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综合素养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小学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以小学语文老师的角度,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简要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希望为构建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些教师仍然没有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仍是以自身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这种教学形式严重打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严重的消极影响。二是长久以来,“高分低能”的情况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常态,教师和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有所疏忽。例如,过分强调文章重点和考点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这与语文教学的精神相悖。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优化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第一,开展知识竞答、成语接龙等活动。教师可适当在课堂开展一些有关课堂知识的活动,比如笔者在《赠汪伦》一课开始前,可以利用5-1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送别”诗歌竞赛,背诵离别类的诗歌最多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这种方式大大调动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參与到课程学习中。第二,留出空间,让学生自我体会。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适当的“留白”,使学生自主探索未接触的知识领域。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课堂设问,提高课堂效率。课堂设问首先要设计问题,所设问题难易要适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问题的内容应当紧扣当堂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教师应当在提问中加以指导。其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人提问。再次,在提问时教师还要留出等待时间,因为学生在接受到反馈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最后,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对于学生回答中可取的部分给予一定的语言鼓励,对于学生理解的误区要给予指正。当然,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给予评价。
3.创设情境教学。第一,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多媒体集图像、声音于一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直观、具象的特点,能够给予学生视听双思维的刺激。这里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固然尤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教师也要明确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而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同时防止过犹不及,多媒体的使用占用了大部分课时,导致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画面上,而忽视了课本知识的吸收。第二,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展开情景表演。这种方式多以课本为主,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4.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首先,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守时观念,及时到班、按时下课,以切实的守时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教师需要备课,熟练掌握本节课堂的教材内容,还要提前制定课堂目标,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再次,对于课堂知识点要展开分层教学。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掌握;对于教学重点,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易犯错的问题要及时补充强调。最后,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和自学。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留下预习下一节课的任务,以培养学生形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自学,教师要帮助做好自学课堂的具体安排,并通过课堂作业、来回巡视等方式监督学生自学效果,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5.充分结合教学要求,制订教学实践计划
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以保障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应该对教学要求进行探究分析,并以其为参照进行教学实践的设计与布置,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保障。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要求以及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制订,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实践和互动措施,能够使其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获得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保障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小学四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并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也在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会把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充分地融合,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和制订,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例如,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内涵进行理解与复述。所以,笔者会将这一能力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课堂活动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的增强,为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6.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也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开拓思维、积极学习,从而取得好的课堂效果。且教师需要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对于好的想法要给予采纳,使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更大地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能够使其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为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权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3,(8).
[2]王永红.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9):5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些教师仍然没有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仍是以自身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这种教学形式严重打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严重的消极影响。二是长久以来,“高分低能”的情况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常态,教师和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有所疏忽。例如,过分强调文章重点和考点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这与语文教学的精神相悖。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优化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第一,开展知识竞答、成语接龙等活动。教师可适当在课堂开展一些有关课堂知识的活动,比如笔者在《赠汪伦》一课开始前,可以利用5-1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送别”诗歌竞赛,背诵离别类的诗歌最多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这种方式大大调动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參与到课程学习中。第二,留出空间,让学生自我体会。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适当的“留白”,使学生自主探索未接触的知识领域。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课堂设问,提高课堂效率。课堂设问首先要设计问题,所设问题难易要适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问题的内容应当紧扣当堂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教师应当在提问中加以指导。其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人提问。再次,在提问时教师还要留出等待时间,因为学生在接受到反馈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最后,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对于学生回答中可取的部分给予一定的语言鼓励,对于学生理解的误区要给予指正。当然,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给予评价。
3.创设情境教学。第一,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多媒体集图像、声音于一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直观、具象的特点,能够给予学生视听双思维的刺激。这里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固然尤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教师也要明确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而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同时防止过犹不及,多媒体的使用占用了大部分课时,导致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画面上,而忽视了课本知识的吸收。第二,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展开情景表演。这种方式多以课本为主,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4.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首先,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守时观念,及时到班、按时下课,以切实的守时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教师需要备课,熟练掌握本节课堂的教材内容,还要提前制定课堂目标,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再次,对于课堂知识点要展开分层教学。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掌握;对于教学重点,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易犯错的问题要及时补充强调。最后,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和自学。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留下预习下一节课的任务,以培养学生形成预习的好习惯。对于自学,教师要帮助做好自学课堂的具体安排,并通过课堂作业、来回巡视等方式监督学生自学效果,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5.充分结合教学要求,制订教学实践计划
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以保障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应该对教学要求进行探究分析,并以其为参照进行教学实践的设计与布置,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保障。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要求以及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制订,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实践和互动措施,能够使其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获得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发展,保障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小学四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并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也在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会把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充分地融合,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和制订,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例如,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内涵进行理解与复述。所以,笔者会将这一能力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课堂活动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的增强,为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6.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也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开拓思维、积极学习,从而取得好的课堂效果。且教师需要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对于好的想法要给予采纳,使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更大地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能够使其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为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权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3,(8).
[2]王永红.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