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用于生物动态过程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利用效率。一.运用多媒体,知识由抽象变得直观且通俗易懂;二.使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视野;三.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四. 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生物;动态过程;信息技术;PPT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 》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学案例:讲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利用板书作图既耗时,展示的过程又不连贯,学生很难想象胞吞,胞吐的整个过程,教师展开如下教学内容:
教师课前对学生分组,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并分组绘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图形。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过程发生所需要的条件及发生的位置, 5分钟。学生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1.这种跨膜运输的动力是什么?2.在这种跨膜运输过程中,需要能量吗?3.能尝试说出图片中符号的含义吗?
二.新授课:1.展示科学家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思路,扩充学生知识,引导学生讨论。2.学生分组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每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进行讲解,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和纠错。3.展示其他班级的一些图片,对于典型的画法进行归纳,5分钟,作为课堂小结。
教学案例分析:
1.运用PPT,知识由抽象变得直观
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许多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只能依赖模型去接受的物质,结构,现象等,目前模型大多还是以静态形式展示,一些生物动态过程学生也只能依赖想象和绘图,难以留下直观的动态印象,好多知识的掌握需要刻板的记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象不利于生物人才的早期培养,也加大学习生物课程的难度。
高中生物涉及的动态过程,比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丝分裂等,用板书形式不能展现连贯的过程,可以选取视频,flash等形式,既使学生能更扎实的掌握知识,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接受多方的刺激,友善用脑,同时调动眼,耳,脑等多感官,高效多途径掌握知识,对知识印象深刻。
2.使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容量适度扩增,可以减小学生在生物理解上的局限性,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理解学科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更加自信,这一做法恰好符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北京生物高考中,不止一年考查到与当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向相关的物质,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等因素,可以还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活经历,学习趣事,研究方向的进展,失败与成功,培养学生坚定的求学信念以及不怕失败的科研精神,有利于教学目标中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在潜移默化中,也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
3.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友善用脑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教师可考虑用数码相机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也许只是把优秀的作业展示出来这种无言的鼓励,对于性格内敛的学生,效果反而更好,学生被关注,被认可,更大程度的产生了学习兴趣。有时,我也用数码相机记录一些随手拍下的生物图片,有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出来,效果比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会更有针对性。
这一切,比起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板书,会更大地引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因为它调动很多新颖的资源,教学要素的显示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时代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和突破。比如讲解细胞工程时,可以展示尖端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改善生活的信心。学生一旦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思维活跃,集中注意力,乐于讨论。生物课堂教学中的PPT视频可以用动画模拟酶的作用,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索的状态,创设种种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直接了解生物奥秘的真相,提出更多问题互相讨论,不知不觉中进入科学探究的状态。
4. 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生物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录像机把学生各小组的实验过程做记录,在不同的班级中进行展示,对于成功和失败的操作进行剪辑,拼接,分类进行讨论,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认真地掌握了知识,强于老师呆板的说教。
综合以上几点,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整合,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生物教师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敢于不断创新,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要在教育生涯中始终保持进步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熟练驾驭信息技术。
5. 信息技术在复习课有优势
在生物复习课中,教师借助PPT将知识点投出来,这样节约时间,便于教师逐条,有条理性的讲解。在复习中利用PPT展示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迅速回想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并通过框架图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有利于自主复习、分层教学、查缺补漏。学生很容易发现知识盲区,提高了复习效率,同学能快速对自己的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有一个精准的判断,防止出现漏复习知识点的情况。
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意适时性
首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师要确保找到信息技术在哪些环节或细节处最能增强学习效果,最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盲目地利用信息技术,往往使教学浮于表面:整堂课虽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课堂讲授知识广度也很大,但学生并没有多少积极主动的思考,未能触动学习者的内心。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要依据高中教学目标、学生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训练学生的思维,使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发挥应有效果。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意实效性
教师的PPT制作水平差异较大,有的课件只是教材的内容提要,对教材内容简单的复制,没有自己的思考; 有的过于简单,PPT的超文本功能没有体现; 有的教师授课过于依赖PPT,导致教学乏味,忽视了师生之间不可缺少的情感交流,学生觉得课堂压抑,沉闷,学生面对PPT上大量文字,抓不到重点,有时播放图片时间过短,学生未来得及理解,已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可能,产生挫败感。过多的PPT设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使用的程度需要加以控制。
3. 信息技术的出现不是为了淘汰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要脱离实物而一味追求时代感强的技术;教具、学具、情境的选用,尽量真实化,贴近生活实际,矿泉水瓶,废弃物品,都可以制作教具,学生对真实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共鸣,对所学东西印象更深刻。
4.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 结合其他多种知识,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 按照内容难度来设计教学设计。
教师必须正视目前生物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努力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从生物学科生命过程动态性的特点出发,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实现优化,遵循教学原则,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的良好推动效应落实。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的最优整合,就是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以优质的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生物学科内容、等各方面资源有机结合,落实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讨论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和学习中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思维火花的碰撞,实现教育目的最优。
【关键词】:生物;动态过程;信息技术;PPT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 》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学案例:讲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利用板书作图既耗时,展示的过程又不连贯,学生很难想象胞吞,胞吐的整个过程,教师展开如下教学内容:
教师课前对学生分组,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并分组绘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图形。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过程发生所需要的条件及发生的位置, 5分钟。学生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1.这种跨膜运输的动力是什么?2.在这种跨膜运输过程中,需要能量吗?3.能尝试说出图片中符号的含义吗?
