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多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知识点间的有效关联,使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得到一个个孤立、单列的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网络的建构。结合实际课例进行研究,探索多知识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求知,从解答问题中发现知识关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知识关联;课例研究;学习欲望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89-02
在日常科学教学中,当一节课里有多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关注不足或无法让其有效地进行关联,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一是会割裂课堂教学。由于各知识点间缺乏必要的关联,使得所授知识点“各自为政”,整节课被知识点所分割,造成课堂教学在结构上的断层。二是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新的知识在其头脑中只是一个个知识孤岛,无法顺利完成自身知识网络的建构。三是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无法沟通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只知道老师要求学习这个知识点,却不知道学了这个知识点后,为什么要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或为什么会想到学习下一个知识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上述不利影响,笔者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为载体,开展课例实践研究。
一、课例选择
所选课例为浙教版科学教材七年级上册(2013年6月第1版)第四章第七节《探索宇宙》第一课时。选择此课例的理由有三点,一是此课知识点多,涉及太阳系的组成以及行星、彗星、小行星、流星等天体知识,是非常典型的多知识点课堂教学案例。二是本节课的教學设计容易陷入知识点各自分割的局面。教师会习惯性地进行这样的设计:由太阳系引入,再逐个讲解各个行星的知识,然后依次讲解彗星、小行星、流星等知识。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天体的相关知识,而缺少对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把握。导致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学生不明白;关于各天体的知识很多,怎么会想到学习这部分知识而不是另外的一些知识,学生也不知道。一切只因为是老师要求的,所以才去学,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结果造成学生只是机械枯燥地记一些知识点,而对于形成知识网络和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种消极接受式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三是本课的内容与其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随时实施,而不用考虑因教学进度问题去掐时间,给研究带来一定的便利。
二、设计实施
在教学上为改变以往的不利局面,备课小组通过讨论,做如下教学设计。将整个情境置于“因环境恶化,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需要在太阳系寻找人类移民地”的背景下,以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节目流程来教学。
第一步,出示课题:“走近科学——太阳系移民”,播放自制视频,出现《走近科学》节目主持人,由教师本人配音叙述。“2118年,地球因为人类无止境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变成一颗荒芜枯竭、垃圾漫天、随处都是污染的废弃星球。因为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联合国总部考虑将人类向太阳系其他星球移民。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里呢?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浙江省临海市某中学七年7班的同学们身上……”
为完成此任务,学生就必须学习太阳系的相关知识。而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阳系中与地球地位一样的其他行星,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居住地。因对此任务产生极大兴趣,这时的学生有迫切的学习需求,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
第二步,教师在学生的要求下顺势提供相应的其他行星材料,学生分小组学习,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和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提出自己小组的结论性意见。根据任务,学生会从材料中关注星球的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温度、大气、水等相关知识,并会对各个行星进行比较。这些恰是教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而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对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了对各星球的基本认识。最后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其他行星都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地球”。
第三步,提问:“可以提交报告了吗?”此为前面任务的补充提醒,使学生意识到考虑问题要全面,除行星外,还要考虑太阳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可能性。此时学生会关注太阳系的组成,通过对知识的主动获取,提出除行星外,还有行星周围的卫星、光环、小行星、流星、彗星等人类可以去。这次教师作为电脑资料库的角色出现,当学生提出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再提供相关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有极强的目的性,始终围绕着主题来展开。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它们都不可能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第四步,如何向联合国提交报告?学生在此相当于小结了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并得出最终结论:人类不可以移民到太阳系的其他天体上去,因此人类要保护好地球。
三、课后评议
通过课后评议讨论,大家达成如下统一的意见。
教学形式较为新颖,情境设置恰当合理,教学环节相对紧凑,课堂结构环环相扣,整节课浑然一体,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没有分块感。任务的提出自然而又恰到好处,起到促进学习和推动教学的作用。在看似完成一个任务的同时,已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其中,完成了相应的学习要求。从最后提交的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到位的,同时能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始终围绕任务展开思考;主动性强,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响应;知识学习的目的明确,对于为何要提炼出这些知识能清楚回答;知识能形成网络,对于各知识点会进行比较联系且能进行类比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完全出于自身的需求,而非教师硬塞,保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分析这一成功的课例,可知对于多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情境呈现 — 任务出现 — 主动学习 — 成果汇报”的教学模式。而整个设计的关键是要将相应的知识要求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完成任务时,知识掌握毕。
