“图与底”的视觉关系。视觉元素之间的组合、审美规律以何种面貌展现在三维空间背景内,这个问题就要通过分析、解构室内空间的立体组成元素(窗户、天棚、地面、立面)如何向功能化以及装饰性去转化来解决了。
空间是由四根墙柱支撑起来的方体,展开之后便是一张布满视觉元素的平面效果图。一个物理空间的完美设计,在于与知觉空间相符合,与周围环境相匹配,能够达到功能上舒适,造型上美观,在审美方面独具风格和个性,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功能性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立面视觉语言的构成,而以下所研究的空间语言是抛开结构、色彩、形态、光线以外的,但是对整个空间的构成又是缺一不可的元素,即窗户、地面、天棚、立面在设计的功能和装饰方面的表达。
(一)窗户——取景框存在的位置
在古人对生存空间与自然环境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起初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完全转化成对自然的好奇与迫切的求索。
窗户分为框架和窗口,它录入的风景和照相机快门停留所拍摄的景色,道理是比较相似的,窗户在空间中存在的位置就是取景框选择的风景。原始房屋的窗口起初不是玻璃等材料去填充的,而是中空的、允许空气流通,可以与自然近距离直接接触的窗口;发展到古代时期,由于古人建房子最重向阳的方向,所以窗户和门都在南面,北墙只有通气的小后窗;发展到近代的功能学派,为了日光的采集将窗户开凿在屋顶的位置上,为了通风,也为了简易便捷的居住方式,很多室内空间开通了南北双向的窗户;现代居室越来越注重取景框的选取,无论放大或缩小都是以周围居住的环境为参照物,这也从侧面促使海景洋房落地大窗的出现。
此外,窗户也可以作为室内装饰元素的一种而出现,如用普遍流行欧式精美奢华的曲线纹装点着凸起的窗框,使得窗户从室内空间中分离出来,变得更加立体。
(二)地面——完形填空
中国自古便有“天园地方”之说,例如酒店大堂地面拼砖的装饰纹样往往多以二方与四方连续形式为主,但是为了避免重复性的单调与枯燥,往往进行着视觉上的“完形填空”,利用线条和图形对地面背景进行切割,在颜色和纹样上进行不完全填充,这样地面上装饰的图形与背景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错觉,使整个空间气氛活跃起来,相对于简洁的天棚造型,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有不规则的单元(下转第5页)(上接第3页)图形出现,也仍是遵循统一对称的美学规律,与天棚之间是复杂与简洁的对话。
(三)天棚——横与纵的分割
天棚,室内空间中的顶面,主要装饰线造型多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天棚上照明设施的布局及排列规则一般都是按“井”字结构为主,或者以中心吊灯为主,四周围绕中心搭配射灯,或反之,以四周射灯为主的照明。两种排列方式都像极了抽象派大师的艺术作品,简洁大气,有理性逻辑感的韵律,照明范围广,光线柔和,不亚于室外天光的效果,但却增加了人性化的味道。
(四)立面——空间幻象
室内空间的立面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也同时划分了室内的功能空间,将一个完整的空间按照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划成若干面积的区域,由单一化的空间变成多样化的选择。
每个立面都充当着制造空间幻象的任务:镜子起着扩大复制空间的作用;壁纸是二维视觉语言,将空间进行了伪装,壁纸对空间带来的装饰性,视觉与触觉的感受是不可比拟的;石膏立体造型及墙面凹槽带来了平面之上的凹凸空间,凹凸空间又带来了多变的光影效果,装饰味道浓,墙立柱的装饰与掩盖,更是将时间也融入到错位的空间中,与整个室内风格进行着调整与搭配,增加空间幻象化的意味。
视觉语言与立体语言都是室内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将这两种元素的功能性或装饰意义融入到整个空间的大背景下,不但需要理性的督导,视觉语言的转化,更需要设计师在实践中的经验,才能最终完成多元素与室内空间相互协调统一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淼,(1982.11-),女,满族,辽宁人,大连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艺术设计教育与方法研究;谢林霞,(1983.11-),女,汉族,湖南人,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研究。)
一、立体语言的解构
立体空间的起源,与艺术语言相关,艺术语言的起源与人类的行为习惯关联。艺术语言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的出现——人类学会行走之时。在艺术语言发展的线索中,可以找到人类对于室内空间的早期需求。
在原始时期,根据地域空间的不同而划分积聚成的大小群落中,族人的身体都会刻画早的期装饰语言符号——纹身与图腾,以此象征神的恩赐、族人内部级别权利,或是成人礼的刻痕留念、进行仪式的祭祀证明等等……反复印证着同族人的血脉相承以及地域疆土的不可侵犯,可见人类在身体上去印记刻画与在洞岩上进行的壁画记录都属于早期的艺术行为。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不断认识自我,通过艺术形式从侧面不断反复证实自我的存在:身体上有寓意的印记符号,人工制品表面上的图案是浓缩了大自然形态的图腾物,洞穴中简洁的单线勾勒出人们对神明的信仰。艺术的影响力逐渐从人类思想意识层面渗透到同一时期的行为和空间上,人类开始对自然环境有了重新的审视,在生存的基础上注重隐私性与安全性的表达,人类活动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的自然空间不再畅通无阻,而是出现了模糊的“屏障”:从最初偶然发现可以遮风挡雨的洞穴,发展到实用性较强的半地穴建筑,到后来利用天然或人工材料(茅草、木材、砖瓦)搭建的地上房屋,以追求功能性著称的现代主义范式“方盒子”,当下多元化的设计风格,无不体现人类对私密空间从安全感、归属感、形式感到艺术感的变化过程。
