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体备课能够改变教师过去单兵作战的状态,给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然而,集体备课这一方式实施一段时间以来,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新高考模式下,原有的集体备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更是凸显无疑。新高考模式下,虽然不少学校选读物理的学生比例跟传统高考模式下选读理科的比例相差不多,但由于组合多样化,不同组合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集体备课不能一味地追求“共性”而忽略了“个性”,应在不断的探索中将共性和个性完美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关键词】集体备课;共性;个性
集体备课是学校各个备课组以教师团队为纽带,分工合作,设计出既有教学共性又凸显个性特色的教学过程。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备课组教师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读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集体备课之所以倍受学校喜爱和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集体备课改变了教师过去的传统的备课方式,激活了教师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集体备课现状
实施集体备课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校,不少科组中的集体备课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新高考模式下,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对集体备课的意义认识不足,对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不清楚,集体备课不能如期进行,没有固定的备课时间和地点;2.不知道集体备课到底要备些什么,教师之间不能很好地分工合作,导致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所谓的集体备课就只是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坐在一起统一教学进度;3.备课组长“一言堂”,其他教师机械接受,无集体智慧,预案到手,不研读,不加工,照本宣科。
新高考模式下,虽然部分学校选读物理的学生比例跟传统高考模式下选读理科的比例相差不多,但由于组合多样化,不同组合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备课,特别是整个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那么,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更好地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其实,只要能够真正做好两点——“共性”和“个性”,就能够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备课组一味地追求“共性”而忽略了“个性”。真正的教学设计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而绝不是把我们的教学搞成相互因袭、没有个性的东西。这不仅不能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二、集体备课要体现其“共性”与“个性”
笔者以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复习课(2课时)”为例,进一步阐述如何更好地进行集体备课。《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难度较大,新课完成之后都有必要进行习题讲解,但不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讲题的时候就题论题,没有重难点,没有归纳总结,没有相应的拓展,没有方法的指导,结果每道题都讲不透。在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盲目地进行习题讲练,学生知识技能得不到巩固,思维方法得不到训练,对物理的学习只是在进行着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照搬照套”。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物理,也很难应付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往往会陷入“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窘境。这样的讲解,到处“开花”却无一处“结果”,题目千万道,讲完抛九霄,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不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技能也得不到提升。面对这样的窘境,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
集体备课,首先要体现它的“共性”,要做好“三定三统一”。
(一)集体备课前期落实“三定”
1.定备课时间地点。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按照开学初安排的时间(每周一次)、地点(高一物理备课组)进行活动,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2.定备课内容。备课组所有老师提前一周完成教辅中《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相关题目,特别是《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宇宙航行》两节,一定要做细做全,最好上网找出近三到五年相关高考题,同时结合各班学生作业及上课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到了集体备课会议上,每位教师才有言可发,内容才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不至于内容空洞、流于形式。要真正做到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3.定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均要提前确定好一位中心发言人,由备课组中所有教师轮流担任,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所有教师才能得到锻炼,特别是年轻教师,不能只听不讲。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担心怯场,事先可找备课组长或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教请教。中心发言人除了主持、总结本次集体备课,还要及时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分发给组内其他教师,以便老师们参考、确定最终教案。
(二)集体备课确定“三统一”
当天通过集体发言研讨,确定“三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难点。
1.统一教学进度:用2课时对《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进行复习。
2.统一教学重点:《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的知识脉络最清晰明了,归纳起来就是一“律”两“用”,一个定律,两类应用。一“律”,即万有引力定律,两“用”,即:
应用一: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F引=Fn。对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有:。式中,M为地球质量,m为卫星质量,r为卫星到地心的距离(即r=R H,H为卫星到地面的高度),an为卫星的向心加速度,v为卫星的运行速度,为卫星的角速度,T为卫星的周期。
应用二:若忽略地球自转影响,则可认为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F引=G。这一应用可分成两方面:对于地面或地面附近的某一物体,有:;对于高空中某一位置的某一物体,有:。式中,M为地球质量,m为某一物体质量,R为地球半径,r为高空中某一位置到地心的距离(即r=R H,H为高空中某一位置到地面的高度),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为高空中某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并不等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应用时需特别注意)。 其实,《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超过90%的题目都是围绕这两类应用来考查,只要把它理解透、掌握好,千变万化的题目都可迎刃而解。
3.统一教学难点:一“律”两“用”,何时选用应用一?何时选用应用二?不少学生会无从入手。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关键是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破题。审题时要抓住关键字眼,若题目中涉及到跟圆周运动有关的字眼,如向心加速度an,线速度v,角速度,周期T等,则采用应用一解题;若题目中提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或g’高空中某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则采用应用二或解题,这一类题目往往还会结合某天体表面的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考点进行考查,这也是解题的一个突破点。
(三)集体备课,其次还要凸显它的“个性”
新高考模式下,选科组合多样化,不同组合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比如“物化生”与“物生政”这两种组合的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相差就比较大。如果什么都搞“一刀切”的话,肯定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应该果断把以前“统一练习”“统一作业”这些做法改掉。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在备课中不能忽略的内容,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传道授业解惑。
