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目标的对立统一矛盾,应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通过总体预设,为生成作铺垫;弹性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活化教学过程,捕捉生成,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以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学目标 预设 生成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课堂上教师一味讲解已经过去,“动态生成性课堂”被广为提倡,于是“动态生成”频繁地被使用于多种场合,于是出现这样一种尴尬:课堂上热热闹闹,尽可能地追求“活”、“新”、“热闹”,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也很高,但是真正掌握知识的学生却很少。虽然新课程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都能贯彻三维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这是否意味着课堂上要少预设多生成或不预设呢?答案是否定的,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一、预设—精彩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目标的一项活动,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即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对课堂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包括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设定,还有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等方面的预设。预设具有前瞻性、统一性等特点。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就应该要有精心的计划。同样地,要想有精彩的课堂,就要在课前预设,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然而如果教师在课前过度预设,就容易把自己预设好的当成教案剧本,按部就班地给学生上课,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而学生只是成为教案中的演员,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在课堂上他们只是想把老师预设的角色演好,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沉闷,机械化的,没有课堂自身的价值,凡事“过犹不及”,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课前的预设,因为预设是精彩课堂的前提。
二、生成—精彩课堂的催化剂
生成,《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在哲学上的解释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过程,是新事物的生长和旧事物死亡的矛盾统一 但在教学领域,生成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教育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教学目标的生成是指教学目标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呈现和产生。”总得来说,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目标的生成优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仅传授学生以知识,而且在生成的课堂过程中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生成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辩证统一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倡导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师兴起了 “生成热”,但是这不代表教师就可以忽略预设而重视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哲学层面上说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存在,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预设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就没有对话的平台,就会出现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比较松散的课堂现象。同样地,如果没有生成,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教案演练一遍,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封闭性的,缺少生气。总之,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我们只有正确处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才能既使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
四、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策略
1.总体预设,为生成作铺垫
为了全面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前的预设就应该要以课程目标为核心,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因此在预设时必须全盘考虑,要有整体性。比如课前教师既要考虑中等生、优等生也要兼顾学困生,既要争取所预设的目标达到他们平衡点,也用多元化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把握教材的整体上,根据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收集多方面的素材,然后去粗取精,选取适合学生的,典型的,有针对性的素材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不泛化。
2.精心备课,弹性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
教师的预设为了生成具有成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教师预设的环节过满,内容过多,导致在课堂上没能完成教学目标,更没有时间促成生成,或许有教师把“时间不足”作为一个借口,但是反过想,是不是之前的预设过细,要求面面俱到而无法生成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预设时要给预设留有弹性的空间,预设要精,即对教材的有舍有得,根据教材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给学生留足自由的空间,为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当学生的兴奋点跟之前的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在保证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上,放弃之前的预设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进而促成课堂的生成。
3.活化教学过程,捕捉生成
在预设的基础上,活化教学过程,如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行为等,特别是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课堂学生质疑、争论的机会增多,教师不能对学生质疑,争论的观点视而不见,更不能一味按教学预设行事,要巧妙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教学生成点。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有效引领值得探讨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生动的,有灵性的。
預设与生成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它们必须有机融合,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以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8).
[2]陈福英.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
[3]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关键词:教学目标 预设 生成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课堂上教师一味讲解已经过去,“动态生成性课堂”被广为提倡,于是“动态生成”频繁地被使用于多种场合,于是出现这样一种尴尬:课堂上热热闹闹,尽可能地追求“活”、“新”、“热闹”,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也很高,但是真正掌握知识的学生却很少。虽然新课程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都能贯彻三维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这是否意味着课堂上要少预设多生成或不预设呢?答案是否定的,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一、预设—精彩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目标的一项活动,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即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对课堂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包括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设定,还有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等方面的预设。预设具有前瞻性、统一性等特点。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想把事情做得更好,就应该要有精心的计划。同样地,要想有精彩的课堂,就要在课前预设,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然而如果教师在课前过度预设,就容易把自己预设好的当成教案剧本,按部就班地给学生上课,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而学生只是成为教案中的演员,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在课堂上他们只是想把老师预设的角色演好,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沉闷,机械化的,没有课堂自身的价值,凡事“过犹不及”,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课前的预设,因为预设是精彩课堂的前提。
二、生成—精彩课堂的催化剂
生成,《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在哲学上的解释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过程,是新事物的生长和旧事物死亡的矛盾统一 但在教学领域,生成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教育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教学目标的生成是指教学目标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呈现和产生。”总得来说,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目标的生成优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仅传授学生以知识,而且在生成的课堂过程中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生成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辩证统一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倡导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师兴起了 “生成热”,但是这不代表教师就可以忽略预设而重视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哲学层面上说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存在,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预设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就没有对话的平台,就会出现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比较松散的课堂现象。同样地,如果没有生成,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把教案演练一遍,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封闭性的,缺少生气。总之,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我们只有正确处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才能既使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
四、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策略
1.总体预设,为生成作铺垫
为了全面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前的预设就应该要以课程目标为核心,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因此在预设时必须全盘考虑,要有整体性。比如课前教师既要考虑中等生、优等生也要兼顾学困生,既要争取所预设的目标达到他们平衡点,也用多元化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把握教材的整体上,根据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收集多方面的素材,然后去粗取精,选取适合学生的,典型的,有针对性的素材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不泛化。
2.精心备课,弹性预设,为生成留足空间
教师的预设为了生成具有成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教师预设的环节过满,内容过多,导致在课堂上没能完成教学目标,更没有时间促成生成,或许有教师把“时间不足”作为一个借口,但是反过想,是不是之前的预设过细,要求面面俱到而无法生成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预设时要给预设留有弹性的空间,预设要精,即对教材的有舍有得,根据教材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给学生留足自由的空间,为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当学生的兴奋点跟之前的预设不一致的时候,在保证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上,放弃之前的预设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进而促成课堂的生成。
3.活化教学过程,捕捉生成
在预设的基础上,活化教学过程,如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行为等,特别是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增强,课堂学生质疑、争论的机会增多,教师不能对学生质疑,争论的观点视而不见,更不能一味按教学预设行事,要巧妙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教学生成点。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有效引领值得探讨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生动的,有灵性的。
預设与生成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它们必须有机融合,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以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8).
[2]陈福英.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
[3]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