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知识,细节,处理,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38-02
最近,高邮市组织了一次优秀课竞赛,所选课题是人民版高中教科书的“美国1787年宪法”。我认真听了全程,觉得各位选手在授课过程中对有关细节问题的处理还值得推敲。
1、关于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教科书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年轻美国的窘境”“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其中第一个子目介绍美国建立之初由于实行“邦联制”,州际联盟处于无权的地位,无法应对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问题,年轻的美国走到了悬崖的边缘。第二个子目介绍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分权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选手们都力求引导学生在两个子目之间建立知识关联,处理方法也基本一致,都是引导学生从共和国的“窘境”直接推导到1787年宪法的制定,并强调“窘境”就是宪法制定的背景。课文的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确实有因果关系,但这样的处理显然过于草率。为了便于理解,我对这段历史细节做如下分解:
年轻美国的“窘境”——使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成为当务之急;对“民主共和”的担忧——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大能不能保证民主和共和的延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制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参赛选手大都忽视了第二个细节。1787年宪法的条文赋予了联邦政府各个部门相应的权力,这是宪法的精髓之一;同时,又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在联邦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形成权力制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了民主,有效地抑制了专制的产生,这是宪法的精髓之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和渲染了“窘境”,而忽略了第二个细节,那么,“三权分立”“制衡”原则的产生背景就会缺失,1787年宪法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维护和保证了代议制民主——就无法得到强化,这节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
鉴于以上分析,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特意安排了一个探究场景,关键性的素材有以下三条:
①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②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和内在的控制了。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③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的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罗伯逊
在探究活动中,我要求学生通过对教科书的阅读和相互讨论,概括出三个政治家的核心观点,并引导学生认识,华盛顿主张赋予政府以权力,麦迪逊认为应该赋予政府权力,但要对政府的权力加以监督,罗伯逊则担心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会导致政府的腐败。通过这样的处理,过渡到对1787年宪法的学习就显得比较自然了。
2、关于“两党制的雏形”
课程标准中没有关于“两党制”的知识要求,教科书这一子目是对课程标准的补充发挥。参赛选手在处理这一内容的时候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在“两党制”与“1787年宪法”之间建立巧妙的关联,二是对这一知识处理过当、着墨太多,有喧宾夺主之嫌。
我觉得,两党制的形成是美国民主制度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不同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而斗争的舞台就是议会的选举和总统的产生。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美国的总统制”是个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两党制的相关知识糅合到总统制的特征中去处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方法是设置一个探究话题,要求学生去比较当今美国总统选举与第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在方式上的区别。当学生开始注意到如今的总统选举就是两党利益的角逐时,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两党制发展历程的叙述,但对此并不做太多的纠缠。
通过对以上教学实践的思考,我觉得参赛选手在知识细节上的处理之所以出现疏忽,原因之一是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不够清晰,容易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产生误导。比如,“年轻美国的窘境”在描述了美国邦联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之后,教科书第110页第9行便给出了“强化中央政府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这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已经达成共识”的结论,而事实上并非这样简单。再如,“两党制的雏形”这一子目,教科书的叙述特别详细,而且所述内容与前面知识鲜有联系,这确实给教师的课前设计增加了麻烦。因此,我建议教科书应该将这一课的写作结构调整为:
1.“窘境”中的抉择
①年轻美国的“窘境”
②对民主自由的担忧
2.制约与平衡的宪法
④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制约与平衡的法则
3.从“邦联”到“联邦”
①联邦政府的成立
②总统制的发展
对于原来的第四子目“两党制的雏形”则加以删减,放在“知识链接”栏目中去就可以了。这样,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正确的构思了。
出现疏忽的原因之二在于教师自身。教师的教材使用观念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被教科书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在竞赛之中,参赛选手的课堂流程设计与教科书编写流程基本一致,就说明了这一点。其实,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用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善于从课标出发,从核心知识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从课堂教学操作的可能性出发,合理地整合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切不可对教科书的说法奉若神灵,不敢出其左右。否则,既是对知识科学性的放弃,更是对自身教学主导身份的放弃,这样的教学距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以上仅仅是听课和教学中的一点感悟,说得不对敬请方家指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38-02
