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心理应该是健康的心理,体现为人的自信、客观的自我评价、调适心理的技巧和挫折承受能力。近年来,如何自觉地、有意识地把成功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业成绩与健康人格的双丰收,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点。其中,以合作学习方式践行学科心育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科学,其学习的本质是在大量的交流与实践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以社会互赖理论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可以大量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实施合作学习方式,以树立新型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并巩固学生的成功心理结构。
一、自我价值的实现
1.角色分工收获成就感。
合作学习强调成员在活动中积极配合与相互帮助,让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实践中,笔者综合考量合作任务的性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并按照ABBC四人一组的原则,配置组长、记分员、协调员和收发员等不同的角色,组员定期进行角色间的轮换并进行组内任务的切割拼接。每个组员都需同时完成两项任务:①完成学习任务;②担当小组角色。这样,即便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也能在履行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到参与感、存在感、成就感,逐步建立心理自信。
2.形成性评价塑造积极心理。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自身对于成功的体验,而非父母的忠告和老师的高压。成功的愉悦会一直诱导学生不断努力,从而自觉地朝着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合作学习中,笔者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尺度实施形成性评价。设置诸如口头表扬、掌声鼓励、激励性计分规则(对于同一问题,A层次同学回答正确加1分,B层次同学加2分,C层次同学加3分)等评价方式,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性评价能起到刺激性反馈、调节的作用,当学生获得积极评价信息时,就会感到自己在进步,其自信心和学习的内部动机就会增强。即使小组暂时落后,因为合作学习还在进行中,小组团队仍有逆转的机会,组员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相当高,学习效果超过老师的预期。
二、增强人际合作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曾发布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处”,即与人合作的能力。中学阶段恰是培养人的合作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个人的成功与小组的成功是一致的,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同组的其他同伴负责。小组成员间彼此鼓励、支持,为团体取得好成绩而通力合作、各尽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合作的各种技巧——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学会质疑等等。这些能力和特质能让学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抗挫折能力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极其敏感。与人生其他阶段相比,中学生从心理上更愿意从同伴处获得帮助和支持,更加注重同伴间的评价,同伴之间施加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家长的谆谆教导。合作学习方式恰能满足中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了亲善、轻松的情感氛围,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语言学习过程中因“说错、不会、丢面子、不敢开口”等产生的心理焦虑问题。同时,组员间的相互激励与支持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敢于面对失败。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一颗“勇敢的心”,抗挫折能力大大提高。
四、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忠告: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的前提就是自我认知。对合作行为的自我管理是发展自我认知、提高客观判断能力不可或缺的训练。在任务设计上,教师不仅要提供科学的自我评价的框架,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定计划、自评效果,经过反馈后,在下一阶段的合作学习中优化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进入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
1.课堂行为评价。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每节课的最后,根据小组行为评价框架,对本节课自身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请组长做简短的总结。通过自我评价促进小组反思得失,便于在下节课作出适应性调整。
2.课后学业评价。
学生对当天学习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将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及不能掌握的原因记载下来,反馈给小组长一并提交到任课老师处,下节课教师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基于合作学习的心育实践,总的来看,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确有促进作用。当然,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如何搭建从学习行为到成功心理的传导机制,并在不同学科教育中复制推广,尚需要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二中学)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科学,其学习的本质是在大量的交流与实践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以社会互赖理论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可以大量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实施合作学习方式,以树立新型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并巩固学生的成功心理结构。
一、自我价值的实现
1.角色分工收获成就感。
合作学习强调成员在活动中积极配合与相互帮助,让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实践中,笔者综合考量合作任务的性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并按照ABBC四人一组的原则,配置组长、记分员、协调员和收发员等不同的角色,组员定期进行角色间的轮换并进行组内任务的切割拼接。每个组员都需同时完成两项任务:①完成学习任务;②担当小组角色。这样,即便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也能在履行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到参与感、存在感、成就感,逐步建立心理自信。
2.形成性评价塑造积极心理。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自身对于成功的体验,而非父母的忠告和老师的高压。成功的愉悦会一直诱导学生不断努力,从而自觉地朝着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合作学习中,笔者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尺度实施形成性评价。设置诸如口头表扬、掌声鼓励、激励性计分规则(对于同一问题,A层次同学回答正确加1分,B层次同学加2分,C层次同学加3分)等评价方式,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性评价能起到刺激性反馈、调节的作用,当学生获得积极评价信息时,就会感到自己在进步,其自信心和学习的内部动机就会增强。即使小组暂时落后,因为合作学习还在进行中,小组团队仍有逆转的机会,组员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相当高,学习效果超过老师的预期。
二、增强人际合作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曾发布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处”,即与人合作的能力。中学阶段恰是培养人的合作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个人的成功与小组的成功是一致的,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同组的其他同伴负责。小组成员间彼此鼓励、支持,为团体取得好成绩而通力合作、各尽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合作的各种技巧——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学会质疑等等。这些能力和特质能让学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抗挫折能力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极其敏感。与人生其他阶段相比,中学生从心理上更愿意从同伴处获得帮助和支持,更加注重同伴间的评价,同伴之间施加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家长的谆谆教导。合作学习方式恰能满足中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了亲善、轻松的情感氛围,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语言学习过程中因“说错、不会、丢面子、不敢开口”等产生的心理焦虑问题。同时,组员间的相互激励与支持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敢于面对失败。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一颗“勇敢的心”,抗挫折能力大大提高。
四、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忠告: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的前提就是自我认知。对合作行为的自我管理是发展自我认知、提高客观判断能力不可或缺的训练。在任务设计上,教师不仅要提供科学的自我评价的框架,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定计划、自评效果,经过反馈后,在下一阶段的合作学习中优化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进入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
1.课堂行为评价。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每节课的最后,根据小组行为评价框架,对本节课自身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请组长做简短的总结。通过自我评价促进小组反思得失,便于在下节课作出适应性调整。
2.课后学业评价。
学生对当天学习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将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及不能掌握的原因记载下来,反馈给小组长一并提交到任课老师处,下节课教师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基于合作学习的心育实践,总的来看,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确有促进作用。当然,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如何搭建从学习行为到成功心理的传导机制,并在不同学科教育中复制推广,尚需要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二中学)