在讲解“应用一”时,“物化生”的班级可适当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比如结合几何知识的题目。
例:(多选)如图所示,飞行器P绕某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星球相对飞行器的张角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关键词】集体备课;共性;个性
集体备课是学校各个备课组以教师团队为纽带,分工合作,设计出既有教学共性又凸显个性特色的教学过程。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备课组教师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读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集体备课之所以倍受学校喜爱和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集体备课改变了教师过去的传统的备课方式,激活了教师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集体备课现状
实施集体备课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校,不少科组中的集体备课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新高考模式下,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对集体备课的意义认识不足,对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不清楚,集体备课不能如期进行,没有固定的备课时间和地点;2.不知道集体备课到底要备些什么,教师之间不能很好地分工合作,导致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所谓的集体备课就只是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坐在一起统一教学进度;3.备课组长“一言堂”,其他教师机械接受,无集体智慧,预案到手,不研读,不加工,照本宣科。
新高考模式下,虽然部分学校选读物理的学生比例跟传统高考模式下选读理科的比例相差不多,但由于组合多样化,不同组合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备课,特别是整个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那么,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更好地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其实,只要能够真正做好两点——“共性”和“个性”,就能够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备课组一味地追求“共性”而忽略了“个性”。真正的教学设计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而绝不是把我们的教学搞成相互因袭、没有个性的东西。这不仅不能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二、集体备课要体现其“共性”与“个性”
笔者以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复习课(2课时)”为例,进一步阐述如何更好地进行集体备课。《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难度较大,新课完成之后都有必要进行习题讲解,但不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讲题的时候就题论题,没有重难点,没有归纳总结,没有相应的拓展,没有方法的指导,结果每道题都讲不透。在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盲目地进行习题讲练,学生知识技能得不到巩固,思维方法得不到训练,对物理的学习只是在进行着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照搬照套”。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物理,也很难应付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往往会陷入“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窘境。这样的讲解,到处“开花”却无一处“结果”,题目千万道,讲完抛九霄,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不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技能也得不到提升。面对这样的窘境,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
集体备课,首先要体现它的“共性”,要做好“三定三统一”。
(一)集体备课前期落实“三定”
1.定备课时间地点。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按照开学初安排的时间(每周一次)、地点(高一物理备课组)进行活动,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2.定备课内容。备课组所有老师提前一周完成教辅中《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相关题目,特别是《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宇宙航行》两节,一定要做细做全,最好上网找出近三到五年相关高考题,同时结合各班学生作业及上课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到了集体备课会议上,每位教师才有言可发,内容才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不至于内容空洞、流于形式。要真正做到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3.定中心发言人。每次集体备课均要提前确定好一位中心发言人,由备课组中所有教师轮流担任,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所有教师才能得到锻炼,特别是年轻教师,不能只听不讲。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担心怯场,事先可找备课组长或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教请教。中心发言人除了主持、总结本次集体备课,还要及时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分发给组内其他教师,以便老师们参考、确定最终教案。
(二)集体备课确定“三统一”
当天通过集体发言研讨,确定“三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难点。
1.统一教学进度:用2课时对《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进行复习。
2.统一教学重点:《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的知识脉络最清晰明了,归纳起来就是一“律”两“用”,一个定律,两类应用。一“律”,即万有引力定律,两“用”,即:
应用一: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F引=Fn。对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有:。式中,M为地球质量,m为卫星质量,r为卫星到地心的距离(即r=R H,H为卫星到地面的高度),an为卫星的向心加速度,v为卫星的运行速度,为卫星的角速度,T为卫星的周期。
应用二:若忽略地球自转影响,则可认为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F引=G。这一应用可分成两方面:对于地面或地面附近的某一物体,有:;对于高空中某一位置的某一物体,有:。式中,M为地球质量,m为某一物体质量,R为地球半径,r为高空中某一位置到地心的距离(即r=R H,H为高空中某一位置到地面的高度),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为高空中某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并不等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应用时需特别注意)。 其实,《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超过90%的题目都是围绕这两类应用来考查,只要把它理解透、掌握好,千变万化的题目都可迎刃而解。
3.统一教学难点:一“律”两“用”,何时选用应用一?何时选用应用二?不少学生会无从入手。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关键是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破题。审题时要抓住关键字眼,若题目中涉及到跟圆周运动有关的字眼,如向心加速度an,线速度v,角速度,周期T等,则采用应用一解题;若题目中提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或g’高空中某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则采用应用二或解题,这一类题目往往还会结合某天体表面的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考点进行考查,这也是解题的一个突破点。
(三)集体备课,其次还要凸显它的“个性”
新高考模式下,选科组合多样化,不同组合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比如“物化生”与“物生政”这两种组合的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相差就比较大。如果什么都搞“一刀切”的话,肯定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应该果断把以前“统一练习”“统一作业”这些做法改掉。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在备课中不能忽略的内容,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传道授业解惑。
在讲解“应用一”时,“物化生”的班级可适当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比如结合几何知识的题目。
例:(多选)如图所示,飞行器P绕某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星球相对飞行器的张角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