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对读 相得益彰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对读式”古诗教学的
  缘起
  古诗词美在用词,美在意境,美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一直以来,教学古诗一般采用的模式是“解释题目,了解诗人;理解难字,翻译全篇;感悟情感,背诵全诗”。教学中如果把工夫都放在逐字逐句机械的解释上,既费时又破坏了意境,而且忽视了古诗词的文化营养和民族情怀以及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引领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在诗境中触类旁通,学得灵活又趣味盎然呢?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试图改变传统古诗学完一首接着一首教学的做法,进行“对读式”古诗教学的尝试,初步形成 “对读式”古诗词教学的操作模式。所谓“对读式”,即以课文中的古诗为主,链接一首与之有内在联系的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主带次穿插学习。
  二、 “对读式”古诗教学的操作模式
  1.想象画面,进入诗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借助想象在诗与画之间建立一个通道,是进入诗境的最佳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也认为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
  教学时,我们应把握住古诗词“精练、跳跃、浓缩”的特点,从诗词中的字、词、句生发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把诗词读“胖”,在头脑中再现逼真的情景,进入诗的意境,享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在何处展开想象呢?笔者认为要在诗句的精妙之处,所谓“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在教学《如梦令》这首词的时候,就让学生根据“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些词语联想画面,在词语引领下,学生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每个学生言说的是他自己心中的风景,那风景,已不纯粹是客观的、物化的,而是主观与客观融合的结果。这一板块设计,唤醒了学生所有的器官: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
  笔者教学《牧童》时,在学生初步读通古诗之后,抛出一个核心问题:“边读边想象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象?”然后就围绕核心问题,抓住“铺”“弄”“卧”对原野、弄笛和卧姿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牧童的悠闲自得。学生通过想象,用心灵感受诗的意趣,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将古诗读丰厚了,获得了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2.聚焦诗眼,对读诗(词)文。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聚焦诗眼,对读诗文,引导学生推敲体会,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早已指出:“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读的重要意义由此也可见一斑。
  两首诗的对读,不是学完一首诗再拓展学习另一首诗,而是将两首古诗交融在一起,在过程中展开。
  例如笔者执教的古诗《牧童》,教学过程中共进行了三次对读:
  第一次:学习了吕岩《牧童》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
  第二次: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引入栖蟾《牧童》中的中间两句:“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通过诗句对读进行补充,使学生豁然开朗:原来牧童傍晚这样“卧月明”是因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了一天啊。
  这两次对读是诗间互补的读。
  第三次:悟诗情,思考兵荒马乱中的吕岩为什么会写《牧童》诗的时候,学习栖蟾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发的感叹:“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这种“对读”不是平行式的,也不是简单的叠加式,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对读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3.统整全诗,比读感悟。
  《三国演义》第一回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古诗词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个道理,在整体观照下,走一个“合—分—合”的过程。在聚焦诗眼、对读诗文后,统整全诗,就像画圆收口一样,让课堂结构呈圆融之势。这也是对整节课学习的两首诗最后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如果说前几个环节是为了“跳进去”,去品读、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那么“统整全诗,比读感悟”这个环节就是“跳出来”,在两首诗的比较中发现异同。
  例如,笔者在古诗《牧童》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把之前教学中陆陆续续出现的栖蟾的《牧童》诗句连起来完整地读,然后与吕岩的《牧童》进行比读,学生首先发现了相同处:这两首诗都提到了小牧童、笛子、老牛,写的都是牧童悠闲的生活;还发现了许多不同之处:格式不同,情感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学生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也进一步感悟了诗人的情感:不管是间接表达,还是直接抒发,生活在兵荒马乱的诗人们都渴望过上牧童那种悠闲安然的生活。
  二、“对读式”古诗教学模式的特点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融会贯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也是古人早就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对读式”的古诗教学模式,追求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为己有。它主要体现了诗与诗的交融,诗与文的挂钩,内与外的链接。
  1.诗与诗的交融。
  诗与诗的交融主要体现在整节课的古诗两首对读、比读上,教学吕岩的《牧童》时对读、比读同时代诗人栖蟾的《牧童》,教学张籍的《秋思》对读、比读孟郊的《归信吟》,教学翁卷的《乡村四月》对读、比读同一课文中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除此之外,诗与诗的交融还体现在某个点上的对学生古诗积累的唤醒。比如《乡村四月》中以“绿遍山原”这个词组的词境创设为依托,盘活学生头脑中积累的一组描写“绿”的诗句。以及在学完后,畅想丰收美景时引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句。
  教学《牧童》时,引导学生想象:“牧童这一整天在原野上会怎么玩?”学生在想象中读出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又在诗句的提示下想象牧童还有哪些玩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古诗积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同时课堂弥漫着诗香、诗味。
  2.诗与文的挂钩。