二.新授课:1.展示科学家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思路,扩充学生知识,引导学生讨论。2.学生分组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每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进行讲解,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和纠错。3.展示其他班级的一些图片,对于典型的画法进行归纳,5分钟,作为课堂小结。
教学案例分析:
1.运用PPT,知识由抽象变得直观
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许多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只能依赖模型去接受的物质,结构,现象等,目前模型大多还是以静态形式展示,一些生物动态过程学生也只能依赖想象和绘图,难以留下直观的动态印象,好多知识的掌握需要刻板的记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象不利于生物人才的早期培养,也加大学习生物课程的难度。
高中生物涉及的动态过程,比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丝分裂等,用板书形式不能展现连贯的过程,可以选取视频,flash等形式,既使学生能更扎实的掌握知识,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接受多方的刺激,友善用脑,同时调动眼,耳,脑等多感官,高效多途径掌握知识,对知识印象深刻。
2.使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容量适度扩增,可以减小学生在生物理解上的局限性,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理解学科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更加自信,这一做法恰好符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北京生物高考中,不止一年考查到与当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向相关的物质,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等因素,可以还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活经历,学习趣事,研究方向的进展,失败与成功,培养学生坚定的求学信念以及不怕失败的科研精神,有利于教学目标中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在潜移默化中,也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
3.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友善用脑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教师可考虑用数码相机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也许只是把优秀的作业展示出来这种无言的鼓励,对于性格内敛的学生,效果反而更好,学生被关注,被认可,更大程度的产生了学习兴趣。有时,我也用数码相机记录一些随手拍下的生物图片,有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出来,效果比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会更有针对性。
这一切,比起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板书,会更大地引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因为它调动很多新颖的资源,教学要素的显示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时代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和突破。比如讲解细胞工程时,可以展示尖端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改善生活的信心。学生一旦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思维活跃,集中注意力,乐于讨论。生物课堂教学中的PPT视频可以用动画模拟酶的作用,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索的状态,创设种种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直接了解生物奥秘的真相,提出更多问题互相讨论,不知不觉中进入科学探究的状态。
4. 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生物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录像机把学生各小组的实验过程做记录,在不同的班级中进行展示,对于成功和失败的操作进行剪辑,拼接,分类进行讨论,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认真地掌握了知识,强于老师呆板的说教。
综合以上几点,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整合,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生物教师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敢于不断创新,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要在教育生涯中始终保持进步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熟练驾驭信息技术。
5. 信息技术在复习课有优势
在生物复习课中,教师借助PPT将知识点投出来,这样节约时间,便于教师逐条,有条理性的讲解。在复习中利用PPT展示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迅速回想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并通过框架图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有利于自主复习、分层教学、查缺补漏。学生很容易发现知识盲区,提高了复习效率,同学能快速对自己的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有一个精准的判断,防止出现漏复习知识点的情况。
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意适时性
首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师要确保找到信息技术在哪些环节或细节处最能增强学习效果,最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盲目地利用信息技术,往往使教学浮于表面:整堂课虽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课堂讲授知识广度也很大,但学生并没有多少积极主动的思考,未能触动学习者的内心。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要依据高中教学目标、学生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训练学生的思维,使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发挥应有效果。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意实效性
教师的PPT制作水平差异较大,有的课件只是教材的内容提要,对教材内容简单的复制,没有自己的思考; 有的过于简单,PPT的超文本功能没有体现; 有的教师授课过于依赖PPT,导致教学乏味,忽视了师生之间不可缺少的情感交流,学生觉得课堂压抑,沉闷,学生面对PPT上大量文字,抓不到重点,有时播放图片时间过短,学生未来得及理解,已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可能,产生挫败感。过多的PPT设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使用的程度需要加以控制。
3. 信息技术的出现不是为了淘汰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要脱离实物而一味追求时代感强的技术;教具、学具、情境的选用,尽量真实化,贴近生活实际,矿泉水瓶,废弃物品,都可以制作教具,学生对真实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共鸣,对所学东西印象更深刻。
4.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 结合其他多种知识,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 按照内容难度来设计教学设计。
教师必须正视目前生物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努力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从生物学科生命过程动态性的特点出发,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实现优化,遵循教学原则,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的良好推动效应落实。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的最优整合,就是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以优质的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生物学科内容、等各方面资源有机结合,落实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讨论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和学习中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思维火花的碰撞,实现教育目的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