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急夜深

来源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son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十二月十五夜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注释】
  沉闷的更鼓从远处一阵紧一阵地传来,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我也吹灭油灯准备入睡,但灯灭后却发现房间更亮了,原来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撒满白雪,明亮的圆月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比吹灯前还要明亮。
  【经典背后】
  我们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古代的计时方法和今天不同。比如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
  古时候,人们是把一个昼夜平均分成十二个等份的,每一个等份称为一个“时辰”,分别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命名。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水浒》中写武松来到景阳冈,看到庙门上的印信榜文写道:“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推算起来,这巳、午、未三个时辰就相当于今天的上午9点至下午3点。
  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古人又将一夜分为五个更次。夜间计时一般以戌时(19点至21点)为起点,称为一更,后面依次是亥、子、丑、寅。一个时辰为一个更次,每个更次又分为五“点”。除夕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红楼梦》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章中说:“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这就是“更”“鼓”用得最为明显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所以贾母这时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贾府的元宵节闹到“四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可见贾府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
  古代,在城市较为中心的地方往往建有鼓楼,上设漏壶和更鼓等报时器,用以在夜间向全城报更。目前,北京、西安、南京等地的鼓楼,还保存得相当完好。
  (张 庆 整理)
其他文献
一  有一个姑娘,过着富足的生活,可是,她总觉得不幸福。有一天,她终于下定决心:即使走遍世界各地,也要寻找到幸福。  小女孩走啊走啊,走过了许多高山和峡谷,有一天,她坐在一个高岗上歇脚,才看到她心爱的外套——一件很珍贵的鹿皮外套不知在什么地方给蹭烂了,她很心疼。  “但是,它和幸福有很大关系吗?”小姑娘问自己。小姑娘想了一会儿,自己回答自己:“显然不是!”  小姑娘将鹿皮外套脱下,丢到了高岗上。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来考验其智慧,也常向自己提问,借以反思,其中的“两个最”,颇有深意。  最简单的运动。一次,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把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每天甩臂三百下。学生认为这么简单的事人人都能做到。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起谁坚持了这项运动,有九成多学生举起了手。两个月后,他再提问,坚持下来的只有八成。一年后,他又问及,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便是后来同样著名的柏
大卫·弗莱德格是谷歌公司的产品部总经理。每天上班时,他都要经过一家小型山地车行。后来,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只要一下雨,这家车行就会关门歇业。一天,大卫特意进去询问其中的原因,山地车行老板告诉他:“这是为了节省开支,因为下雨天很少有人来买车。”老板还很无奈地说,他最害怕雨季长的年份,因为那样店里的营业额会下降很多,一年也就难有利润可图。  从山地车行出来后,大卫想:类似农场、剧院、室外游乐场等地
人类历史中,鼠疫、白喉、霍乱和天花……层出不穷的传染病不断蔓延,让人恐慌。这层出不穷的传染病究竟是由什么东西引起的呢?杀人凶手躲藏在哪里呢?为了探索这个秘密,全世界的医生和科学家们都在进行着顽强的努力。这是一场人类与死亡之战,也是一部人类战胜病菌的辉煌史诗。  而这部人类战胜病菌斗争的史诗的序幕,却是由荷兰的一位看门老人揭开的。在他的指导下,一滴普通的雨水放到显微镜下,就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
谁都一样,包括你我,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毫不珍惜,而对别人拥有的却十分艳羡。  看见别人穿了一件新衬衣心里就不平衡,却不看看自己脚上有一双新皮鞋。当你为自己脚上的鞋有些蹩脚而怏怏不乐时,为什么不看看街头那个买瓜子的,他失去了一条腿,拄着双拐在风雨中踟蹰。他连蹩脚的权利都失去了。你能正常地呼吸,能不用别人的帮助走出室外接受阳光的抚摸,能下馆子,甚至能正常地听、看、说,比起某些人来,不就是一种幸福吗?“他
“竹香满幽寂,粉节涂生翠。”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它们笔直、挺拔、青葱翠绿,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象征着高洁、虚心、坚贞等品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今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竹对联,读来意趣横生。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十分爱竹,深得其高风亮节的清韵。他吟出的“宁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相传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佛印到郊外赏雪,只
《知力》的读者朋友们,我是小e,很高兴又与你们相聚于甘本祓老师的“硅谷新视野”专栏。在上两期中,甘老师讲了颠覆性技术创新概况。从本期起甘老师想请各位欣赏一组颠覆性技术创新谱写的新时代乐章。本序曲主调是移动互联网。  迎接新时代  诗词歌赋何其多,喜怒哀乐任评说。  抑扬顿挫调不同,吹拉弹唱众人和。  时光,在文学家的笔下,是曲折婉转、浪漫缠绵。而在科学家的眼中,它就是一条直线,生硬单调、勇往直前。
林散之从小痴情于诗、書、画,取号“三痴生”,终生未曾辍止。赵朴初、启功称其诗、书、画为“当代三绝”。  林散之无时无地不在推敲诗作。病卧时、睡梦中、吃饭时、走路时,常不能自控地兴起作诗。甚至在坐马桶时也沉思,觅得佳句急起身提裤去桌上取纸笔记下,以免遗忘,一时传为笑谈。林散之一生写诗2000多首,他自认为诗、书、画中,在诗词上耗费的心血最多,诗应排在第一位,赵朴初更是赞其诗作曰:“老辣文章见霸才”。
他是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1996年大学快毕业时,他带着几个同学成立了一家计算机公司,准备在IT行业大干一番,但没想到的是,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公司仅开了一年就倒闭了,为此他还背上了20万元的债务。  残酷的现实像一盆无情的冷水将踌躇满志的他浇了个透心凉,心灰意冷的他把公司剩下的一些装备给了另外两个同事,自己却背起背包,独自去了西藏、青海等地,用行走的方式排遣内心的苦闷,梳理心情。  这天,他来到了
中国客栈咧嘴在笑,  露出米白色的牙齿:  听命于大汉朝的指令,  瓷土般的月亮显身了。  月亮悬在不平静的水面上,  像一个坚持说“不”的少女恋人。  让我们跟随她去湖边,  像杜甫那样看看此时的景色吧!  不论是米高来人还是汉人都无法  带你像带一个物件那样走遍天下;  说笑可以有十七种语言,  而哭诉却只能用一种语言:  那就是母语!  等到天好的时候,人们可以:  从月球上看见中国的万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