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京城东郊杨镇的西北角,坐落着一所花园式的农村学府——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杨镇一中”)。初建时,杨镇一中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如今,这所学校已经蜕变为一所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市高中示范校,一所追求卓越、可以让家长放心托付孩子未来的学校,而这与杨镇一中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
一、重师德:将师德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不论有多高的学历,也不论有多丰富的学识,如果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师德,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因此,杨镇一中将师德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感到乐业、勤业、精业的实践,杨镇一中都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这些最终都内化为教师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1.制定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杨镇一中强调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热爱学生,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二是尊重家长,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三是团结协作,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在采访中,杨镇一中张春德校长指出,目前,学校正在根据新时代国家对师德的新要求,逐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机制,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制定的教师从教的相关制度,形成了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做到“爱职业、爱学校、爱学生”,最大限度地寻求学校、教师之间的目标和价值认同,形成共振效应。
学校将加强管理作为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有力抓手,牢固树立管理就是为教师谋幸福的观点,注重管理制度刚性与柔性的结合,全力激发教师工作的持久力。一方面,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教师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民主建议、深入调研,了解教师所需所虑,切实让每位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与关爱。
2.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在师德建设上,制定规章制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炼学校精神,努力把学校精神培育为教师共同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实现教师自我约束发展。
“学校就是自己的家”,这是杨镇一中教师的一种本能反应。杨镇一中很早就提出了“扬中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注重教师主人翁精神的培养。“家就是你在的时候,要好好维护,走了以后,会想念的地方,很多教师虽然已经调离,但仍然关注着杨镇一中,回到这里仍然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张校长如是说。
凡是到杨镇一中参观、考察的人士,都会很快感受到教师们团结、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感受到敢于争先、不甘落后的工作热情,察觉到教师团结爱校的工作态度。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教师们能够始终保持同心同德?这可以从和张校长的谈话中找到答案,他说:“这不外乎一个‘和’字。”“人和”是杨镇一中的传统,有了它就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师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并由此引发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强素质: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他人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来源于学校或同行对自己教科研成果的认同。杨镇一中全力以赴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长效的发展平台,让教师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引导他们把教师职业从一种“谋生的手段”转化成一种品味幸福、服务学生和完善自我的“职业理想”的事业。
1.以名师工作室为抓手
杨镇一中在校内扎实推进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张校长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学校共成立了21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名师工作室由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4~5名青年教师组成,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
结对帮扶,以老带新。学校以名师工作室为抓手,推行老带新,助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规定了帮带内容,制定了考核标准,要求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要经常组织示范课的观摩活动,而青年教师要上展示课。跟踪指导,以问代训。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发现普遍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此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机遇,以学代奖。学校为工作突出、成绩优秀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将外出学习和考察作为一种奖励和荣誉。
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骨干教师分享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
2.制定阶梯式目标
杨镇一中确立阶梯式的目标,让年轻教师不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以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这是杨镇一中在年轻教师培养方面的重要经验。学校制定了不同阶段教师的培养计划及评选办法,并将其与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对接。
阶梯式目标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教师置身于不同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同时,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年轻教师时时处于成长的状态,不断享受成长的喜悦。
三、重教研:坚持抓教育科研
多年来,杨镇一中重视鼓励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注重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以解决素质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在采访中,令本刊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杨镇一中教育科研组织严密,路径清晰。教师们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杨镇一中开展了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等,分年级段、分学科、分内容、分课型开展教育科研。
在课题的引领下,杨镇一中教师教研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推动一批年轻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2018年6月,北京市举办的“科研课题研究录像课”评选活动中,杨镇一中各课题组共12人获奖,其中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3人,获奖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充分显示了杨镇一中青年教师较强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學校有总课题,名师工作室有分课题,教师们带着课题任务,开题、调研、验证、写作,读书、实践、反思、升华,讲课、评课、讲座、分享,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同时,也促使一批有教学特色、教学风格的教师崭露头角。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如此,中学亦是如此。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张校长看来,杨镇一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将在未来继续优化教师成长环境,健全教育教学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责任编辑:木子
