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活生活体验,培养敏锐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感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当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现的是什么事物,只有把生活经验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画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生活体验上。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到作品中,以使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更加容易,感悟更加深刻。
二、充分运用朗读,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三、尊重学生个性,珍视体验,训练学生的语感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注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作统一的要求。如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教学《可爱的草塘》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来训练学生的语感:
师:无论谁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都要发自内心地去赞美,谁来读第六自然段?
生:“我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
师:你是这样赞美它。
(又有五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语气各不相同。)
师:(教师又示范了几种不同读法)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才叫真正的朗读。
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应让学生自主诵读,揣摩与品味语言,语感就会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四、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促进语感的形成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电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活动,组织语言极为快。因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培养学生语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第二小学)
一、激活生活体验,培养敏锐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感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当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现的是什么事物,只有把生活经验和语言、文字联系起来,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画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生活体验上。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到作品中,以使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更加容易,感悟更加深刻。
二、充分运用朗读,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三、尊重学生个性,珍视体验,训练学生的语感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注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作统一的要求。如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教学《可爱的草塘》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来训练学生的语感:
师:无论谁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都要发自内心地去赞美,谁来读第六自然段?
生:“我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
师:你是这样赞美它。
(又有五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语气各不相同。)
师:(教师又示范了几种不同读法)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才叫真正的朗读。
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应让学生自主诵读,揣摩与品味语言,语感就会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四、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促进语感的形成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电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的活动,组织语言极为快。因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培养学生语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