  “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的语言个性。诗、文挂钩,可以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盛老师在执教《春日》和《游园不值》时,起课就是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在学习《游园不值》体会满园春色时,让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的满园春色,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调动了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又如笔者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雨如烟”这个语言点的学习,在学生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后,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雨的一段文字。诗与文的挂钩,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3.内与外的链接。
  内与外的链接,就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侧重学习一首,以主带次地带读与之相关的一首,拓展一组同题诗,通过阅读感悟,将课内外学习的内容整合,从而摆脱小学语文教材的束缚,走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道路,使古诗学习走向更开放、更主动的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
  古诗教学就这样在教学细节展开过程中进行诗与诗的交融、诗与文的挂钩、内与外的链接,将新知与旧识在“对读”与“比读”中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赵州桥》是一篇大家熟悉的老课文。乍一看,《赵州桥》短短数百字,内容浅显,和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比较,似乎难以相提,但是仔细琢磨,《赵州桥》却独具异彩!  一、从《赵州桥》的结构看  这篇课文分为四段,分别介绍了赵州桥的地位、建造者及悠久历史,赵州桥的雄伟,赵州桥的美观,赵州桥的意义价值。四个段落,采用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清晰明朗,整体性强,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四个段落中,详细写的是
《理想的风筝》一文原作较长,在编入教材时做了删改,但依然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怎么做到长文短教,聚焦重点,突出核心教学价值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厘清故事之间的关联;  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  判断环境描写的好处。  这篇文章堪称写人文章的典范,教师引導学生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是,因为我们有明确的阅读教学主张——关注文体,聚焦表达。所以,我们选定
“童年不仅是人的根基,而且也是人的核心。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年月被记录在年轮的最核心处,尽管它已被日后的岁月所包围,但那最初的年月仍旧发挥着核心作用。童年,就是人这棵树最中心的年轮,是人这棵树的树心,它始终默默地滋养人的一生。”童年的语文学习,足以影响、支撑、滋养和鲜活人的一生。生态语文教育正是站在这样的生命高度,追求课堂的自然发展,维护童年的生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和认知规律,收获并丰富童
近年来,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百合、东城御景幼儿园一直十分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并开展了扎实、丰富、长效的师培师训工作。近期,結合疫情期间教师以居家办公为主的现状,该园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师专业能力线上评比活动,进一步为教师创造了一个展示提升和互学互促的平台。
编者按:在香格里拉,有这样一位执着的教育工作者,他在教育路上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一路走来一路付出,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他就是香格里拉县民族小学校长松建华。在平凡而忙碌的教学生涯……  在香格里拉,有这样一位執着的教育工作者,他在教育路上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一路走来一路付出,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他就是香格里拉县民族小学校长松建华。在平凡而忙碌的教学生涯中,澎湃着内心涌动不息的激情,实现了“一辈子
5月14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获悉,中国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简称SXFEL)新近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水窗”波段X射线激光,填补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表明中国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制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副主任、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项目常务副经理刘波介绍,目前国际已有的3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另外两台是德国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路小学地处城区东部,拥有近千名学生,四十余名教师,是一座经历了“村转城”的农村学校。与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我校拥有更多元化的生源和多种文化层次性的家长,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意义。  秦皇岛拥有多段颇具地域特点的长城,学校师生在长城的陪伴下成长,对长城颇有感情。因此,我校从2018年开始,充分挖掘长城的教育资源,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扎根中国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写道:“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  原来,风景就在路上。慢慢走,欣赏啊,别错过了身旁的美丽。外出旅行如此,人生追寻如此,我们的语
幼儿对自然怀有天然的亲切感,他们乐于在自然中接触、认知各种生命形式,感受生命带来的惊喜或冲击。基于此,江苏省宿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从自然环境的生活实践教育入手,结合幼儿“万物有灵、推己及物”的思维特点,围绕“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命”这一主线,按照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分三个层级展开研究。我们借助幼儿身边的自然资源,引领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了解动植物的生命历程,萌发关爱生命的积极情
对于课程研发,我和我的工作室的老师们一直秉承的原则就是:基于教材的体系,基于学生的需求,基于教师自己特点的课程。在这样的想法之下,所以我的课程分为了萌发课程、“保底”课程、以“聚焦专题”为表征的统整课程。  萌发课程  这里的“萌发课程”定位为“习惯养成课程”,指的是必须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习惯、倾听与记录的习惯、合作与分享的习惯、提问的习惯、梳理的习惯,等等。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萌发课程的阶段,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