[关键词]知识关联;课例研究;学习欲望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89-02
在日常科学教学中,当一节课里有多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关注不足或无法让其有效地进行关联,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一是会割裂课堂教学。由于各知识点间缺乏必要的关联,使得所授知识点“各自为政”,整节课被知识点所分割,造成课堂教学在结构上的断层。二是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新的知识在其头脑中只是一个个知识孤岛,无法顺利完成自身知识网络的建构。三是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无法沟通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只知道老师要求学习这个知识点,却不知道学了这个知识点后,为什么要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或为什么会想到学习下一个知识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上述不利影响,笔者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为载体,开展课例实践研究。
一、课例选择
所选课例为浙教版科学教材七年级上册(2013年6月第1版)第四章第七节《探索宇宙》第一课时。选择此课例的理由有三点,一是此课知识点多,涉及太阳系的组成以及行星、彗星、小行星、流星等天体知识,是非常典型的多知识点课堂教学案例。二是本节课的教學设计容易陷入知识点各自分割的局面。教师会习惯性地进行这样的设计:由太阳系引入,再逐个讲解各个行星的知识,然后依次讲解彗星、小行星、流星等知识。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天体的相关知识,而缺少对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把握。导致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学生不明白;关于各天体的知识很多,怎么会想到学习这部分知识而不是另外的一些知识,学生也不知道。一切只因为是老师要求的,所以才去学,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结果造成学生只是机械枯燥地记一些知识点,而对于形成知识网络和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种消极接受式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三是本课的内容与其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随时实施,而不用考虑因教学进度问题去掐时间,给研究带来一定的便利。
二、设计实施
在教学上为改变以往的不利局面,备课小组通过讨论,做如下教学设计。将整个情境置于“因环境恶化,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需要在太阳系寻找人类移民地”的背景下,以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节目流程来教学。
第一步,出示课题:“走近科学——太阳系移民”,播放自制视频,出现《走近科学》节目主持人,由教师本人配音叙述。“2118年,地球因为人类无止境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变成一颗荒芜枯竭、垃圾漫天、随处都是污染的废弃星球。因为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联合国总部考虑将人类向太阳系其他星球移民。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里呢?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浙江省临海市某中学七年7班的同学们身上……”
为完成此任务,学生就必须学习太阳系的相关知识。而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阳系中与地球地位一样的其他行星,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居住地。因对此任务产生极大兴趣,这时的学生有迫切的学习需求,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
第二步,教师在学生的要求下顺势提供相应的其他行星材料,学生分小组学习,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和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提出自己小组的结论性意见。根据任务,学生会从材料中关注星球的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温度、大气、水等相关知识,并会对各个行星进行比较。这些恰是教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而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对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了对各星球的基本认识。最后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其他行星都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地球”。
第三步,提问:“可以提交报告了吗?”此为前面任务的补充提醒,使学生意识到考虑问题要全面,除行星外,还要考虑太阳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可能性。此时学生会关注太阳系的组成,通过对知识的主动获取,提出除行星外,还有行星周围的卫星、光环、小行星、流星、彗星等人类可以去。这次教师作为电脑资料库的角色出现,当学生提出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再提供相关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有极强的目的性,始终围绕着主题来展开。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它们都不可能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第四步,如何向联合国提交报告?学生在此相当于小结了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并得出最终结论:人类不可以移民到太阳系的其他天体上去,因此人类要保护好地球。
三、课后评议
通过课后评议讨论,大家达成如下统一的意见。
教学形式较为新颖,情境设置恰当合理,教学环节相对紧凑,课堂结构环环相扣,整节课浑然一体,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没有分块感。任务的提出自然而又恰到好处,起到促进学习和推动教学的作用。在看似完成一个任务的同时,已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其中,完成了相应的学习要求。从最后提交的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到位的,同时能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始终围绕任务展开思考;主动性强,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响应;知识学习的目的明确,对于为何要提炼出这些知识能清楚回答;知识能形成网络,对于各知识点会进行比较联系且能进行类比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完全出于自身的需求,而非教师硬塞,保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分析这一成功的课例,可知对于多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情境呈现 — 任务出现 — 主动学习 — 成果汇报”的教学模式。而整个设计的关键是要将相应的知识要求融合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完成任务时,知识掌握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