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vi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是將冬未冬、秋尽未尽之际。深秋的高阳徒有灿烂的金黄,没了灼人的热力。一切都显得静穆而萧索。
  湿地公园里的一大片荷塘已经颓败,夏日里的蓬勃盛景、喧嚣欢歌早已消失不见。仿佛一个失了火的舞台,烧去了欣欣向荣的一切,人去台空,闭门歇户。而今,消退的水面徒留一枝枝倾折的荷杆,一张张枯萎的荷叶,一杆杆褐黄的莲蓬,连水都萧条枯瘦,甚至连水面都没有半点微澜……正所谓:香消绿褪满湖残,而今枯瘦哪堪看。
  残荷倒映水中,一切都正好对影,这幅画面蓦地又生动起来。
  仿佛一位高明的摄影家正好把镜头对准了眼前的荷塘,并且让水面成为画面的中分线,水上与水下的世界立刻两两相对,弯曲的有了回环,倾折的成了三角,低垂了有了对影,颓败的有了呼应……偌大的水面成了巨幅宣纸,那些颓败的叶子成了面、倾斜的枝干成了线、低垂的莲蓬成了点———一幅面线点结合的凄美画幅显得缜密精巧。那些残缺的荷叶真是参差多态,有的被虫蛀了似地呈网状,有的似乎被莫名巧手截去了半张,有的边缘破烂随风摇曳,有的则完全收拢没了精神。
  叫人疑惑的是,夏日里的欲滴翠色不知什么时候被大自然的那双大手挤得一滴不剩,全都蔫黄一片。那些倾斜的枝干高低错落、斜度不一,有的颓然曲折、点头触水,有的歪歪斜斜、你挨我挤,有的弯曲如虹、圆拱似桥。尽管枝干多而杂乱,但是一曲一折遒劲有力,反而又生出些国画的风骨境界,叫人惊叹。偶尔斜弋的一枝枝莲蓬也失了水分,在半空里耷拉着脑袋,颓靡着身子。它们的脑袋在水面倒映出一团巨大的墨色,浓得化不开去。无论是枝叶还是莲蓬,全都清一色的褐黄,清一色的枯蔫,投影在水中,又是清一色的黑褐,清一色的浓郁。它们在偌大的白色背景中任意造型,随意、简洁,反而成就了一幅天然去雕饰的绝妙国画。这幅国画,乱中有序、杂中带巧,将勾、皴、染、点、擦等技法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主题集中、留白大胆,简直妙不可言!
  荷是夏日里盛放的花朵,随着时间而逐渐浓密茂盛,彼时的它们是多么神采奕奕、艳照群芳。“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写的是青春的荷;“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写的是委婉的荷;“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的是娉婷的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是大气的荷。夏日的荷,开得是何等没心没肺,何等你侬我侬!
  但时间是一切花朵起承转合的理由。时间的指针一旦指向秋季,荷便迅速随着时间枯黄萎靡,丝毫没有半点犹疑和顾虑。该浓墨重彩的时候就浓墨重彩,该退出舞台就退出舞台。荷们确切而鲜明地听从着时间的指令。
  忽然,空中有雨点飘落。四周的竹叶、灌木、高树、矮木都发出沙沙清响,细弱而清晰。眼神被四周的植物吸引了去———它们中有的叶片枯了黄了,有的枝干断了萎了,但仍旧留有大片的绿色、大朵的绿意,似乎还在痴痴留恋着夏日的余温、夏日的生机。扫视了一圈,发现唯有残荷全身心都枯黄了,兀自在细雨中颤抖着。那些倾斜着身子的,似乎不堪重负一般,越发佝偻了;那些折断了荷杆的,好像被拍打得越发摇摇欲坠了;那些漂浮在水面的,仿佛被一只温柔的大手按了按,身子越发渺小了;那些刚才还瞧见在水面露个顶的,现在已经瞧不见了。微雨如丝,细细抚摸着残荷,轻轻敲打着残荷,也似乎在温柔地抚慰着残荷。
  也只有残荷如此决绝了!它先于其他的花儿枯萎,先于其他的草木进入人生的秋冬季。它穷尽全身、竭尽一生,第一时间跳入时间劈头盖脸而来的指令鸿沟,没有胆怯,没有退后,没有留余地。在这冷得并不明显的深秋,残荷枯蔫了全身心,率先离去。这真是一种坚强而孤勇的花朵。
  “留得残荷听雨声。”“雨声滴碎荷声。”雨中赏残荷,别有一番风味。秋风秋雨愁煞人,残荷自被雨打风吹去。时间不待人,太需要果敢向前走。这一刻,我领悟了残荷。
  选自《重庆晚报》
其他文献
对太阳雨的第一印象是这样子的。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母亲用半月形的小刀把芋梗采下,我蹲在一旁看着,想起芋梗油焖豆瓣酱的美味。突然,被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那雷声来自远方的山上。我站起来,望向雷声的来处,发现天空那头的乌云好似听到了召集令,同时向山头的顶端飞驰去集合,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雷声继续响着,仿佛战鼓频催,一阵急过一阵,忽然,有人喊了一声:“冲呀!”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