二、立体语言的诠释
对艺术形式的追求要依靠视觉语言去实现。视觉语言是一种找寻潜在的美感定律规则,也是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的视觉组织元素。语言如何去诉说也即是映入观者视觉中的第一知觉。在三维空间内,视觉语言玩着追逐的游戏,可以延伸为空间内组成的结构元素,比如门、窗、墙面等。如果将每个墙体立面进行拆分,那么每一个平面都是一幅画。换句话说,室内空间就是围合起来的“二维幻觉”的,也就是研究“图与底”的视觉关系。视觉元素之间的组合、审美规律以何种面貌展现在三维空间背景内,这个问题就要通过分析、解构室内空间的立体组成元素(窗户、天棚、地面、立面)如何向功能化以及装饰性去转化来解决了。
空间是由四根墙柱支撑起来的方体,展开之后便是一张布满视觉元素的平面效果图。一个物理空间的完美设计,在于与知觉空间相符合,与周围环境相匹配,能够达到功能上舒适,造型上美观,在审美方面独具风格和个性,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功能性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立面视觉语言的构成,而以下所研究的空间语言是抛开结构、色彩、形态、光线以外的,但是对整个空间的构成又是缺一不可的元素,即窗户、地面、天棚、立面在设计的功能和装饰方面的表达。
(一)窗户——取景框存在的位置
在古人对生存空间与自然环境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起初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完全转化成对自然的好奇与迫切的求索。
窗户分为框架和窗口,它录入的风景和照相机快门停留所拍摄的景色,道理是比较相似的,窗户在空间中存在的位置就是取景框选择的风景。原始房屋的窗口起初不是玻璃等材料去填充的,而是中空的、允许空气流通,可以与自然近距离直接接触的窗口;发展到古代时期,由于古人建房子最重向阳的方向,所以窗户和门都在南面,北墙只有通气的小后窗;发展到近代的功能学派,为了日光的采集将窗户开凿在屋顶的位置上,为了通风,也为了简易便捷的居住方式,很多室内空间开通了南北双向的窗户;现代居室越来越注重取景框的选取,无论放大或缩小都是以周围居住的环境为参照物,这也从侧面促使海景洋房落地大窗的出现。
此外,窗户也可以作为室内装饰元素的一种而出现,如用普遍流行欧式精美奢华的曲线纹装点着凸起的窗框,使得窗户从室内空间中分离出来,变得更加立体。
(二)地面——完形填空
中国自古便有“天园地方”之说,例如酒店大堂地面拼砖的装饰纹样往往多以二方与四方连续形式为主,但是为了避免重复性的单调与枯燥,往往进行着视觉上的“完形填空”,利用线条和图形对地面背景进行切割,在颜色和纹样上进行不完全填充,这样地面上装饰的图形与背景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错觉,使整个空间气氛活跃起来,相对于简洁的天棚造型,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有不规则的单元(下转第5页)(上接第3页)图形出现,也仍是遵循统一对称的美学规律,与天棚之间是复杂与简洁的对话。
(三)天棚——横与纵的分割
天棚,室内空间中的顶面,主要装饰线造型多以圆形和方形为主,天棚上照明设施的布局及排列规则一般都是按“井”字结构为主,或者以中心吊灯为主,四周围绕中心搭配射灯,或反之,以四周射灯为主的照明。两种排列方式都像极了抽象派大师的艺术作品,简洁大气,有理性逻辑感的韵律,照明范围广,光线柔和,不亚于室外天光的效果,但却增加了人性化的味道。
(四)立面——空间幻象
室内空间的立面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也同时划分了室内的功能空间,将一个完整的空间按照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划成若干面积的区域,由单一化的空间变成多样化的选择。
每个立面都充当着制造空间幻象的任务:镜子起着扩大复制空间的作用;壁纸是二维视觉语言,将空间进行了伪装,壁纸对空间带来的装饰性,视觉与触觉的感受是不可比拟的;石膏立体造型及墙面凹槽带来了平面之上的凹凸空间,凹凸空间又带来了多变的光影效果,装饰味道浓,墙立柱的装饰与掩盖,更是将时间也融入到错位的空间中,与整个室内风格进行着调整与搭配,增加空间幻象化的意味。
视觉语言与立体语言都是室内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将这两种元素的功能性或装饰意义融入到整个空间的大背景下,不但需要理性的督导,视觉语言的转化,更需要设计师在实践中的经验,才能最终完成多元素与室内空间相互协调统一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淼,(1982.11-),女,满族,辽宁人,大连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艺术设计教育与方法研究;谢林霞,(1983.11-),女,汉族,湖南人,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