shalee0307_li@163.com
一、重师德:将师德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不论有多高的学历,也不论有多丰富的学识,如果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师德,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师。因此,杨镇一中将师德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从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感到乐业、勤业、精业的实践,杨镇一中都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这些最终都内化为教师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1.制定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杨镇一中强调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热爱学生,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二是尊重家长,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三是团结协作,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在采访中,杨镇一中张春德校长指出,目前,学校正在根据新时代国家对师德的新要求,逐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机制,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制定的教师从教的相关制度,形成了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做到“爱职业、爱学校、爱学生”,最大限度地寻求学校、教师之间的目标和价值认同,形成共振效应。
学校将加强管理作为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有力抓手,牢固树立管理就是为教师谋幸福的观点,注重管理制度刚性与柔性的结合,全力激发教师工作的持久力。一方面,通过加强管理规范教师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民主建议、深入调研,了解教师所需所虑,切实让每位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与关爱。
2.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在师德建设上,制定规章制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炼学校精神,努力把学校精神培育为教师共同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实现教师自我约束发展。
“学校就是自己的家”,这是杨镇一中教师的一种本能反应。杨镇一中很早就提出了“扬中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注重教师主人翁精神的培养。“家就是你在的时候,要好好维护,走了以后,会想念的地方,很多教师虽然已经调离,但仍然关注着杨镇一中,回到这里仍然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张校长如是说。
凡是到杨镇一中参观、考察的人士,都会很快感受到教师们团结、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感受到敢于争先、不甘落后的工作热情,察觉到教师团结爱校的工作态度。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教师们能够始终保持同心同德?这可以从和张校长的谈话中找到答案,他说:“这不外乎一个‘和’字。”“人和”是杨镇一中的传统,有了它就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师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并由此引发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强素质: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他人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来源于学校或同行对自己教科研成果的认同。杨镇一中全力以赴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长效的发展平台,让教师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引导他们把教师职业从一种“谋生的手段”转化成一种品味幸福、服务学生和完善自我的“职业理想”的事业。
1.以名师工作室为抓手
杨镇一中在校内扎实推进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张校长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学校共成立了21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名师工作室由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4~5名青年教师组成,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
结对帮扶,以老带新。学校以名师工作室为抓手,推行老带新,助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规定了帮带内容,制定了考核标准,要求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要经常组织示范课的观摩活动,而青年教师要上展示课。跟踪指导,以问代训。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发现普遍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此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机遇,以学代奖。学校为工作突出、成绩优秀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将外出学习和考察作为一种奖励和荣誉。
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骨干教师分享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
2.制定阶梯式目标
杨镇一中确立阶梯式的目标,让年轻教师不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以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这是杨镇一中在年轻教师培养方面的重要经验。学校制定了不同阶段教师的培养计划及评选办法,并将其与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对接。
阶梯式目标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教师置身于不同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同时,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年轻教师时时处于成长的状态,不断享受成长的喜悦。
三、重教研:坚持抓教育科研
多年来,杨镇一中重视鼓励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注重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以解决素质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在采访中,令本刊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杨镇一中教育科研组织严密,路径清晰。教师们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杨镇一中开展了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等,分年级段、分学科、分内容、分课型开展教育科研。
在课题的引领下,杨镇一中教师教研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推动一批年轻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2018年6月,北京市举办的“科研课题研究录像课”评选活动中,杨镇一中各课题组共12人获奖,其中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3人,获奖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充分显示了杨镇一中青年教师较强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學校有总课题,名师工作室有分课题,教师们带着课题任务,开题、调研、验证、写作,读书、实践、反思、升华,讲课、评课、讲座、分享,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同时,也促使一批有教学特色、教学风格的教师崭露头角。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如此,中学亦是如此。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张校长看来,杨镇一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将在未来继续优化教师成长环境,健全教育教学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责任编辑:木子
shalee0307_l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