摔了一跤,把我摔醒了,明白了老之将至。我住的是复式房。记得,在十年前,我双手各提一个装满书的旅行袋,可以噔噔地一口气踩着楼梯上楼。可是2017年8月我像往常那样抱起一整箱书,噔噔地上楼,走到最后一级楼梯时,忽地双脚一软,扑地一下摔倒在楼梯口。我在剧痛之中不得不在地板上躺了五分钟,这才由妻慢慢扶着起来。想想真有点后怕,如果不是摔倒在楼梯口,而是在楼梯中间抱着一箱书滚下去,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当时正在
清明节,哥哥回去给爸妈上坟了,我说:“记得给我也买一份纸,香烟和水果。”今年,我应该是不会回去了,而去年,还回去过两次。一次是五一回去办婚礼,另一次是国庆,回去只为上坟。上坟是否是很重要的事儿,这个,就跟怎样才算“吃得起茶叶蛋”一样,见仁见智吧。总之,人走了,见不着了,可能,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用另一种方式活着;又或许,他们还在这个世界上,用另一种身份活着。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已经不再是他们了。那两
房子装修后,还要一段时间才能搬进去,便借居在侄女家。侄女在长沙读大学,她父母帮她在长沙买了个房子,以便她双休日、节假日回来住住。一个月前,侄女打电话给她敏姨,说她同学要去泰国旅游几天,狗没人带,想放到“我家”来。我看见妻子蹙着眉头答道,我们上班,早出晚归呀。———没关系,早上喂一次,晚上喂一次就行。妻子又说,它随地大小便怎么办?———小狗才两个月大,正是训练它的时候。妻子继续强调,我们根本没时间遛
金庸走了,在阅尽沧桑之后,像秋叶般在香江凋零,自他在海宁袁花诞生以来,与他的家乡近在咫尺的盐官,海宁潮大涨已历九十六度。举世皆说他生于1924年,就连他本人也如此说,甚至袁花的查家族谱也如此载,而我在他的档案和大量史料中发现,他却是生于1923年,那一年也是他存世的第一次海宁潮涨时,比他大二十几岁的表哥徐志摩正好带了胡适之、陶行知、汪兆铭等来观潮。也许这是个绝对的偶然,如同潮涨潮落那样偶然。近一个
“笑”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的一种本能,大家常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其实,如果另外想一个定义,让其他动物无法和我们媲美的话,我们何尝不可以说“人是会笑的动物?”除了人之外,其他马、牛、羊、鸡、犬、猪、老鼠、蛇都不会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过它们有和我们人类同样的“笑”的表情。一个人在欢喜的时候,你不让他笑,就会冲淡了他欢喜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其他各类动物在快乐情绪的享受上,是远不如
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来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它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
立冬一过,日头粘嗒嗒的,村坊里家家开始做酒,准备过年。将几桶山泉浸好的糯米搓洗干净,倾于竹箕沥水,倒入灶膛大甑火蒸。旺火架起,糯香满屋,细伢子们的猫嘴立刻被糯香吸了过去。开甑了,团团雾气里糯润的饭粒晶莹可见。母亲庄重地洗了手,先舀一大碗贡于灶台上,这是敬灶神奶奶;然后很认真地舀出满满几碗,叫我们端与屋场里的叔伯大婶尝鲜。终于,轮到我们了!母亲微笑着,两手在冷水里轻蘸一下,挖一勺饭入手,嘴里哧哧有声
我的堂弟,他叫生来。是我小时候最好的玩伴,也是和我玩得最长久的一个人,那时候,我们几乎整天厮混在一起。初春的时候,我们便会到小牧村边缘的小溪旁去挖蕨麻———这是一种委陵菜属植物的块根,俗称人参果,是一种味道极其鲜美的野生食材,在藏族餐饮中经常做为各种荤素菜品的配菜。对此,我们有着丰富的挖蕨麻的经验,就像是两个老练的农民,单凭目测,就知道哪些地方的蕨麻多、个头大。采挖蕨麻的季节,我们各自拿着一把撅头
月光下,我給儿子讲到木莲,或者薜荔的时候,仿佛在说着江南乡村邻家女孩的名字。母亲听后,笑了,说哪有这么文气,不就是凉粉子嘛。是呢,在我婺源老家的方言里,许多名称都是专属的,譬如玉米叫苞芦,茄子称萝苏,而木莲与薜荔的名字,就是凉粉子。类似的名字,像乳名,亲切、上口。母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凉粉子做凉粉的,她自己都不记得了。我却觉得,母亲那青花瓷瓯里的一瓯凉粉,于我,等于盛着老家的夏天。凉粉子藤蔓的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