最近,高邮市组织了一次优秀课竞赛,所选课题是人民版高中教科书的“美国1787年宪法”。我认真听了全程,觉得各位选手在授课过程中对有关细节问题的处理还值得推敲。
1、关于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教科书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年轻美国的窘境”“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其中第一个子目介绍美国建立之初由于实行“邦联制”,州际联盟处于无权的地位,无法应对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问题,年轻的美国走到了悬崖的边缘。第二个子目介绍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分权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选手们都力求引导学生在两个子目之间建立知识关联,处理方法也基本一致,都是引导学生从共和国的“窘境”直接推导到1787年宪法的制定,并强调“窘境”就是宪法制定的背景。课文的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确实有因果关系,但这样的处理显然过于草率。为了便于理解,我对这段历史细节做如下分解:
年轻美国的“窘境”——使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成为当务之急;对“民主共和”的担忧——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大能不能保证民主和共和的延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制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参赛选手大都忽视了第二个细节。1787年宪法的条文赋予了联邦政府各个部门相应的权力,这是宪法的精髓之一;同时,又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在联邦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形成权力制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了民主,有效地抑制了专制的产生,这是宪法的精髓之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和渲染了“窘境”,而忽略了第二个细节,那么,“三权分立”“制衡”原则的产生背景就会缺失,1787年宪法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维护和保证了代议制民主——就无法得到强化,这节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
鉴于以上分析,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特意安排了一个探究场景,关键性的素材有以下三条:
①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②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和内在的控制了。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③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的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
——[美]詹姆斯·罗伯逊
在探究活动中,我要求学生通过对教科书的阅读和相互讨论,概括出三个政治家的核心观点,并引导学生认识,华盛顿主张赋予政府以权力,麦迪逊认为应该赋予政府权力,但要对政府的权力加以监督,罗伯逊则担心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会导致政府的腐败。通过这样的处理,过渡到对1787年宪法的学习就显得比较自然了。
2、关于“两党制的雏形”
课程标准中没有关于“两党制”的知识要求,教科书这一子目是对课程标准的补充发挥。参赛选手在处理这一内容的时候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在“两党制”与“1787年宪法”之间建立巧妙的关联,二是对这一知识处理过当、着墨太多,有喧宾夺主之嫌。
我觉得,两党制的形成是美国民主制度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不同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而斗争的舞台就是议会的选举和总统的产生。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美国的总统制”是个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两党制的相关知识糅合到总统制的特征中去处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方法是设置一个探究话题,要求学生去比较当今美国总统选举与第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在方式上的区别。当学生开始注意到如今的总统选举就是两党利益的角逐时,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两党制发展历程的叙述,但对此并不做太多的纠缠。
通过对以上教学实践的思考,我觉得参赛选手在知识细节上的处理之所以出现疏忽,原因之一是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不够清晰,容易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产生误导。比如,“年轻美国的窘境”在描述了美国邦联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之后,教科书第110页第9行便给出了“强化中央政府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这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已经达成共识”的结论,而事实上并非这样简单。再如,“两党制的雏形”这一子目,教科书的叙述特别详细,而且所述内容与前面知识鲜有联系,这确实给教师的课前设计增加了麻烦。因此,我建议教科书应该将这一课的写作结构调整为:
1.“窘境”中的抉择
①年轻美国的“窘境”
②对民主自由的担忧
2.制约与平衡的宪法
④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制约与平衡的法则
3.从“邦联”到“联邦”
①联邦政府的成立
②总统制的发展
对于原来的第四子目“两党制的雏形”则加以删减,放在“知识链接”栏目中去就可以了。这样,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正确的构思了。
出现疏忽的原因之二在于教师自身。教师的教材使用观念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被教科书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在竞赛之中,参赛选手的课堂流程设计与教科书编写流程基本一致,就说明了这一点。其实,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用教材”,就是要求教师善于从课标出发,从核心知识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从课堂教学操作的可能性出发,合理地整合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切不可对教科书的说法奉若神灵,不敢出其左右。否则,既是对知识科学性的放弃,更是对自身教学主导身份的放弃,这样的教学距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以上仅仅是听课和教学中的一点感悟,说得不对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