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校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语文教学课改实践中,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步得到改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效率。但这些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要真正落实到位还比较困难。因此,我校语文教师在如何提高阅读课堂效率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备课笔记形式、内容单一,集体备课难以落到实处;不少课堂上“自主”易成“自流”,“对话”变成“问答”;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激情,主动质疑问难不够等,导致学习效率低。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效率,我认为我校语文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和改进。
一、改革备课形式,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和个人的教学风格,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用于课堂教学上。这种备课形式相对比较高效,因为它是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可以避免备课流于形式,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教师无效劳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还能博采众长,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学效率。而我校教师的备课形式单一,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本组的教研课,甚至市里的优质课比赛,基本上都是个人备课,本组教师只是在评课的时候提出意见和看法,这样就算意见提得再好,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二、激發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动手,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励性的语言、互动式的课件、情境化的对话表演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拿来主义》这课时,我先根据“单元提示”导入,学生提不起兴趣。经课后反思,如果换成由眼下引人热议的电视剧的翻拍、各种娱乐节目的模仿这些内容导入,引出“拿来主义”的话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也会更有话可说。而在品味课文讽刺语言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国人大搞“送去主义”,将字画“一路挂过去”时的谄媚嘴脸,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也更有效率。
三、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学生才能深入思考,组织语言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合作的次数要得当。一般来说,一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原则上不超过三次。次数太多,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容易使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如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两分钟左右就让学生回答问题。尽管课前学生有预习,但交流的过程、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的过程在两分钟的时间里是不够的,这样匆忙,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又如,在教学《柳叶儿》这篇课文时,有教师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分组讨论你生活中的幸福。从阅读课堂的效率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置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可以直接指名学生谈谈这个问题,合作探究只会是占用了课堂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此外,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要积极合理地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
四、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有效性
自主学习要有效,首先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效。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通常是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阅读的,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符合课文的特点,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思考,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这篇课文时,有的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出的问题是“概括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但是从文体特点看,本文属于游记,而且“单元学习”中有说明这类课文的特点,它往往介绍某个地方的历史、建筑、地理、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等等。如果把问题设置成“看看各个段落主要写了威尼斯的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更快速地组织问题的答案,而且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谭仁杰.做研究型教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冬梅.新课程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彦福.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4]李青.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改革备课形式,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和个人的教学风格,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用于课堂教学上。这种备课形式相对比较高效,因为它是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可以避免备课流于形式,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教师无效劳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还能博采众长,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学效率。而我校教师的备课形式单一,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本组的教研课,甚至市里的优质课比赛,基本上都是个人备课,本组教师只是在评课的时候提出意见和看法,这样就算意见提得再好,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二、激發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动手,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励性的语言、互动式的课件、情境化的对话表演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拿来主义》这课时,我先根据“单元提示”导入,学生提不起兴趣。经课后反思,如果换成由眼下引人热议的电视剧的翻拍、各种娱乐节目的模仿这些内容导入,引出“拿来主义”的话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也会更有话可说。而在品味课文讽刺语言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国人大搞“送去主义”,将字画“一路挂过去”时的谄媚嘴脸,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也更有效率。
三、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学生才能深入思考,组织语言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合作的次数要得当。一般来说,一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原则上不超过三次。次数太多,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容易使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如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两分钟左右就让学生回答问题。尽管课前学生有预习,但交流的过程、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的过程在两分钟的时间里是不够的,这样匆忙,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又如,在教学《柳叶儿》这篇课文时,有教师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分组讨论你生活中的幸福。从阅读课堂的效率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置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可以直接指名学生谈谈这个问题,合作探究只会是占用了课堂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此外,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要积极合理地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
四、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有效性
自主学习要有效,首先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效。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通常是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阅读的,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符合课文的特点,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思考,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这篇课文时,有的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出的问题是“概括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但是从文体特点看,本文属于游记,而且“单元学习”中有说明这类课文的特点,它往往介绍某个地方的历史、建筑、地理、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等等。如果把问题设置成“看看各个段落主要写了威尼斯的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更快速地组织问题的答案,而且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谭仁杰.做研究型教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冬梅.新课程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彦福.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4]李青.课改后校本教研新方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